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瞄準吊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瞄準吊艙(英語:Targeting pod)是一種集成多種傳感器、掛載於軍用飛機下方的航空電子吊艙。其核心功能是完成從目標探測、識別到精確武器引導的整個打擊殺傷鏈,使戰鬥機具備全天候、防區外精確打擊的能力。[1]

發展歷史
瞄準吊艙最早誕生於越南戰爭後期,用於解決普通炸彈精度低的問題。早期的型號如鋪路刀等體積龐大且功能單一。[2][3]隨着光電技術、圖像處理技術和激光技術的進步,瞄準吊艙在199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體積不斷縮小,性能大幅提升,功能也從單一的激光指示發展為集成了高性能熱成像、電視攝像、激光測距與指示等多種傳感器的綜合系統。海灣戰爭後,精確制導武器成為空中打擊使用的主要裝備,瞄準吊艙也因此成為現代戰鬥機的標準配置。
功能
通常來說,直升機和無人機多採用球形穩定轉塔結構的吊艙,戰鬥機掛載的吊艙多為柱筒狀結構。前者是偵察吊艙,具備基本的廣域偵察監視和目標搜索能力,而後者掛載於戰鬥機上,增加了定位瞄準、引導精確制導武器的功能。[4]現代瞄準吊艙一般能都具備夜間和惡劣天候下作戰的能力。[5]
瞄準吊艙一般都具備前視紅外熱像儀或高清電視攝像機,讓飛行員能遠距離掃描戰場,這也是瞄準吊艙最基礎的設備。確認目標後,飛行員令吊艙自動跟蹤器持續鎖定目標。[4]隨後吊艙向目標發射激光測距脈衝,結合慣性測量單元和GPS數據,解算出目標的精確坐標。如果確認要打擊目標,吊艙會向目標發射編碼激光束,引導精確制導武器飛向目標,有些武器能實現「發射後不管」,就是得益於瞄準吊艙將目標數據提前傳收集。[6][7]
常見瞄準吊艙
五代機
即使瞄準吊艙沒有向外發射任何電磁信號,掛載吊艙本身就會嚴重破壞五代機的雷達隱身特性。因此目前服役的五代機通常不會掛載瞄準吊艙,而使用EOTS或EODAS作為替代。但美國的F-22因服役較早沒有採用這兩種技術;俄羅斯的蘇-57由於技術限制,採用的是傳統的IRST。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