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百草枯連續毒殺案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百草枯连续毒杀案
Remove ads

百草枯連環毒殺事件パラコート連続毒殺事件,Parakōto renzoku dokusatsu jiken)是1985年日本的一起惡性無差別投毒案件。案件主要發生在日本西部及中部地區,兇手通過自動販賣機實施犯罪,將摻有劇毒除草劑氯化百草枯的飲料(有一例使用敵草快)放置在自動販賣機的取物口或周邊區域,致使不知情的受害者飲用後中毒。Oronamin C英語Oronamin C和Real Gold兩種能量飲料成為最主要的投毒目標。

事实速览 百草枯連環毒殺事件, 位置 ...

該案始發於4月30日的福山市,隨後發生於日本多個地區,最終造成至少13人死亡、35人嚴重中毒的慘重後果,被認為是全球範圍內致死人數最多的惡意破壞產品英語Product tampering案件之一。案發後,日本當局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大規模防範宣傳,不僅在東京各處張貼警示標識,更在超過520萬台自動販賣機上張貼警告標籤和傳單。

儘管投入大量警力調查,但由於兇手作案手法隱蔽,未留下有效線索,警方始終未能獲取關鍵證據,使得這起案件成為日本戰後最著名的未解懸案之一。

Remove ads

背景

氰化鈉可樂殺人案的影響

根據歷史學家濱田浩一郎的說法,自從八年前發生的氰化物可樂隨機殺人案之後,自動販賣機販賣的飲料罐經過改造,更容易辨識是否曾經被打開過。例如,瓶裝飲料具有首次打開後環形密封條將會被撕開且脫落的設計,罐裝飲料改為拉蓋式,一旦打開就無法重新密封[1]

然而,在這起事件發生時,正是這些新措施的過渡期[1],且在日本社會當中仍尚未充分建立如何區分已開封和未開封飲料的知識及觀念。然而,雖然之前氰化物可樂的無差別殺人案件發生在東京大阪等大城市,但此次事件造成的損失大部分都發生在民風純樸的郊區

百草枯的取得方式

1965年,一種含有百草枯的除草劑在日本上市[2]。當時,該藥劑以濃度24%的溶液形式上市,所有18歲以上的人有均可持印章在農業合作社購買。[1]成人口服致死劑量為8至16毫升[2],且無解毒劑[1]

案件經過

1985年4月30日,第一名受害者遭遇毒害。事發時,他在廣島縣福山市一台自動販賣機頂部發現一瓶被遺棄的Oronamin C英語Oronamin C維生素能量飲料並飲用。[3] 飲用後他隨即出現中毒症狀,最終於5月30日醫治無效死亡。[4][1][5]

經檢測,該飲料中被摻入了氯化百草枯,一種用於除草的高效除草劑。這種化學物質對人體具有致命毒性,可在數小時至數日內導致器官衰竭。案發時,該藥劑在日本極易獲取,既無需處方也不需身份證明,僅需購買者提供農業用途證明即可。據記載,1984年日本共有1,402人通過服用百草枯實施自殺[1][6][7]

案發期間,生產Oronamin C飲料的大冢製藥公司正針對該產品在年輕消費群體中銷量不佳的情況,開展買一送一促銷活動。值得注意的是,這款飲料在當時的中年男性群體中特別受歡迎。兇手正是利用這一市場特徵,將摻入百草枯的Oronamin C飲料放置在公共自動販賣機的取物口內或周邊區域,使顧客誤以為獲得了促銷贈送的免費飲品。[3][4][1][8] 案件集中發生在日本西部、中部地區以及東京都內。雖然Oronamin C和另一款名為Real Gold的能量飲料是主要投毒對象,但也出現了因飲用被投毒可口可樂而致死的案例。[6][8]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其中一起案件使用的是敵草快而非百草枯。[8]

9月5日,44歲的公司主管Takashi Sakai在飲用兩瓶維他命飲料後,於六周後不治身亡。[1][6] 隨後的9月11日,52歲的Haruo Otsu在東京飲用一瓶免費獲取的Oronamin C後,僅52小時便宣告死亡。[4][1] 9月25日,和歌山縣一名男性因中毒被緊急送醫;次日(9月26日),靜岡縣一名40歲女性同樣因中毒入院治療。[9] 1985年,全年共有13起被認定的投毒致死案件。

Remove ads

各方反應

儘管警方尚未掌握任何有效線索,但調查人員推斷這些案件系同一人所為。警方特別指出,由於受害者群體缺乏明顯共性,犯罪動機至今難以判定。[4] 值得注意的是,兇手既未被監控系統捕捉到影像,也未在現場遺留任何物證。[5] 作為主要受害企業的大冢製藥日本可口可樂均明確表示,從未收到任何形式的威脅或勒索要求。[7]

9月27日,警察廳宣布啟動全國性防範宣傳活動,具體措施包括在東京全域分發警示傳單。這些傳單包含三項提示:1.建議消費者仔細檢查自動販賣機取物口及可疑容器,特別注意瓶蓋開封痕跡;2.要求運營商加強商品巡檢;3.敦促有毒化學品銷售商嚴格管控購買行為並完善銷售記錄。[9] 日本軟飲料瓶裝商協會發言人Takeo Mizuuchi表態稱,若消費者足夠謹慎,理應能識別包裝異常。即,消費者也應對自己的受毒害承擔部分責任。這一言論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儘管如此,該協會仍在首都圈自動販賣機上張貼了130萬張警示標籤。[4]

全國範圍內,運營商在520萬台自動販賣機中的多數設備上張貼了安全警示,明確建議消費者丟棄任何來源不明的免費飲料。[1][6][9] 全國軟飲料製造商協會更通過報紙廣告的方式擴大警示範圍。與此同時,自動販賣機製造商着手安裝取物口指示燈系統,該裝置能在取物口遭人為破壞時自動亮起警示。[7]

芝加哥論壇報》在相關報道中指出,案發期間各領域專家普遍推測,這一系列案件折射出日本社會高度秩序化、壓力巨大且以工作為中心的社會特徵。東京犯罪社會學教授Hiroaki Iwao分析稱:"在高壓環境下生活的日本人,無論是職場壓力還是擁擠的社群生活,都可能導致通過傷害他人來宣泄挫敗感的行為。"也就是說,此類犯罪行為很可能屬於施害者釋放壓力的一種途徑。[6] 與此同時,筑波大學精神健康專家Susumu Oda提出了另一種犯罪心理動因:兇手可能從腎上腺素激增中獲得快感,並通過幻想受害者痛苦掙扎的過程來滿足優越感。[4][7]

Remove ads

後續影響

截至12月8日的統計數據顯示,該系列案件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35人重症。[4] 2012年CBC News的後續報道指出,實際死亡人數可能高達12人。若此數據屬實,該案或將成為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惡意產品破壞英語Product tampering案件。[3] 另有研究觀點認為,部分死亡案例可能涉及模仿犯罪,亦不排除有人試圖通過複製案件手法實施自殺的可能性。[3][6] 由於案件缺乏關鍵證據,真兇至今仍未落網。2010年,日本廢除謀殺罪的追訴時效英語Statute of limitations,這意味着兇手若被緝拿歸案,仍將面臨法律制裁。[1]

1986年,日本對百草枯和敵草快實施了配方改良以降低毒性。然而截至2002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部農藥中毒致死案例中,這兩種物質引發的死亡仍占據40%的比例。[10]

1985年12月,日本三重縣發生了一起疑似模仿犯罪案件:當地學校供應的牛奶容器遭到人為污染。[4] 時隔13年後,1998年日本再次出現針對自動販賣機及便利店內飲料的系列投毒事件。[3] 進入21世紀後,2019年秋田縣又發生一起使用百草枯的投毒案件。[5][11][12]

Remove ads

事件及受害者

本案共計13起,造成13人死亡,所有案件均發生在1985年。受害者年齡均為案發時年齡。所有案件均為受害者飲用了被放置在自動販賣機附近、且摻有毒物的軟飲料。大部分有毒飲料被放置在商品取物口,但也有案例是放置在自動販賣機的頂部或下方。

除第一起案件發生於4月外,其餘案件均集中發生於9月至11月。此外,案發地點雖以西日本為中心,但在東日本也共發生了4起。

被用於投毒的飲料包括:「Oronamin C英語Oronamin C」6起、「可口可樂」2起、「Real Gold」2起、不明2起。混入的毒物絕大多數是百草枯,僅有一例案件使用了另一種除草劑敵草快。受此事件影響,銷售Oronamin C的大冢製藥公司將其瓶蓋從普通的旋蓋改良為免啟蓋日語マキシキャップ[13]

值得注意的是,除下述13起案件外,另有一名48歲男性於7月11日在京都府福知山市飲用含百草枯的飲料後死亡。但由於該案被指出有自殺的可能性,因此通常不被列入此系列案件中。

更多信息 日期, 地點 ...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