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碧山吟社舊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31.58056°N 120.26555°E 碧山吟社舊址,位於無錫市錫惠公園內春申澗坊北側,是昔日碧山吟社成員集會相聚之場所。2003年公布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築。
沿革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無錫當地名流秦旭、李庶、陳履、陸勉、高直、黃祿、楊理、陳公懋、施廉、潘緒十人於此結社吟詩,建十老堂、濯纓亭、涵碧池、美蓉徑、古木陂等,畫家沈周為此作《碧山吟詩圖記》。最初為十老社,後改碧山吟社[1]。
“ |
詩壇高築壬寅歲,勝事遙傳大曆年。買地有貲酬野衲,品泉無譜問茶仙。 |
” |
——明·吳寬《寄題吟社》[2] |
之後詩社時興時衰,明朝嘉靖三十三年,秦旭曾孫秦瀚又重結碧山吟社,有安如山、王問、顧可學、顧可久、錢憲、王瑛等人參加。清朝初期,秦旭後裔秦松齡與當時名流嚴繩孫、秦保寅、蔣尊路等三開詩社[3]。清咸豐十年(1860年)太平天國軍攻入無錫,詩社建築被毀。1912年,惠山學校建新校舍,發掘出「碧山吟社」石刻匾額,發現是明文徵明所題字匾,於是確定原址。當地遂重建詩社舊址,唐文治根據惠山摩崖石刻撰記重修[4]。1959年,當地政府整修併入愚公谷景區,亦有無錫籍詩人在此活動。1986年1月6日,徐靜漁、莊申、冒亦誠倡議並實施復社,歷經蔡學標、袁宗翰主持,碧山吟社逐步強大[5]。
Remove ads
保護
現存建築坐西朝東,四合院式,占地15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313平方米。正廳面闊五間,灰瓦懸山頂、紋頭脊、白粉牆,門額石刻「碧山吟社」為文徵明手筆。2003年,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其為無錫市文物保護單位[6]。2007年3月,碧山吟社經修復開放,重建了吟台、十老堂、望益樓、流馨亭等景點,保留了院後岩坡景觀,開鑿於宋代的龍縫泉頑強地從南向北流經吟社。[7]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