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白鶴梁

文物保护单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鹤梁map
Remove ads

29°42′54″N 107°23′15″E

事实速览 白鶴梁題刻,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白鶴梁重慶市涪陵區城北長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在豐水期被水淹沒,在枯水期露出水面。唐朝人在石梁上雕刻石魚,後人在石梁上題刻文字,內容多涉及當年的石魚出水高度。至20世紀末,白鶴梁上留有170多則古今題刻文字,計約12000字,可推算出長江涪陵段72個歷史年份的枯水位數據,如同一座跨越千年的水文測量英語Hydrometry站。三峽大壩建立後,水位升高,白鶴梁永遠沒入水中。通過建設水下工程,白鶴梁被整體保存在灌注清水的保護殼內,可供遊人在水下廊道中觀賞,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座無需潛水即可在原址參觀文物的水下博物館。

Remove ads

石魚題刻

Thumb
白鶴梁石魚拓片。模糊的唐刻石魚一尾,位於兩尾蕭刻石魚之間
Thumb
白鶴梁石魚

重慶市涪陵區城北的長江中有一道水中天然石梁,位於烏江口上游約1公里處,與河道大致平行,靠近南岸。因江水沖刷,形成西、中、東三段。一年中多數時候隱沒在水下,只在冬春枯水期才部分露出水面[b]。清朝以來,石梁被稱為「白鶴梁」,傳說北魏道士爾朱通微曾在此乘鶴登仙。[7][8]

白鶴梁的文字和圖像題刻,集中在長約220公尺、最為寬闊平整的中段上。題刻中最早的一幅圖像為兩尾石魚,現僅存一尾;最早的一則文字為廣德二年(764年),記錄當年枯水期水位在石魚之下四尺,但此文現已磨滅不存。如今尚存的文字題刻,最早的刻於北宋開寶四年(971年),最晚的刻於1963年[c],共約175則,計約12000字,兩宋時期占一半以上。圖像方面,現存石魚14組18尾,白鶴雕刻1幅,其他內容2幅。[7][10][11]

題刻的文字內容,多圍繞唐刻石魚展開,如記錄石魚出水的現象,及其超出水面的具體高度。自唐朝起,就有「江水退,石魚見,即年豐稔」[12]的說法。清朝時,唐刻石魚已模糊不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涪州知州蕭星珙命人在唐魚上方重刻雙魚。唐刻石魚和蕭刻石魚也是白鶴梁題刻的分布中心,越靠近這兩組石魚,題刻就越為密集。[13][14]

Remove ads

考證研究

雖然在涪州當地,每年冬春坐船登上石梁遊覽是一項重要的民俗,但在全國範圍內,因觀看和摹拓不便,白鶴梁直到清末才引起金石學家的注意。光緒二年(1876年)正月,金石學家繆荃孫川東兵備道姚覲元之託,率幾位打碑人從重慶前往涪州,拓印白鶴梁文字。繆氏隨後乘船東下,拓片由打碑人交付姚氏。次年六月,姚氏赴成都時,將拓片及自己考訂的五條文字,交與同鄉錢保塘,囑其考證。錢氏當年完成初稿,後於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刊行《涪州石魚題名記》,為第一部考證白鶴梁文字的專書。[13][15]

1962年,重慶市博物館龔廷萬、胡人朝赴涪陵考察白鶴梁石刻文字,意外注意到石魚文字的水文價值,成為長江上游水文考古的開端。1974年,龔廷萬執筆的〈長江上游宜渝段歷史枯水調查〉在《文物》期刊上發表,根據題刻中與石魚高度有關的文字,推算出從唐廣德二年(764年)以來的72個歷史年份的枯水水位高程,作為長江上游的歷史水文數據。同年,向大眾介紹涪陵石魚題刻的文章在《光明日報》刊發,白鶴梁由此聞名。[16]

Remove ads

原址保護

Thumb
白鶴梁水下博物館模型,包括地面陳列館、兩條交通廊道、一條參觀廊道

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建成後蓄水後,長江涪陵段水位升高,白鶴梁將永遠沒入水下,枯水期也無法露出水面,且會受到泥沙淤積、河床主槽擺動與位移的影響。為保護與展示白鶴梁題刻,專家先後提出多種方案。第一個原址保護方案稱為「水晶宮」,即在水下建造保護體,將白鶴梁與長江隔絕,遊人可進入保護體內參觀,但因保護體需要承受40公尺水頭的巨大壓力,工程技術風險大、造價昂貴,未能通過論證。該方案的被否定,似乎意味着白鶴梁的原址保護無法實現,只能採取就地保存、異地展陳的路徑。但2001年,中國工程院院士葛修潤又提出「無壓容器」方案:在白鶴梁上建造殼體容器,內部灌注過濾後的長江清水,使得保護體內壁與外壁的水壓基本相同;保護體內另修建一條承壓的參觀廊道,以便遊人觀賞水中石刻。[17][18]

2003年,白鶴梁題刻原址水下保護工程正式開工。2009年,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開館,次年正式對外開放。遊人可先參觀岸上的地面陳列館,然後乘坐91公尺的電動扶梯進入水下參觀廊道,透過23個圓形玻璃窗觀賞石刻。這是全球範圍內第一座無需潛水即可在原址參觀文物的水下博物館。大部分題刻都實現了原址保護和展示,另有少部分題刻在水下封護,未對外展示。[19][20][21][17]

白鶴梁題刻於1980年列入第一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列入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列入重慶直轄市設立後第一批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2021年以來,中國和埃及着手推動長江和尼羅河的兩大水文遺產——白鶴梁題刻與羅達島英語Roda Island尼羅尺英語Nilometer——聯合申請世界遺產。2023年,白鶴梁題刻中的北宋元符三年黃庭堅題刻[a]、北宋開寶四年謝昌瑜等狀申題刻、北宋元豐九年吳縝題刻、北宋熙寧元年徐莊等題刻、元代蒙文題刻、清康熙二十四年蕭星拱重鐫雙魚題刻、清光緒七年孫海題刻共7則題刻入選《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2025年,白鶴梁題刻被國家檔案局收錄入第六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4][3][5][22][23][24][25][26]

圖片

注釋

參考

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