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福岡大學漂鳥運動社棕熊襲擊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福岡大學漂鳥運動社棕熊襲擊事件(福岡大學ワンダーフォーゲル部ヒグマ事件),是1970年7月,發生在日本北海道靜內郡靜內町日高山脈的カムイエクウチカウシ山(現日高郡新日高町靜內高見)的動物傷害事件。
成員
福岡縣福岡市福岡大學漂鳥運動社參與此次活動的五名成員分別是:
- 竹末一敏-隊長,20歲,就讀於經濟學院。
- 瀧俊二-副隊長,22歲,就讀於法學院。
- 與梠盛男-隊員,19歲,就讀於工學院。
- 西井義睛-隊員,19歲,就讀於法學院。
- 河原吉孝-隊員,18歲,就讀於經濟學院。
事發過程
漂鳥運動社五名成員組成的登山隊伍本次活動預計將進行縮減版的日高山脈縱走行程,預計耗時為13天。隊伍於1970年7月12日9時從博多站出發,14日抵達北海道上川郡新得站,同日向新得署御影派出所提出登山計畫並獲的入山許可後,從芽室岳登山口進山。[1]
7月24日,隊伍抵達行程的最末點カムイエクウチカウシ山,因為北海道多變的天氣造成行程延誤,隊伍抵達此地的時間比計畫的晚。由於糧食問題,隊長竹末預計此次攻頂後就要下山。25日,登山隊伍到達日高山脈海拔約1,900公尺,位於札內川上游的九之澤冰斗[2],隊伍在此搭設帳篷準備過夜。就在這時,一頭東北棕熊出現了。[1]
棕熊趁隊伍忙於搭設帳棚,開始翻找他們背包中的物品,隊伍中有人注意到的棕熊的行為,以用鍋碗發出巨大噪音的方式嚇跑了牠,並取回了物品。但是當晚,棕熊再次出現,牠繼續翻找食物,爪子還在帳篷上劃出了一個洞。隊伍再次以發出巨大噪音的方式嚇跑棕熊,棕熊離開後,為了安全,隊伍打開了收音機,將音量開到最大,輪流守夜。當晚,熊沒有再出現。[2]
26日清晨,棕熊再次出現,這次牠徹底撕開了他們的帳篷,登山隊被迫撤離到遠處觀望。在隊長竹末的指示下,副隊長瀧帶著河原開始下山尋求救援。途中,他們遇到了北海學園大學的登山隊,傳達了棕熊出沒的消息,北海學園登山隊表明他們也遇到了可能是同一隻棕熊的跟蹤[3],已經拋棄重裝備,正準備緊急下山,並邀請瀧與河原同行,但是兩人不願意拋下隊伍,因此拜託北海學園登山隊下山後報警尋求幫助後,便帶著北海學園登山隊分給他們的食物返回山上。[4]
瀧與河原在中午左右與隊伍會合,另外三人在上午趁熊離開時搶回了部分物資,他們還在稜線上遇到了鳥取大學與中央鐵道學園組成的聯合登山隊,他們告知了熊襲擊的消息,聯合登山隊邀請三人同行避難,但是因為要等待瀧與河原,三人只能拒絕,聯合登山隊便告知了己方的扎營地點。瀧與河原返回後,隊伍討論後認為待在視線開闊的稜線上比較安全,因此決定修好帳棚並在九之澤與八之澤間的稜線上扎營。下午4點半,棕熊再度出現並再次襲擊了帳篷,隊伍沿著稜線臨時下撤了約50米,在此地來回觀察了大約一個半小時,確定棕熊停留在營地進食,無法取回物資後,竹末決定帶隊前往聯合登山隊的營地避難。[5]
此時已經入夜,沒有任何裝備的隊伍被迫摸黑行進,從隊伍所在的位置前往聯合登山隊的扎營點,正常路線需要翻過山頭,因為隊伍疲憊且急於趕路,竹末決定從走橫越稜線的近路,雖然是沒有道路的荒野,但此地只生長著低矮的樹叢與草,就算摸黑穿越也不算太危險。就在隊伍穿越稜線的時候,棕熊追了上來,走在隊伍最後面的河原首先被襲,隊伍開始逃竄,與梠在恐懼和慌亂中與其他隊員跑散。[3]竹末、瀧與西井三人拼命奔跑,幾分鐘後,發現熊沒有跟上來的竹末停了下來,開始呼喊隊員,但是只找到了瀧與西井,與梠雖然有出聲應答,但是人卻沒有出現。剩餘的三人順利抵達聯合登山隊的營地,聯合登山隊幫他們在營地裡燃起了兩堆篝火,並吹響了熊笛。為了保證隊伍安全,聯合登山隊在晚上7點決定拋棄重裝備連夜緊急下山,而福岡大學登山隊這邊為了等候失散的同伴,決定在營地等到天亮再下山。[4][5]
27日清晨,山上起了濃霧,沒有等到同伴的三人繼續下山,途中棕熊再次出現,竹末想辦法引開了棕熊,朝反方向的八之澤冰斗而去[5],以讓其他兩人有機會逃跑,剩下的瀧與西井拼命奔跑,他們找到了溪流,順流而下,下午1點左右,兩人來到了下游的五之澤攔沙壩的施工現場,施工人員派了一輛車將他們送往中札內村的中札內警察署報案,下午6點,倖存的兩人在中札內村獲救,在警方的幫助下連絡了學校與家人。[1][4]
與梠與同伴失散後,於27日上午8點左右遭棕熊攻擊身亡。與梠在被殺之前一直在隨身的筆記本中記錄自己的狀況和精神狀態。根據他的紀錄,在與隊伍走散後,與梠曾經試圖往聯合登山隊營地的方向靠近,篝火為他指引了方向,但是途中因為發現熊的蹤跡而不得不往其他方向逃離。與梠後發現了一個被棄置的帳篷與睡袋(可能來自緊急下山的北海學園登山隊),他在裡面過了一夜。27日早上7點,與梠打算繼續下山,但是一離開帳篷就發現了在不遠處觀察的棕熊,只能躲回去,與梠用潦草的筆跡記錄下了自己的恐懼與不安,紀錄在此中斷,推測他不久後在帳棚內遭到棕熊襲擊。[4][6]
Remove ads
搜救與善後
27日上午,中札內警察署已經接到了緊急下山的北海學園登山隊與鳥取大學聯合登山隊的報案,且基於聯合登山隊帶來的訊息,警方已經知道被襲擊的是福岡大學的登山隊,並立即聯絡了福岡大學的校方。同日下午,校方在福岡校本部成立了對策組,因為聯絡不上未參加此次活動的其餘漂鳥運動社成員,校方請求校友會協助尋人。當晚,福岡大學學生會會長、漂鳥運動社社長與兩名社員連夜飛往北海道協助搜救,更多福岡大學的校友、學生與九州各大學登山社團的成員皆陸續趕往北海道,以志願者的身分加入搜救,一些本來就在北海道登山的登山社團成員甚至中斷了原訂計畫,趕往日高山脈。[1]27日下午,帶廣警方派出一架直升機進山做目視搜尋,但是因為遭遇山區亂流,被迫取消任務。同時,中札內已經聚集了了由6位志願者與4位當地獵人組成的民間搜救隊,但是這頭棕熊已經被認定為極其危險,這個人數不足以保證安全,因此被當地警方拒絕入山。[3]
28日,帶廣警察署、十勝登山聯盟和狩獵協會的獵人組成的搜救隊在帶廣成立[1],十勝登山聯盟的青山義信擔任現場隊長。此外,帶廣警察署發出全面禁令,暫時禁止了日高山脈中部地區進行登山活動。福岡大學的人員也在上午抵達帶廣。經討論後,搜救隊決定先在五之澤攔沙壩附近的山林設置誘餌,嘗試解決安全問題,並臨時借用工地辦公室設立大本營。第一隊搜救隊由帶廣出發前往中札內,由包括員警與福岡大學人員在內的17位志願者與7位獵人組成,但是因為五之澤附近山區又起了濃霧且天候轉壞,行動只能取消,搜救隊停留在大本營休整。[4]
29日,上午6點,第一隊搜救隊從大本營出發,搜救正式開始,身體勉強恢復一些的西井堅持隨行。在帶廣警察總部,主要由志願者組成的第二隊搜救隊於上午9點出發,10點半抵達五之澤大本營,第三組搜救隊原訂於下午4點出發,但為了等待法醫抵達而推遲了時間。晚上9點,由3位獵人,1位法醫與3位志願者組成的第三隊出發前往大本營。[1]
第一隊救援隊抵達了倖存兩人最後目擊竹末的八之澤冰斗,在此地搭設了臨時營地,以營地為中心往外搜索。在離營地大約100公尺處,搜救隊發現了印有福大(福岡大學)字樣的染血衣物碎片,經隨行的西井確認,應為竹末與河原的衣物。下午2點半,山上的霧氣終於散去,從山下往上搜尋的第二隊搜救隊通過望遠鏡發現靠近山腰處有疑似遺體的物體,以對講機聯絡第一隊前往查看。2點50分,第一隊搜救隊發現第一具遺體,並在其右下方約100公尺處發現第二具遺體[5]。隨行的西井雖然嘗試確認,但是因為遺體被棕熊破壞得太嚴重,無法辨認,搜救隊研判遺體應為竹末與河原[1]。搜救隊將遺體暫時歛入睡袋,安置在臨時營地,搜救隊在遺體前擺放了香菸與食物作為供品,並將可以找到的到遺物都收集回來。為了防備血腥味引來更多襲擊,當晚由兩位獵人與兩位警察輪流守夜。[1]
29日下午4點30分左右,獵人團在在八之澤冰斗附近發現一頭棕熊[3],棕熊被當場射殺,後經毛髮DNA比對,確定是造成襲擊事件的棕熊,但是解剖發現其胃中並沒有任何人體組織。[7]
30日下午1點左右,與梠的遺體在第一具遺體下方300公尺處的溪谷被發現[5],通過其隨身物品確認了身分。與前兩具遺體一樣,與梠的遺體被撕裂,內臟被挖出,死狀極慘[2]。搜救人員隨後在附近發現了與梠最後棲身的帳篷,帳棚內一片狼藉,但在裡面找到了他的筆記本,基本保持完好[1]。2點,由第二隊與第三隊組成的支援隊伍到達營地。由於氣候持續不佳,直升機無法進入山區,陡峭的山路狀況也難以徒步將遺體運下山,搜救隊決定將三位罹難者遺體就地火化。但因為物資不足,只能先通知大本營進行準備,搜救隊仍以輪流守夜的方式在山上過夜,來自九州的志願者們也在當晚為三位罹難者舉行了守靈儀式。[1][4]
31日上午,山上開始下雨。由福岡大學後續趕到的人員、獵人與志願者組成的第四、第五隊從大本營出發,運送火化用的煤油等物資前往八之澤營地。八之澤營地的人員原本預計今天要去收回稜線營地殘留的罹難者遺物,但是因為天候惡劣而取消。下午1點,法醫在幾位搜救隊人員的見證下進行了驗屍。1點半,第四、第五隊抵達營地,由於天候惡劣,原本隨第四隊從帶廣抵達大本營的家屬無法上山,因此由來自九州的志願者代表家屬完成告別之後,西井親手點燃了火焰,遺體在全體搜救隊人員的見證下火化。[1][2][3]
8月1日上午6點,搜救隊收斂了三位罹難者的遺骨與骨灰,徹底清掃火化地點的痕跡後拔營下山。上午10點,其中一位獵人因為路滑摔落溪谷導致骨折,無法移動,搜救隊留下了10多位志願者與幾位獵人一起守在原地待援,其他人員繼續下山。大本營接到求援後,請來一位醫生,在志願者與獵人的護送下上山。晚上10點半,搜救隊撤回大本營,將骨灰交給家屬,家屬護送骨灰返回帶廣,在帶廣真宗大谷派別院舉行了守靈儀式。[1][4]
8月2日,受傷的獵人傷勢穩定後,在志願者的協助下順利下山。當日下午,罹難者家屬護送骨灰先行出發,經札幌轉機返回福岡。兩名倖存者則在家屬與校方人員陪同下,搭乘晚間的航班先飛往札幌,過夜後經東京轉機返回福岡。[1]
Remove ads
後續
- 依據野生動物學家的事後分析,登山隊反覆爭奪背包的行為觸發了棕熊的敵意反應,將登山隊認定為偷走食物的敵人,這也解釋了棕熊的胃中為何沒有人體組織,因為牠的行為是在消除敵人,而非狩獵。[5][6]
- 是否有應對棕熊經驗似乎也促成了完全不同的決策結果。同樣在日高山脈活動,來自北海道的本地學校,帶廣畜產大學登山隊(22~24日間曾與福岡大學登山隊有過幾次交流,更早發現棕熊並立刻下山)、北海學園登山隊,在發現有棕熊出沒後立刻選擇了拋棄重裝備,直接輕裝下山。而來自南方的鳥取大學聯合登山隊則選擇了跟福岡大學登山隊一樣的策略,待在原地不要亂動、用巨大的噪音與火光嚇唬熊等等,但這些用於應對亞洲黑熊的方法對棕熊並沒有什麼效果,直到真的目睹棕熊襲擊人類,鳥取大學聯合登山隊才決定緊急下山。[5][6]
- 襲人的棕熊在事後被製成了標本,在中札內村的日高山脈山嶽中心作為常駐展品展出,用以警醒登山者山林的危險性。[3]
- 帶廣市政府在八之澤冰斗的一塊巨石上設置了刻有三位罹難者姓名的紀念牌,既是紀念,也是對經過此處的登山者的警示。[3]
Remove ads
日本類似事件
- 札幌丘珠事件:1878年1月11日至18日,發生在北海道石狩國札幌郡札幌村大字丘珠村(今札幌市東區丘珠町),造成3死2傷。
- 三毛別棕熊襲擊事件:1915年12月9日至12月14日,發生在北海道苫前郡苫前村三毛別(現為苫前町三渓),造成7死3傷,是日本有紀錄以來死傷最嚴重的棕熊襲擊事件。
- 石狩沼田幌新棕熊襲擊事件:1923年8月21日至24日,發生在北海道雨龍郡沼田町的幌新地區,造成4死4傷。
- 風不死岳事件:1976年6月4日至9日,發生在北海道千歳市的風不死岳,造成2死3傷。
- 十和利山熊襲撃事件:2016年5月至6月,在秋田縣鹿角市的十和利山山麓,發生亞洲黑熊攻擊人類事件,造成4死3傷,為二戰後日本最嚴重的野生動物攻擊事件。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