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頰犀鳥

犀鳥科皺盔犀鳥屬下的一種鳥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颊犀鸟
Remove ads

白頰斑嘴犀鳥學名Rhabdotorrhinus exarhatus,英語:Sulawesi hornbill,中國大陸作白頰犀鳥),是犀鳥目犀鳥科斑盔犀鳥屬下的一種鳥類。[3]該物種僅分佈於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島及其周圍的小島上,於通常海拔低於650公尺的原始低地森林內,是一種小型的黑色犀鳥。[3][4]雖然其族群數量仍未有估計,但因其低地森林的棲息地的開發速度相當嚴重,因此被列為易危物種[1][5]

事实速览 白頰斑嘴犀鳥, 保護狀況 ...

本物種是由法國鳥類學家康拉德·雅各·特明克於1823年發表,並命名為Buceros exarhatus[3][6]在分類上,本物種原先被歸於斑嘴犀鳥屬下,但後來根據分析發現實際上應屬於斑嘴犀鳥屬的姊妹支群,因而與其他在棕頸犀鳥屬中物種被立為現在的斑盔犀鳥屬[3][7]其屬名Rhabdotorrhinus是由希臘語rhabdotos(意即「條紋的」)及rhis(意即「犀牛」)組成。[8]:333種小名exarhatus則為拉丁語exaratus,是「耕種」或「犁地」的意思。[8]:154

Thumb
雌性

指名亞種雄鳥的臉及喉部為白色(或被染成黃色):鳥喙呈淡黃色,上喙隆起部分呈褐色,下喙基部呈黑色;臉上的裸露皮膚接近肉色;而雌鳥體型較小,除了喙尖及下喙基部有淡奶油色的區域之外,幾乎全身皆為黑色。[4]幼鳥與成年雄鳥相似但沒有上喙隆起,大約至80日齡之後幼鳥才會開始發展出成鳥特徵。[4]sanfordi亞種的差異在於其下喙基部的條紋為淡奶油色而非單純黑色。[4]

這種鳥類主要為植食性,主要食用水果,並包含一些小型動物如無脊椎動物[9][4]繁殖時會採取以2—10隻的小隊協同合作,通常雌鳥會將自己封在巢穴內,並由其他幫手負責餵養。[10][4]一個孵化週期約需70—90天;其中孵化需16—19天,餵養則需約55—70天,之後幼鳥就有離巢的能力。[10][4]其體長45公分,體重平均約370.0公克,鳥喙寬平均約25.2公釐、深平均約38.4公釐、嘴峰長平均約91.6公釐;翼長平均約226.8公釐;跗蹠約42.3公釐;尾長約208.0公釐。[9][4]

Thumb
sanfordi亞種雄鳥,可見其鳥喙下半的淡奶油色條紋

在1985年至1997年期間,由於商業伐木、移民和種植園的擴張,蘇拉威西島的低地森林面積減少了89%。[11]而在2021年的研究顯示該地的低地森林仍以近30%的速度消失。[5]因為白頰斑嘴犀鳥還有被作為食物或寵物飼養的可能,在面臨棲地破碎化的情況下,牠們因此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物種[1][5]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