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秘魯監獄大屠殺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秘魯監獄大屠殺發生於1986年6月18-19日,是秘魯政府為了鎮壓在利馬和卡亞俄監獄裡同步暴動的囚犯而採取的軍事行動。這場屠殺造成至少224人死亡[1][2]。
背景
阿蘭·加西亞·佩雷斯在他的總統第一任期(1985-1990年)表現出有改變其前任費爾南多·貝朗德·特里的反顛覆戰略的意願,呼籲民間社會提出解決秘魯政治暴力問題的解決方案,以減少針對平民的人權侵犯。儘管如此,他的政府還是授權迅速、暴力地接管監獄以重新獲得控制,使秘魯的侵犯人權行為重新成為國家和國際關注的焦點。
暴動
1986年6月18日大約早上6時,利馬和卡亞俄多個監獄的囚犯同步暴動。這起暴動發生時正值社會黨國際代表大會在利馬召開,阿蘭·加西亞·佩雷斯領導的秘魯阿普拉黨是成員黨之一。聖胡安德盧里甘喬、弗朗頓的囚犯和聖莫妮卡的女囚犯控制了監獄,劫持了獄警和三名記者作為人質。他們要求立即釋放因恐怖主義而被監禁的500人。加西亞和他的政府對起義措手不及,上午10:00,緊急內閣會議召開,加西亞和軍事指揮官參加了會議。三小時後,內政部長阿貝爾·薩利納斯宣布,如果囚犯不投降,將以武力奪回監獄。當天,光輝道路在利馬發動了一波襲擊,造成多人死亡。
談判
秘魯政府派出了由 Caesar Samamé、Augusto Rodriguez Rabanal 和 Fernando Cabieses 組成的談判代表團於下午4:30抵達弗朗頓監獄。但談判並未取得成果。
襲擊
下午6:00,由於談判失敗,秘魯政府下令用武力奪回監獄。第一次襲擊始於聖莫尼卡女子監獄,當時負責保護秘魯邊境和監獄的共和國衛隊相對較快地重新控制了監獄。他們拆除了一堵牆,並向監獄內注入催淚瓦斯和麻痹氣體。兩小時後,人質被釋放,兩人死亡。
6月19日午夜,弗朗頓島上的監獄開始遭到襲擊。這次襲擊是在秘魯海軍的指揮下進行的。監獄長、一名法官和檢察官對海軍的干預提出抗議,並宣布他們不再對監獄內因襲擊事件而發生的事情負責。與此同時,內政部副部長阿古斯丁·曼蒂拉在弗朗頓島宣布,該島已被宣布為軍事禁區,由武裝部隊聯合司令部控制。3名秘魯海軍成員在襲擊中死亡[3]。
後來,海軍在海軍步兵的支援下襲擊了弗朗頓的「藍區」,那裡是關押秘魯共產黨游擊隊成員的地方。隨後,共和國衛隊和秘魯軍隊發起聯合進攻。凌晨3:00,經過激戰,游擊隊投降了。幾個小時後,大樓里的許多囚犯都死了:大多數人都被處決。根據美國國務院的一份電報,「至少有100名囚犯被草率處決。」[4]秘魯政府的報告指出,盧里甘喬監獄的124名叛亂囚犯全部在襲擊中死亡,至少90名囚犯被法外處決[1][2]
這場屠殺在國內和國際上成為了巨大的醜聞。加西亞總統在延遲視察事件現場期間宣稱,有兩種可能性:「要麼他們(大屠殺的肇事者)走,要麼我走。」然而,肇事者沒有收到任何懲罰。指揮這次行動的海軍軍官路易斯·詹皮特里後來成為阿蘭·加西亞的副總統。
Remove ads
國會調查
隨後,國際社會的憤怒給秘魯政府造成了巨大壓力,要求其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1986年 8 月,秘魯國會很快批准了一個特別授權機構,但關於其組成人員的政治談判拖延了一整年。最終,1987年8月,特設調查委員會的成立獲得通過,由6名參議員和7名眾議員組成[5]。這13人中7人為執政黨代表,6人為反對黨代表[6],主席則是由反對黨參議員羅蘭多·艾姆斯·科比安出任[7]。國會授予該委員會4個月的時間來完成調查,最終在兩個不可調和的陣營之間陷入僵局:反對派國會議員批評政府的反應[5],執政黨議員則忠於政府,希望避免將侵權行為歸咎於政府。
影響
屠殺發生後,秘魯共產黨宣布將6月19日定為「英雄主義日」[8]。一年後,其成員在國立聖馬爾科斯大學舉行紀念儀式[9],並通過一份聲明[10]。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