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二國際
歷史組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二國際(英語:Second International),又稱社會主義國際(Socialist International),是一個由世界各國社會主義政黨和工人政黨組成的國際聯合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開了成立大會[1],通過《勞工法案》《五一節案》,決定以同盟罷工作為工人鬥爭的武器。組織後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解散。第二國際所作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5月1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並倡導八小時工作制。1916年,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內部分裂,該組織陷於瓦解。一戰結束後,原第二國際左派組建共產國際(第三國際),中派組建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維也納國際、第二半國際),右派重組社會主義國際(伯爾尼國際、黃色國際)[2]。
第二國際的常設執行機構為社會黨國際局,成立於1900年。
Remove ads
歷史
1880年代末,歐美已有16個國家先後建立社會主義政黨,開展合法鬥爭。德國社會民主黨和法國工人黨蓋得派在1887年倡議召開國際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同時,法國工人黨可能派聯合英國、美國的同志先於決定1889年7月在巴黎召開由他們發起的國際工人代表大會。為了擊敗法國可能派奪取新國際組織領導權的企圖,恩格斯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德、法等國社會主義政黨的代表於1889年7月也在巴黎召開國際工人和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同時紀念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這樣,在1889年7月14日,兩個國際代表大會同時在巴黎開幕。恩格斯支持的大會有22個國家的393名代表參加,威廉·李卜克內西、愛德華·瓦揚、奧古斯特·倍倍爾、保爾·拉法格等27人組成大會主席團,李卜克內西和瓦揚為大會主席。可能派召開的大會有10國代表參加,其中法國人占代表總數的84%,缺乏國際性,未能建立起國際組織。從1891年布魯塞爾代表大會起,原來出席可能派大會的組織也改為參加第二國際。

第二國際內部有正統馬克思主義、無政府主義和修正主義等三個派別。1895年,恩格斯逝世,第二國際內部分歧增大。1896年,倫敦代表大會拒絕無政府主義者參加。至此,第二國際內部無政府主義者徹底失敗。還剩下以愛德華·伯恩施坦、卡爾·考茨基為代表的修正主義派,宣揚合法議會政治;和以弗拉基米爾·列寧、卡爾·李卜克內西、羅莎·盧森堡為代表的正統派,宣揚階級鬥爭。
到1914年,世界已有近30個社會黨,各國建立大批工會組織和合作社組織。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工會會員達1000萬人以上,合作社社員達700萬人以上。在第二國際中,最強有力、最有影響的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該黨擁有108.5萬名黨員,在德國議會中擁有111個席位,成為議會中最大的黨團。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社會民主黨的議會黨團在議會中投票贊成戰爭撥款,支持德國政府「保衛祖國」,從而違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列寧聽到消息後表示:「第二國際已死,第三國際萬歲!」除德國社會民主黨,還有許多國家的第二國際政黨支持本國政府。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些社會黨通過《擁護國際聯盟案》,籌備恢復第二國際。1920年,在日內瓦召開大會,第二國際(又稱「伯爾尼國際」或「黃色國際」)才恢復起來。但是很多國家的社會黨拒絕參加,另外組建了社會黨國際工人聯合會(又稱「第二半國際」或「維也納國際」),該組織深受中間馬克思主義和奧地利馬克思主義影響。1923年,第二半國際與重建的第二國際合併為社會主義工人國際,這個組織存在到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1951年,各國社會民主黨組成社會黨國際,存在至今。
Remove ads
成員
Remove ads
代表大會
Remove ads
重要人物
第二國際與中國
1905年5月中旬,孫中山以社會主義追隨者的姿態訪問了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第二國際書記處,與第二國際執行局主席王德威爾德和書記胡斯曼進行會談,提出接納他的興中會為第二國際成員的請求,王德威爾德、胡斯曼等人認為當時落後的中國還不具備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未予批准[7][8]。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