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知太政官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知太政官事是飛鳥時代和奈良時代存在的日本律令制下的令外官之一。日本曾先後任命了四名知太政官事:刑部親王、穗積親王、舍人親王和鈴鹿王,四人都是皇室成員。
概述
知太政官事的字面意思是「了解太政官的事務」,換句話說就是作為太政官的負責人監督各種太政官事務的職位。第一個被任命為知太政官事的人是天武天皇的兒子刑部親王(忍壁皇子)。刑部親王在703年 (大寶三年)1月被任命為知太政官事,[1]當時《大寶令》已經施行,由於法令設定了太政大臣的官職,但在《大寶令》實施以前大友皇子和高市皇子也曾擔任太政大臣,因此太政大臣被認為相當於皇太子,處於和天皇共同統治的政治代理人地位。為避免引起誤會,破壞由草壁皇子的男性後裔繼承皇位的穩定,而設置知太政官事,取代太政大臣,同時也是天武天皇皇親政治的延續[2]。另外,皇子因皇室出身而被任命為太政大臣,也違背了律令制的理念,即官銜應該隨着官員的績效進步而提高。[3][4]
發展
刑部親王之所以被任命為知太政官事,是因為他主持了《大寶律令》的編纂,是當時皇室中最有權勢的成員,備受尊崇。之所以在703年1月任命其為知太政官事,是因為702年 (大寶二年)十二月,持統上皇駕崩,當時在位的文武天皇年僅20歲,為了填補持統上皇駕崩造成的權力真空,同時需要一位有權勢的皇室成員來協助天皇,因此任命了刑部親王為知太政官事,發揮太政大臣的功能,同時也是天武天皇皇親政治的延續。[2]
705年 (慶雲2年)5月,刑部親王去世。9月,同是天武天皇兒子的穗積親王被任命為知太政官事。[5]和刑部親王一樣,他被任命的原因是因為他是天武天皇當時在世的最年長的皇子。715年 (和銅8年),穗積親王去世後,知太政官事沒有指定繼承人。由於此時皇太子首皇子(後來的聖武天皇)的外祖父兼岳父藤原不比等已經成為右大臣,被認為是適合未來太政大臣的重要人物,因此沒有必要設置知太政官事。
然而720年 (養老4年)8月,不比等在擔任右大臣期間去世。為此,天武天皇的皇子舍人親王在同月被任命為知太政官事。同時,設立臨時官職「知五衛及授刀舎人事」,統領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軍隊,並任命天武天皇之子新田部親王負責該職務。[6]
735年 (天平7年)11月,舍人親王去世,知太政官事的職位再次空缺。這是因為聖武天皇已經35歲,沒有必要再設置輔佐官職。然而僅僅兩年後,也就是737年9月,高市皇子的兒子、長屋王的弟弟鈴鹿王就被任命為知太政官事,這是由於737年發生天平疫病大流行,掌權的藤原四兄弟相繼去世,為了應對藤原四兄弟為首的太政官體制幾乎被摧毀的緊急情況,而再次任命知太政官事。[7]另外作為從三位參議,皇族出身的鈴鹿王被任命為知太政官事也有與橘諸兄、藤原氏制衡的作用。
Remove ads
廢止
745年九月,鈴鹿王去世後,日本不再任命知太政官事。鈴木琢郎解釋說,由於橘諸兄有權根據天皇的御旨獨立處理政治事務,這導致一切政治決策均由太政官合議協商的原則被打破,知太政官事存在的政治地位和意義下降了。[8]加之與天皇有血緣關係的藤原氏獲得輔佐天皇的職權,取代知太政官事的職權。 [9]然而,大約200年後編撰的《延喜式》中有規定:「凡親王知太政官事者。其季祿准右大臣。」這一規定表明時人認為將來也有可能恢復知太政官事的設置。[4]
參見
參考資料
相關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