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碧沙崗公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碧沙岗公园map
Remove ads


碧沙崗公園位於河南省鄭州市嵩山路建設路交匯處的東南方。占地面積約400畝。碧沙崗原本是一個黃土崗,為紀念北伐陣亡將士,馮玉祥撥款20萬元建立了陵園,並親筆提名「碧沙崗」。1956年,碧沙崗被鄭州市人民政府改建為碧沙崗公園。

事实速览 碧沙崗公園, 基本資料 ...

歷史

1928年春,馮玉祥為紀念北伐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陣亡將士,先後撥款20萬元,責成交通司令許驤雲建造北伐陣亡將士墓地。許驤雲在當時鄭州城西4公里一處黃土崗一次購地400畝,用於建造陵園。該黃土崗系梅山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尾端,此處常年風沙瀰漫,形成高低起伏的沙丘,當地人稱作白沙崗。1928年3月陵園動工,當年8月竣工。馮玉祥取「碧血丹心,血殷黃沙」之意,將陵園命名為「碧沙崗」並親筆題名,以石雕刻後嵌在北門之上[1]。陵園內還修有紀念亭,亭中央立有一塊漢白玉石碑,正面刻着「碧血丹心」4個大字,亦是馮玉祥親筆所書,背面刻的則是馮玉祥撰寫的《陣亡烈士紀念碑碑文》。

陵園最初建成的時候,北面門樓是城堡式建築,3個門洞一字排開。中間正門較為闊大,門頭正面有石刻的「碧沙崗」三個金字,左下角是「總司令馮玉祥題」的字樣。大門北鄰鄭洛大路(現建設路),在路北還有3面照壁,上寫「國土至上,民族至上」、「力量集中,意志集中」等標語。這些標語後來隨着政治形勢的不斷改變而改變。陵園在建成之時由4部分組成。陵園中部設祠堂,名「昭忠祠」。祠為古式建築,占地約4070平方米。前後兩進大院,正面有前後兩座殿堂,兩側各有一廊房。祠內懸掛着各種紀念的匾額,存放着刻有烈士姓名的銅牌和記載烈士功績的金冊、碑記等。祠堂之前是中山公園,由民族、民權、民生3座亭子以及水池和石橋組成。祠堂後面是烈士公墓,每墓間隔兩米,縱橫成列。烈士公墓的東南是民生公墓,安葬着官兵的眷屬。烈士公墓與民生公墓之間設界石相隔。陵園建成以後,馮玉祥在鄭期間,每逢星期日必到烈士祠「行致祭禮,併到墓園躬自添墳」。馮玉祥還要求所屬部隊,只要到鄭州必須到碧沙崗祭奠烈士,以「激發革命情緒」。

20世紀40年代抗日戰爭結束後,馮玉祥的舊將劉汝明被委任為鄭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率部駐開封一帶。為了紀念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抗日戰爭時期陣亡的高級將領佟麟閣趙登禹張自忠以及積勞病故的原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劉汝明在原有的民族、民權、民生3座亭子後旁邊又建了兩座亭子。5座亭子的前方另建了一座紀念塔,正面鐫刻着「抗日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樣。但東邊的亭子建成後不久就毀於戰火,而「抗日烈士紀念碑」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只留下一個塔形的底座。

1956年,鄭州市人民政府將陵園改建為碧沙崗公園,1957年5月1日,碧沙崗公園正式向遊人開放[2]

文化大革命時,碧沙崗公園曾更名為「勞動公園」,由郭沫若題寫牌匾。1980年,公園恢復原名。1986年,碧沙崗陵園被河南省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在「抗日烈士紀念碑」原址上建起了「北伐戰爭紀念碑」。紀念碑碑身高近18米,正面是聶榮臻題寫的「北伐陣亡將士永垂不朽」10個金色大字。縱跨碑體的浮雕,由北伐軍將士群像組成。紀念碑位於公園南北中軸線上,從北大門進碧沙崗公園,這座紀念碑是最醒目的建築[3]

碧沙崗公園東部曾設有動物園。1985年,所有動物均轉移至新建成的鄭州市動物園[4]

Remove ads

圖集

交通

鄭州地鐵

1號線碧沙崗站,位於公園西側

鄭州公交

公園周邊一帶為鄭州市西部城區的一個交通樞紐,有數十條公交線路途經此處。

更多信息 接駁公交列表, 碧沙崗公園西門 ...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