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稱沱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稱沱鄉,是四川省鄰水縣長壽縣(今重慶市長壽區)共管的一個鄉鎮[1],1954年3月9日全部劃屬長壽縣,為附近貨物之小集散地[2],處長壽、鄰水、江北三縣交界處,又是御臨河河上水碼頭鬧市,素有小重慶之稱[3]

沿革

鄰水縣稱沱鄉沿革

  • 道光年間鄰水縣有三十六場,其中仁和場、稱沱場均半屬長壽[4]
  • 民國4年(1915年),置稱沱鄉,屬鄰水縣第三保衛區(共5個保衛區)[5]
  • 民國6年(1917年),屬何區不詳(5個保衛區劃為6區)[5]
  • 民國24年(1935年),屬鄰水縣第三區(6區並為3區)[5]
  • 民國29年(1940年),實行新縣制屬,併入御臨鄉[5]
  • 1953年9月4日,復置稱沱鄉,屬第五區(幺灘區)。
  • 1954年3月9日,鄰水縣長壽縣共管的兩個場鎮互相交換,鄰水縣第五區(幺灘區)的稱沱鄉劃歸長壽縣第七區管轄,命名草堰鄉;長壽縣第七區(萬順區)黎橋鄉劃入鄰水縣第六區(九龍區)公所管轄[6][7]

長壽縣稱沱鄉沿革

  • 1950年,稱沱鄉屬長壽縣第七區[8]
  • 1953年民主建政,第七區改稱萬順區,稱沱鄉分為稱沱、桂林、沙坪3個鄉。
  • 1953年11月9日[6](或10日[9]),長壽縣稱沱鄉第八村四、五、六、七組[6]及第九村一組,永順鄉第七村八、九組,分別劃歸江北縣第十三區大壪鄉和第十二區東山鄉、明月鄉管轄[9]
  • 1954年3月9日
    • 鄰水縣的稱沱鄉(祖壽堂、中灣、草堰、梅子等村[8])併入[7],改名草堰鄉。
    • 長壽縣沙坪鄉(即千盞鄉,原屬稱沱鄉)全部,稱沱鄉第十村十一、十二、十三、十四4個小組劃歸江北縣第十二區[6][7][9]
    • 長壽縣稱沱鄉第十村的五、八、九、十4個小組劃歸江北縣第十六區大壪鄉第五村[7][9]
  • 1955年,草堰、稱沱、桂林鄉合併為稱沱鄉。
  • 1956年,建立10個高級社(萬順區共39個高級社)。
  • 1958年,為萬順(區)人民公社的3個管區(共設13個管區)。
  • 1961年,建立稱沱人民公社,坪灘大隊劃歸永順公社。
  • 1984年,復置稱沱鄉。
  • 2003年,併入洪湖鎮

老橋

老橋,位於稱沱場中、南北橫跨流水岩小溪。橋長23.5米、寬4米,系單孔石拱橋。橋中橫臥石龍,龍頭朝逆水伸出橋身,龍尾翹過橋面。建橋年代無考。相傳明代建文帝曾御臨此橋賦詩一首: 『怪石圓圓像個沱,洪河作桿路作索,彎月作鉤星為用,定給皇王稱山河。』 為此,此地稱稱沱場[10]

區劃

稱沱(和平)、偏岩(民主)、超佛(團結)、桂林、李莊、八斗(高峰)、碼頭(新勝)、梯子(太平)、草堰、友誼、長生(高山)11個村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