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社群裁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社群裁決》(英語:The Communal Award)是時任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於1932年8月16日所推出。此法案也被稱為《麥克唐納裁決》(MacDonald Award),是在圓桌會議(1930–1932年)之後宣佈,它將單獨選區制度擴大至"受壓迫階級"(Depressed Classes,現稱為"表列種姓",Scheduled Castes)及其他少數族群 。[1]單獨選區制度最初是透過《1909年印度議會法案》為印度次大陸的穆斯林所引入,[2]並經由《1919年印度政府法案》擴大,將錫克教徒、印度基督徒、盎格魯-印度人及歐洲人也包括在內。[3]
單獨選區制度在社群裁決頒佈後適用於穆斯林、錫克教徒、印度基督徒、盎格魯-印度人、歐洲人,以及受壓迫階級等。也同時將權重原則列入考慮。[4]當時英國擔任印度事務大臣的塞繆爾·霍爾爵士要求釐清《社群裁決》中最後且最關鍵的一段 - 直接涉及為受壓迫階級設立單獨選區的具體條款。霍爾爵士要求釐清的原因在於這個針對受壓迫階級的單獨選區條款,是整個裁決案中最具爭議性、政治敏感度也最高的部分。這項裁決偏袒少數族群而非印度教徒,而讓聖雄甘地感到震驚並引發其憤怒。[5]甘地於1932年9月在戒備森嚴的葉爾瓦達監獄中與倫敦的英國內閣聯繫,宣佈他將為反對而展開絕食至死的抗議行動。
麥克唐納引入《社群裁決》的原因是他自認為是"印度人之友",因此希望解決印度的問題。然而,《社群裁決》是在第二次圓桌會議以失敗收場後所宣佈,並招致甘地的嚴厲批評。這項裁決備受爭議,因為許多印度教徒認為裁決的目的在造成印度社會分裂,而甘地則擔心這會瓦解印度教社會。然而《社群裁決》受到許多印度少數族群的支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B. R. 安貝德卡。他堅持為表列種姓設立單獨選區。根據安貝德卡的說法,甘地雖然願意給予穆斯林和錫克教徒單獨選區,但卻不願給予表列種姓單獨選區。甘地擔心表列種姓擁有單獨代表權,會造成國大黨和印度教社會內部的分裂。
代表錫克教徒的什羅馬尼·阿卡利黨阿卡利黨(直譯為"至高永恆黨")也對這項裁決提出嚴厲批評,因為在旁遮普地區,只為錫克教徒保留19%的席位,而穆斯林則有51%,印度教徒有30%。[6]甘地贊成恢復印度的自治,此主張在1934年5月獲得全印國大黨委員會批准後成為該黨的政策。英國政府在應對公民不服從運動的壓力下,不情願地同意解除對國大黨的禁令。這是對甘地的讓步,然而此讓步引起全印穆斯林聯盟的擔憂。因為他們認為甘地所代表的多數主義會損害穆斯林的利益。全印穆斯林聯盟為平衡國大黨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便藉機向英國政府表示支持,以換取自身社群的利益,並在印度政治中獲得更多話語權。甘地與安貝德卡經過長時間的談判,達成一項協議 - 《浦納協議》,內容是設立單一的印度教選區,僅為表列種姓保留專屬席位。浦納協議並未為不可接觸者爭取更多進展,而其他群體,如穆斯林、錫克教徒、印度基督徒、盎格魯-印度人和歐洲人則保有單獨選區。
在關於《印度政府法案》的英國國會辯論期間,"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s,即受壓迫階級)獲得一位重要的擁護者,即|保守黨國會議員艾伯特·古德曼。他強調應透過在英屬印度省議會中獲得更多代表權來改善他們的落後及貧窮狀況。然而全印穆斯林聯盟對《社群裁決》仍持矛盾態度(雖然這項裁決為穆斯林保留單獨選區,確保他們的政治代表權,但也將同樣的權利給予其他少數群體,而讓全印穆斯林聯盟對英國此舉的動機抱持懷疑),而將其獲得英屬印度中央議會批准視為首要任務。(獲得單獨選區是一項實質且巨大的政治勝利,為將這項勝利從一項裁決變成具有法律效力的正式制度,穆斯林必須確保其在中央議會中獲得批准。)
Remove ads
參見
- 浦納協議
- 勒克瑙協議
- 甘地—歐文協議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