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為1684年-1727年;台灣道的正式官職名稱,為台灣地區的實際統治者;清治時期初期的這階段,台灣西部為福建省所管轄,按照清朝官員迴避本籍的制度,各地主官皆為外地輪調。

事实速览 大清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 官邸 ...

建置

  • 根據康熙二十三年正月廿一日(1684年3月6日)的廷議,清聖祖認為「臺灣棄取,所關甚大。鎮守之官三年一易,亦非至當之策。若徙其人民,又恐失所;棄而不守,尤為不可。爾(指內閣大學士李霨)等可會同議政王大臣、九卿、詹事、科道再行確議具奏」並命令「福建督、撫、提、鎮詳議」。[1]
  • 而在康熙二十三年四月十四日(1684年5月27日),根據差往福建料理錢糧侍郎蘇拜,會同福建督、撫、提督的奏報,認為「臺灣地方千餘里,應設一府三縣。設巡道一員分轄。應設總兵官一員、副將二員、兵八千、分為水陸八營。澎湖應設副將一員、兵二千、分為二營。每營各設遊、守、千、把等官。」[2]。並得到清聖祖的同意,於當年開始設置福建分巡台灣廈門兵備道,簡稱為台廈道。而福建分巡台灣廈門兵備道係由福建巡海道移設而來。

職權

福建分巡台灣廈門兵備道主要的職權為:

  1. 鎮壓並防止動亂的發生,所以擁有綠營兵力。而根據《清實錄·聖祖實錄》的記載,福建分巡台灣廈門兵備道轄下有「守備一員、千總一員、把總一員、 兵三百六十名、戰船四隻」。[3]
  2. 監督戰船的建造,根據《重纂福建通志》,卷84的記載,雍正3年(1725年)決定「臺灣水師等營戰船,於臺灣設廠,文官委臺灣道、武官委臺灣協副將會同監督修造」。[4]
  3. 因為福建和臺灣之間有海峽的間隔,交通較為不便,本來應由福建學政所辦理的科舉考試的事宜,也委由台廈道來辦理。
  4. 監督下級屬官,所以在文獻上,又稱為監司[5]

沿革

  • 因為朱一貴事件,所以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清聖祖決定將台灣廈門道的兵備銜拿掉,並將原來隸屬於台灣廈門道的綠營兵力分散到南、北兩路防守,並將戰船撥歸台灣鎮總兵管理。[6]因為將其兵備銜拿掉,所以正式官銜改稱為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
  • 福建分巡台灣廈門道就職位等級來說,是屬於道員類的正四品文官。

歷任

更多信息 #, 姓名 ...
Remove ads

參見

註釋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