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矮儒艮屬
哺乳动物物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矮儒艮屬(學名:Nanosiren)是一類已滅絕儒艮類,生存於委內瑞拉和佛羅里達州的溫暖淺海中,生存年代大約在中新世至上新世(11.610-3.6百萬年前)。[1]該屬的模式種加西亞矮儒艮(Nanosiren garciae)已被列入由澳洲研究委員會資助的古生物學數據庫。[2]
海倫娜·馬什(Helena Marsh)、托馬斯·奧沙(Thomas J.O'Shea)和約翰·雷諾斯三世(John E.Reynolds III)在他們的《海牛目:儒艮和海牛的生態與保護(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Sirenia: Dugongs and Manatees)》一書中描述了加西亞矮儒艮演化自圓齒海牛屬譜系的過程,並認為它們的小體型使它們能夠進入大型海洋哺乳動物無法進入的非常淺的水域。[3]
Remove ads
分類與命名
矮儒艮屬的模式種加西亞矮儒艮是由多姆寧(Domning)和阿奎萊拉(Aguilera)在2008年命名的。它的屬名是多姆寧取的,而不是多姆寧和阿奎萊拉一起取的。多姆寧和阿奎萊拉於2008年將其歸類為儒艮亞科。[4]
加西亞矮儒艮於2008年由霍華德大學(Howard University)的達洛·P·多姆寧(Daryl P.Domning)和委內瑞拉弗朗西斯科·德·米蘭達國立實驗大學(the Universidad Nacional Experimental Francisco de Miranda)的奧安祖·A·阿奎萊拉(Orangel A.Aguilera)根據發現於佛羅里達州的化石命名,他們還根據發現於委內瑞拉的化石描述並命名了矮儒艮屬的第二個物種桑切斯矮儒艮。[1]加西亞矮儒艮的種加名是為了紀念著名的佛羅里達州古生物學家弗蘭克·A·加西亞,他在佛羅里達州中部的骨谷磷礦中發現了許多已滅絕哺乳動物的化石樣本。在這兩個物種被命名之前,在大西洋、太平洋和加勒比海地區發現的其他未描述的儒艮科化石標本可以追溯到早中新世。[1]
Remove ads
描述
矮儒艮屬於2008年根據在佛羅里達州坦帕附近的骨谷發現的化石命名。[1]它是目前已知體型最小的生存於始新世以後的儒艮,體長約2米,體重約150公斤。新生的矮儒艮屬可能只有6.8公斤。它的小體型使其被命名為Nanosiren,這個名字來自於希臘語「nano」(意為「矮小」)和「siren」(意為「塞壬」)。矮儒艮屬長着象牙狀的圓錐形小牙齒,吻部有明顯偏移,這表明它們相較於其它儒艮會在更淺的水域覓食。矮儒艮屬可能以生長於海岸線附近的較小的海草(如二藥藻屬和喜鹽草屬)為食。[1]它們在大約500萬年前的亥姆菲爾期繁衍生息。
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提供了加西亞矮儒艮化石的創建地點地圖,範圍從南美洲的智利和秘魯到美國。[5]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