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皮詹賈賈拉人
澳洲原住民族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皮詹賈賈拉人[1](Pitjantjatjara,皮詹賈賈拉語發音:[ˈpɪɟanɟaɟaɾa])是澳洲中部沙漠地區的一支原住民,使用皮詹賈賈拉語,與鄰近的陽昆賈賈拉人、雅尼亞賈拉人等諸族關係緊密,各族間的語言很大程度互通(皆屬西澳沙漠語群)。
他們自稱為阿南古(Aṉangu),即其語言中「人」一詞。皮詹賈賈拉地區大部分位於南澳西北部,其邊界北至北領地艾瑪迪斯湖南端,西至西澳小部分地區。這片土地是皮詹賈賈拉人維繫自我認同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對原住民而言,每塊土地都具有許多故事和意義。
絕大多數原住民放棄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模式,但是仍保留了自己的語言文化,儘管來自澳洲主流文化的影響逐年增加。
如今仍有約4000名皮詹賈賈拉人散居在其傳統地區的小社區和偏遠營區裡。在澳洲政府與原住民簽訂的土地聯合管理協議中,該案例被視為最成功的典範之一。
Remove ads
「皮詹賈賈拉」的詞源
「Pitjantjatjara」一名由動詞詞根pitjantja(意為「去」)加上共格後綴-tjara構成,字面意思為「使用pitjantja表示『去』的人」。此構詞法亦見於附近的陽昆賈賈拉人(Yankunytjatjara,詞根yankunytja為 pitjantja同義詞),反映西澳沙漠語言通過語言特徵區分族群的傳統。同類構詞還包括以指示代詞為詞根的雅尼亞賈拉人(Ngaanyatjarra,源自ngaanya「這」)與雅賈賈拉人(Ngaatjatjarra,ngaatja同上)。語言學上,皮詹賈賈拉語與陽昆賈賈拉語可歸為「尼亞雅賈賈拉語」(得名自共享詞nyangatja「這」),與前述兩族群形成對照。
日常場合中「Pitjantjatjara」在唸出時一般會省略掉重複的音節「tja」,變成「Pitjantjara」,但在較正式的情境下,所有音節皆不能省略。
主要社區
完整名單請參見WARU社區目錄
- 南澳
- 「阿南古之地」(Anangu Pitjantjatjara Yankunytjatjara),包括:
- 普卡賈(Pukatja)
- 阿馬塔(Amata)
- 卡爾卡(Kalka)
- 皮帕利亞賈拉(Pipalyatjara)
- 亞拉塔(Yalata)
- 橡木谷(Oak Valley)
- 「阿南古之地」(Anangu Pitjantjatjara Yankunytjatjara),包括:
- 北領地
- 卡爾圖卡賈拉(Kaltukatjara)
- 阿雷永加(Areyonga)
- 穆蒂久盧(Mutitjulu)
- 西澳
- 溫傑利納(Wingellina)
歷史
由於獵人和農場主們的蠻橫侵略,陽昆賈賈拉人失去了許多土地。1921年,澳大利亞在南澳的西北部為皮詹賈賈拉人設立了一片面積73000平方公里的廣袤家園。
在1920年代以及1956年至1965年發生的久旱迫使許多居住在大維多利亞沙漠和吉布森沙漠的皮詹賈賈拉人撤離自己的家園;為了尋找水源和食物,他們順着鐵路沿線東遷至阿德萊德和愛麗絲泉之間的地區。同時,西面與皮詹賈賈拉人有親屬關係的原住民族雅尼亞賈拉人也因為這若干次乾旱而不得不東遷。因此,兩族得以與東側的原住民陽昆賈賈拉人相融合。融合後的族群稱自己為「阿南古」,此詞最初只泛指人,但今亦暗指原住民,或更準確而言使用西澳沙漠語言的各民族。
南澳政府對由長老教會發起的安娜貝拉傳教計劃表示支持,以此來回應外部社會對阿南古人持續施加的壓力。這項傳教活動在馬斯格雷夫山區進行,並將這裡作為阿南古人的避風港。當時其他類似的傳教活動會系統性地破壞原住民文化,但由查爾斯·杜古德爵士發起的安娜貝拉傳教計劃卻未對原住民文化進行破壞,在當時是一項領先於時代的創舉。
自1950年起,由於英國在馬拉林加的核試驗,許多阿南古人不得不遷離他們的家鄉。隨後,一些阿南古人受到核試爆產生的放射性沉降物污染,許多人因而喪生。這些人的悲劇對阿南古人在南澳取得地皮、物權和原住民所有權具有獨一無二的意義。1981年3月19日,在原住民與政府以及礦業公司進行了四年的鬥爭運動和磋商後,政府通過了《皮詹賈賈拉土著土地物權法》,正式承認阿南古人對南澳西北部103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享有不動產所有權。
《馬拉林加賈魯賈土著土地物權法,1984》(SA)承認馬拉林加的賈魯賈原住民對一片面積為80764平方公里的土地享有不動產所有權。隨後,占地21357.8平方公里的馬蒙雅里保護區(Mamungari Conservation Park)在2004年正式移交給了馬拉林加賈魯賈原住民。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