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種族滅絕的十個階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種族滅絕的十個階段(原為,種族滅絕的八個階段)是由種族滅絕觀察組織前研究教授、兼創始主席格雷戈里·斯坦頓創建的一種學術工具和政策模型。它旨在解釋種族滅絕是如何發生的。種族滅絕的階段並非線性的,它的多個階段可能同時發生。斯坦頓的階段模型是一個概念模型,沒有現實世界的樣本,用於分析導致種族滅絕的事件和過程,同時也是確定預防措施的模型。
1996 年,斯坦頓向美國國務院提交了一份名為《種族滅絕的八個階段》的簡報。 [1]他在文中提出,種族滅絕分為八個階段,這些階段「可預測但並非不可阻擋」。 [a] [1]他在研究了大屠殺、柬埔寨種族滅絕、亞美尼亞種族滅絕和其他種族滅絕事件後不久提出了這份簡報。 [2]當時在簡報中建議的干預措施為:美國政府和北約可以實施、或影響其他歐洲國家實施包括軍事入侵等措施。
斯坦頓於1987年在沃倫·威爾遜學院的福爾茲講座上首次構思並發表了該模型。同年,他向美國人類學協會展示了該模型。2012年,他在原模型的八個階段上增加了兩個階段,即歧視和迫害。 [3]
斯坦頓的模型被廣泛應用於多個領域的比較種族滅絕研究教學,包括大學課程和博物館教育。
Remove ads
種族滅絕的十個階段
這一過程的首要階段是分類,即優勢群體依據種族、宗教或國籍等感知差異,將人群劃分為「我們」與「他們」。這種區分往往使優勢群體產生優越感,並為隨後的暴力奠定基礎。接着進入符號化與非人化階段,目標群體被賦予侮辱性標籤和刻板印象,其地位通過仇恨言論、宣傳手段或煽動性言論進一步被貶低,從而為迫害行為提供正當化依據。隨後,過程發展至組織化、兩極分化與準備實施階段,施暴者通過策劃迫害活動、動員支持者、孤立目標群體,為最終的滅絕行動做準備。整個過程最終以對罪行的否認作為收尾。[4]
Remove ads
參考
進一步閱讀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