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空軍清泉崗基地

位於臺灣臺中市的中華民國空軍基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空軍清泉崗基地
Remove ads

空軍清泉崗基地是位於中華民國臺中市的空軍基地。該基地機場於日治時期開闢,在冷戰時期由美軍協助擴建至今日規模,當時為美軍在遠東地區第二大空軍基地,僅次於克拉克空軍基地。清泉崗曾是中華民國空軍駐台美軍專用的軍用機場,之後因應臺中水湳機場的關閉而轉型為軍民合用機場英語Civil enclave。民用區域的臺中清泉崗機場位於清泉崗機場西南角,但場區仍由軍方管理。

事实速览 座標, 類型 ...

︁空軍清泉崗基地駐紮國防部空軍司令部第三戰術戰鬥機聯隊(前第427戰術戰鬥機聯隊)的F-CK-1經國號戰鬥機,以及國防部陸軍司令部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1],此外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第二大隊基地亦設在此處。

Remove ads

機場基地

日本時期

1936年(日治昭和11年)在此興建豐原飛行場(或稱公館飛行場[2]。日本戰敗後1945年10月,國民政府接收臺灣後,日軍撤離。中華民國臺灣省政府於1950年,通告臺中公館改稱清泉崗[3]

美軍進駐

冷戰時期的清泉崗空軍基地曾經是美國空軍重要的支援設施。1954年1月,美軍顧問團中部顧問分組(MAAG Central Advisory Section)進駐。1954年後,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成立了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中華民國政府實施「陽明山計畫」,徵收臺中公館機場周邊的公館吳厝、許厝寮、湖底、楊厝寮、泉州厝、大突寮等聚落,將原居民集體遷村至新社、石岡仙塘坪、埔里大坪頂、魚池等地,以協助駐台美軍顧問團(MAAG)擴建機場[4]

1956年11月21日,在考察全台灣各空軍基地後,美國空軍計劃於1957年5月至1958年4月間將公館機場發展為美國空軍在台的主要基地,共編列了2億5千萬美元建設了基地的基本作戰和支援設施[5]。 1957年5月,美國空軍編列了350萬美元用於興建長12,000英尺、寬200英尺的跑道。

美軍戰鬥單位進駐機場始於1958年,當時正值八二三炮戰爆發,第83戰鬥機攔截中隊(83rd Fighter Interceptor Squadron[6][7]的12架F-104星式戰鬥機進駐臺中公館,其餘12架部署在桃園空軍基地,以及第51戰鬥攔截機聯隊英語51st Fighter-Interceptor Wing另外從那霸空軍基地(Naha Air Base)調來共8架的F-86軍刀戰鬥機,機場亦部署了含有核彈頭的鬥牛士飛彈,以應對來自中共解放軍的威脅。在戰勢和緩後,83中隊在臺中公館及空軍桃園基地的飛機和人員在1958年12月調回加州漢密爾頓空軍基地英語Hamilton Air Force Base [8],第51戰鬥攔截機聯隊的8架F-86軍刀戰鬥機則在1959年1月底調回那霸空軍基地

1961年10月6日-11日,因應民國50年國慶閱兵大典,第8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組成了由F-102三角劍戰鬥機RF-101巫毒式偵察機F-100超級軍刀戰鬥機B-57坎培拉轟炸機的特遣隊進駐臺中公館基地,並於10月10日當天編隊飛越總統府上空。

1963年1月7日-9日,美軍在全台各地展開代號藍鷹(BLUE EAGLE)的防空作戰演習,由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Kadena AB)調來A-12偵察機高速穿越台灣上空,被用於檢查全台灣的防空系統[9]

1964年9月20日-11月5日,駐台美軍第十三航空特遣隊(Air Task Force Thirteen)在台中縣與中華民國空軍、陸軍舉行了代號天兵六號(SKY SOLDIER/TIEN BING IV)的聯合防空作戰演習,由第十三航空特遣隊(Air Task Force Thirteen)司令托馬斯·N·威爾遜(BG.Thomas N. Wilson)准將擔任指揮官,美國太平洋陸軍(USAP)派遣了第173空降旅至中部地區,美國太平洋空軍(PACAF)從位於日本韓國各基地調來C-124運輸機C-130運輸機RF-101巫毒式偵察機B-57坎培拉轟炸機以支援演習,這是有史以來在和平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中美聯合演習[10] [11]

1966年3月20日,為紀念徐蚌會戰陣亡的邱清泉陸軍二級上將,故由臺中公館空軍基地更名為清泉崗空軍基地,機場代號CCK,是當時遠東最大的空軍基地,可起降12架B-52戰略轟炸機。1960年代越南戰爭爆發後,清泉崗機場逐漸成為駐台美軍最大、駐屯人數最多的空軍基地之一,人數最多時在1968年-1969年間,有5,000-6,000人。

1965年4月,駐於加州喬治空軍基地英語George AFB第479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479th Tactical Fighter Wing派遣了2個F-104C戰鬥機中隊—— 第435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435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第436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436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進入清泉崗,除了擔負台灣的空防任務之外,第436中隊也由清泉崗基地定期輪換至南越峴港空軍基地英語Da Nang Air Base,為執行名為MiG戰鬥空中巡邏(MiGCAP)任務,以保護美國空軍的F-100戰鬥轟炸機轟炸北越時,避免受到北越戰鬥機的攻擊[12]。以下為第479戰術戰鬥機聯隊曾駐防清泉崗基地的單位,均配有F-104星式戰鬥機

  • 第435戰術戰鬥機中隊(435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1965年10月12日-1965年12月21日) (F-104C)
  • 第436戰術戰鬥機中隊(436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1965年4月10日-1965年10月12日) (F-104C)
  • 第476戰術戰鬥機中隊(476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1968年4月7日-1968年7月11日) (F-104C)

1965年4月9日,美國空軍第1氣象大隊英語1st Weather Group在清泉崗基地成立了第23支隊(Detachment 23)[13]

1965年4月17日,美國空軍副參謀長威廉·H·布蘭查德英語William H. Blanchard上將視察了清泉崗基地,他也主持了基地新建可容納1,000人食堂的開幕儀式[12],4月21日,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司令耿特納中將(William E. Gentner Jr.)也前來視察清泉崗基地。

1965年9月23日,美國空軍部部長哈羅德·布朗(Harold Brown)參訪清泉崗基地,第13航空特遣隊(Air Task Force 13)司令威廉·F·皮茨准將(BG. William F. Pitts)從台北飛抵清泉崗,布朗部長也在基地會面了第13航空隊司令詹姆斯·N·威爾遜中將(Lt Gen. James N. Wilson)。

1966年1月,基地增加了550名美國空軍人員,使得美國空軍駐清泉崗基地人數達到2,500人。2月8日,第6217戰鬥支援大隊(6217th Combat Support Group ; 6217th CSG)成立,主要任務:負責為美國空軍派遣至清泉崗的戰鬥和非戰鬥單位提供後勤支援,並與中華民國空軍合作,大隊長為上校編制,目前已知下轄共7個中隊,分別為第6217勤務中隊(6217th Service Squadron)、第6217土木工程中隊(6217th Civil Engineering Squadron)、第6217保安憲兵中隊(6217th Security Police Squadron)、第6217運輸中隊(6217th Transportation Squadron)、第6217補給中隊(6217th Supply Squadron)、第6217綜合飛機維修中隊(6217th Consolidated Aircraft Maintenance Squadron)、第6217彈藥支援中隊(6217th Munitions Support Squadron)[14][15][16]

1966年1月22日,美國戰術空軍司令部英語Tactical Air CommandTactical Air Command)又將原駐田納西州西沃特空軍基地英語Sewart AFBSewart AFB)、配有C-123運輸機C-130運輸機第314部隊運輸機聯隊英語314th Airlift Wing314th Troop Carrier Wing)改派至清泉崗,負責遠東地區各地的美軍人員、物資運輸,以及東南亞地區的戰場空運,聯隊長為上校或准將編制,兼任基地指揮官英語Base commander(Base commander)。以下是該聯隊曾駐清泉崗基地的單位,均配有C-130E運輸機[17]

  • 第50戰術空運中隊(50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1966年2月-1971年5月,垂直尾翼代碼:DE)
  • 第345戰術空運中隊(345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1966年2月-1971年5月,垂直尾翼代碼:DH)
  • 第346戰術空運中隊(346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1966年2月-1971年5月,垂直尾翼代碼:DY)
  • 第776戰術空運中隊(776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1966年2月-1971年5月,垂直尾翼代碼:DL)

1966年4月21日,清泉崗基地開始具備生產液氧液氮的能力。

1967年2月1日,第6217戰鬥支援大隊(6217th Combat Support Group)啟用基地內剛完工的新營舍作為基地總部(HQ Building)[18]

1967年5月8日,基地內的大型淨水廠啟用,5月16日,基地內的圖書館、高爾夫球場和音樂室等人事服務設施啟用。1967年9月16日,清泉崗基地新完工的JP-4燃料設施系統,由IMODCO浮標、增壓站、散裝儲罐區和消防栓系統組成[18]。1967年11月6日,在清泉崗基地開設了一個新的雷達移動進近管制設施(RAPCON)。開始為在儀表天氣條件下在台中地區飛行的美國空軍和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提供改進的雷達導航服務。1967年11月16日,第6217號美國空軍醫院在清泉崗基地成立,11月18日,所有醫療服務都在基地的新醫院綜合大樓內開始運作。1967年11月27日,基地內的UNIVAC 1050II計算機英語UNIVAC 1050正式啟用。

1968年2月18日,新型AN/MPN-14K移動地面進近系統英語AN/MPN-14K Mobile Ground Approach System在清泉崗基地啟用,為基地提供了更精確的雷達進近控制(RAPCON)及地面控制進場系統(GCA)[19]

1968年3月21日,隸屬美國空軍第9戰略偵察聯隊英語9th Strategic Reconnaissance Wing第1戰略偵察中隊英語1st Strategic Reconnaissance Squadron編號61-17974的SR-71黑鳥式偵察機完成對北越的超音速高空偵查行動後,由於沖繩嘉手納基地天候不佳,在兩架KC-135Q空中加油機的掩護下,提早降落在清泉崗基地,過程中也改用和其中一架KC-135Q相同的呼號,以躲避中共的監控,接進到清泉崗基地時,SR-71的飛行員傑里·奧馬利(Jerry O'Malley)少校及埃德·佩恩(Ed Payne)上校請求塔台許可降落,以175節的速度夾在兩架KC-135Q的中間進場降落,降落後隨即將偵照完成之底片以C-130運輸機運送至駐日美軍橫田基地(Yokota Air Base)進行處理。也是首次降落在台灣的長程戰略偵察機,並於3月23日返回嘉手納基地[20]

1969年10月7日,強烈颱風艾爾西襲擊台灣後,樂山雷達站聯外道路阻斷,第314戰術空運聯隊(314th Tactical Airlift Wing)開始派出C-130E運輸機從樂山雷達站上空空投補給品,直到11月13日道路恢復通行為止。

1969年12月19日,美國空軍4252戰略聯隊、4220空中加油中隊之KC-135A(#56-3629) 於執行代號"Arc Light" 之空中加油任務時,於CCK起飛開始爬升中,因為結構故障(structural failure)而失事[21]

1971年後,第314聯隊撤離台灣,派往阿肯色州小岩城空軍基地英語Little Rock AFBLittle Rock AFB),原先任務於同年5月31日起由沖繩那霸空軍基地英語Naha Air Base調來的美國太平洋空軍美國第五航空隊(Fifth Air Force;5 AF)的第374戰術空運聯隊(374th Tactical Airlift Wing)接替執行,而清泉崗空軍基地也逐漸成為亞洲地區各戰場運輸用機的主要補給基地及中繼站,也成為美軍在越戰期間後勤補給線之中重要的一環[22]

以下為第374戰術空運聯隊曾駐清泉崗基地的單位,均配有C-130E運輸機:

  • 第21戰術空運中隊(21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1971年5月31日-1973年11月13日,垂直尾翼代碼:DY)
  • 第37戰術空運中隊(37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1972年12月6日-1973年3月15日)
  • 第50戰術空運中隊(50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1971年5月31日-1973年11月13日,垂直尾翼代碼:DE)
  • 第345戰術空運中隊(345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1971年5月31日-1973年11月13日,垂直尾翼代碼:DH)
  • 第776戰術空運中隊(776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1971年5月31日-1973年11月13日,垂直尾翼代碼:DL)

1971年5月31日,第6217戰鬥支援大隊(6217th Combat Support Group)解散,相同任務改由第374戰術空運聯隊(374th Tactical Airlift Wing)下轄的第374戰鬥支援大隊(374th Combat Support Group)負責。

374空運聯隊對東南亞的作戰行動一直扮演極重要的支援角色,除了擔任駐台美軍空軍在各基地的空運任務外,同時也在台灣以外地區執行慣例的空運任務,例如1972年復活節攻勢期間前往南越戰場執行戰術空投任務[23],及菲律賓水災災區進行的人道救濟任務(於1972年獲頒菲律賓總統獎)以及1973年5月的「返家行動英語Operation Homecoming」(Operation Homecoming),將越南河內的美軍戰俘護送回國。

隨著滾雷行動(Operation Rolling Thunder)及弧光作戰英語Operation Arc LightOperation Arc Light)中B-52轟炸機在越南各地出動架次不斷增加,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英語Strategic Air CommandStrategic Air Command)於1968年2月將第4220空中加油中隊(4220th Air Refueling Squadron)及其在泰國達欺皇家空軍基地英語Takhli RTAFBTakhli RTAFB)、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KC-135加油機調派至清泉崗以集中部署[24],共15架KC-135[25],援馳越南戰區週邊,駐泰國烏打拋皇家海軍飛行場U-Tapao Royal Thai Navy Airfield)的B-52機隊及達欺基地的F-111轟炸機隊,同時5架原駐烏打拋飛行場的無線電中繼機及約450名的美國空軍人員從泰國調至清泉崗。11月29日至12月8日間,又從日本東京橫田空軍基地調了隸屬第347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347th Tactical Fighter Wing的兩架B-57轟炸機到清泉崗,訓練中華民國空軍飛官偵測、截聽敵機上的電子反制設備英語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Remove ads

美軍縮編與退出

1972年2月28日,由於中共與美國簽訂了《上海公報》,使得美軍開始逐步減少駐台人數及設施,其最終目的為全部撤出駐台美軍並且關閉所有基地[26]

1972年4月26日,派駐於清泉崗空軍基地美國空軍第345空運中隊英語345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的一架編號64-0508的C-130E運輸機前往越南戰場支援安祿戰役,在提供夜間補給時被越共地面砲火擊落,包含飛行員Harry A. Amesbury少校、Russell, Richard L中尉[27]、Dunn, Richard E技術中士[28]及Calvin C. Cooke中士[29]等6人陣亡。

1972年11月6日,由於台灣依照美軍的要求將MAP(軍援)獲得的48架F-5自由鬥士戰鬥機移交予南越空軍美國太平洋空軍(PACAF)宣布位於嘉手納基地第18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1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派遣2個中隊至台灣,分別是44戰機中隊英語44th Fighter Squadron共24架F-4C戰鬥機67戰機中隊英語67th Fighter Squadron共18架EF-4C戰鬥機,是屬野鼬機種,共42架F-4幽靈II戰鬥機進駐清泉崗,以補足台灣空防任務[30][31][32][33][34]

嘉手納基地第18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18th Wing1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在1972年11月6日至1975年5月31日間,一直在清泉崗駐有兩個F-4C/D戰鬥機中隊。

以下為第18戰術戰鬥機聯隊曾駐防清泉崗基地的單位,均配有F-4幽靈II戰鬥機

  • 第44戰術戰鬥機中隊(44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1972年11月6日-1975年4月10日,垂直尾翼代碼:ZL)(F-4C/D)
  • 第67戰術戰鬥機中隊(67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1972年11月6日-1975年5月31日,垂直尾翼代碼:ZG)(EF-4C,F-4D)

1972年2月20日,美國空軍埃德加·艾利森中校(Lieutenant Colonel Edgar Allison)和他的飛行機組人員創造了一項公認的渦輪螺旋槳飛機飛行記錄,即8,732.09英里(14,052.94公里),在沒有著陸的情況下實現了大圓航線飛行。洛克希德HC-130H巡邏機從台灣的清泉崗空軍基地飛至伊利諾州史考特空軍基地英語Scott AFB。截至2018年,這一世界紀錄在40多年後仍然保持著[35][36]

1973年3月,駐清泉崗基地的美軍人數約為5,000人,此時,駐紮於清泉崗的美國軍機數量達到113架(65架C-130、46架F-4、2架HH-53)。

1975年6月1日,隨著F-4戰鬥機撤離清泉崗基地,關閉清泉崗的準備工作開始了,第6217戰術大隊(6217th Tactical Group)降編為第6217空軍基地中隊(6217th Air Base Squadron ; 6217th ABS) [37],中隊長為中校編制,兼任基地指揮官英語Base commander。該單位的任務是為清泉崗空軍基地提供給美國空軍於緊急情況可使用的戰爭儲備物資(War Reserve Material ; WRM)的儲存與維護以及維持基地設備的運作、安全;監督台南空軍基地嘉義空軍基地WRM彈藥的維護和儲存;並在台北維持一個OLAB(運營地點B),以為樹林口通訊站(Shu Lin Kou Air Station)提供支援,除此之外,中隊還要為每個季度舉行一次的藍鷹演習(EAGLE EXERCISE)提供後勤支援,由美國海軍(USN)或美國海軍陸戰隊(USMC)(通常由3-6架飛機組成)與中華民國空軍(ROCAF)參與,為電子戰(Electronic Countermeasure ; ECM)對抗演習[38]

1975年6月1日起,清泉崗基地由工作狀態降為看守狀態英語Caretaker (military),清泉崗基地剩餘的美國空軍人數為571人,此時,駐清泉崗的美軍為隸屬於第327航空師(327th Air Division)的第6217空軍基地中隊(6217th Air Base Squadron)[39]及美軍顧問團中部顧問分組(MAAG Central Advisory Section),位於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的第3戰鬥支援大隊(3rd Combat Support Group),該大隊開始向清泉崗派遣空軍人員,以爲第6217空軍基地中隊(6217th Air Base Squadron)提供正常的人員及裝備支援。

1976年1月7日,作為駐台美軍空軍部隊主體的美國空軍第327航空師(327th Aviation Division)由於美軍駐台人數不斷減少而正式解編,第6217空軍基地中隊(6217th Air Base Squadron)人數縮編為250人,並於1977年底減少為150人,此時美國空軍也逐步將基地內大部分停機坪、營舍等設施的控制權交還給中華民國空軍[40]

1978年9月起,第6217空軍基地中隊(6217th Air Base Squadron)再度縮編,此時駐清泉崗基地的美軍人數剩餘約100人。

1979年1月1日,美國正式與中華民國斷交,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3月1日,隨著駐台美軍顧問團(MAAG)的解散,美軍顧問團中部顧問分組(MAAG Central Advisory Section)撤離清泉崗基地。4月25日,隨著中美斷交,在最後一任美軍協防臺灣司令部司令林德少將的指揮下,隸屬於美國太平洋空軍(PACAF)的清泉崗空軍基地正式關閉了基地並降下了美國國旗,第6217空軍基地中隊(6217th Air Base Squadron)在基地關閉時管理了空軍剩餘資產與機密文件的處置[41][42],並於30日解編,剩餘的100名美軍人員也全部撤離,最後一批美軍於4月30日離開基地,此後,清泉崗基地成為中華民國空軍的專用機場。

Remove ads

美軍退出後

中華民國陸軍在台中清泉崗機場興建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基地,編列新臺幣7億2967.5萬元,從2019年至2023年進行陸航清泉崗基地設施新建工程,未來可供各型陸航直昇機進駐[1]。國防部109年度預算案2019年8月30日送到立法院,空軍將耗資近44億元,在台中清泉崗機場建設36座抗炸機堡[43],以取代越戰時期美國空軍所協助興建的機堡。空軍在預算案中表示,配合「一機一庫」政策,構建高抗炸係數防護機庫,以確保應急作戰階段及平遭敵猝然攻擊時,仍能保有對敵聯合制壓、截擊及國土防衛作戰能力,以確保我軍戰力得以發揚於空中。此案計畫編列43億9255萬2000元,自109年至115年度,計畫興建9座四聯機庫堡、滑行道及其附屬設施。空軍表示,清泉崗基地36座防護機庫構建案,將有利於兵力機動移防、緊急轉降及傳統機庫堡設施分年維護與整建作業遂行,同時也可提供友軍航空器停駐,達到隱蔽掩蔽效果。清泉崗基地駐防F-CK-1經國號戰鬥機,近年有不少新建設施,除了有儲存萬劍彈的大型彈庫外,現在再度興建抗炸機堡[44]。空軍「建安六號」新建工程委託專案管理暨監造技術服務案,2020年6月24日公告決標,由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公司以1億1017萬元得標,將自本月30日起履約,預估至2026年6月30日完成。[45]

Remove ads

美軍軍事佈署異動

1960年5月10日-20日,美國空軍第67戰術偵察聯隊英語67th Tactical Reconnaissance Wing日本橫田空軍基地(Yokota AB)調派至臺中公館基地執行偵察任務[46]

1960年5月20日-6月13日,美國戰術空軍司令部英語Tactical Air Command(TAC)將第474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474th Tactical Fighter Wing下轄的第428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428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內華達州奈利斯空軍基地 (Nellis AFB)調派至清泉崗基地,配備F-100超級軍刀戰鬥機 [46]

1960年7月4日-14日,第18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1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Kadena AB)調派F-100超級軍刀戰鬥機至臺中公館,與中華民國空軍參與代號「藍天」(BLUE SKY)的聯合演習。

1960年8月-11月,以下單位將戰機論調部署至臺中公館機場,執行警戒任務(Alert duty):

1960年12月4日-11日,第405戰鬥機聯隊英語405th Fighter Wing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Clark AB)調派F-102三角劍戰鬥機至臺中公館。

1961年3月14日-28日,第18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1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Kadena AB)調派第15戰術偵察中隊英語15th Tactical Reconnaissance SquadronRF-101巫毒式偵察機至臺中公館,於台灣海峽上空執行戰術偵察任務[47]

1961年4月18日-25日,第18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1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Kadena AB)調派第12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12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F-100超級軍刀戰鬥機至臺中公館。

1961年5月11日-24日,美國空軍第39航空師英語39th Air Division日本三澤空軍基地(Misawa AB)編成一個偵察機特遣隊進駐臺中公館。

1961年8月1日-9月30日,第405戰鬥機聯隊英語405th Fighter Wing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Clark AB)調派第509戰鬥攔截機中隊英語509th Fighter-Interceptor Squadron至臺中公館基地執行代號「大卡車」(Operation BIG TRUCK)的防空警戒任務,配備F-102三角劍戰鬥機[47]

1962年3月6日-12日,第18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1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Kadena AB)部署至臺中公館基地,與駐台美軍其他單位參與了代號飛行老虎(FLYING TIGER)的演習,3月10日至17日,第8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也從日本九州板付空軍基地(Itazuke Air Base)部署至臺中公館基地 [48]

1963年2月21日-26日,第405戰鬥機聯隊英語405th Fighter Wing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Clark AB)調派F-102三角劍戰鬥機至臺中公館基地參與代號天兵III(SKY SOLDIER III)的防空作戰演習。

1963年3月13日-5月15日,第18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1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第67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67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Kadena AB)調派至臺中公館基地,配備F-105雷公戰鬥機

1963年7月1日,美國空軍第655戰術醫院(655th Tactical Hospital)從日本立川飛行場英語Tachikawa Airfield臨時部署至臺中公館基地,以支援代號天兵IV(SKY SOLDIER IV)的中華民國陸軍美國陸軍聯合空降演習[49]

1964年3月17-27日,第15戰術偵察中隊英語15th Tactical Reconnaissance Squadron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Kadena AB)調派至臺中公館基地執行偵察任務,配備RF-101巫毒式偵察機 [11]

1965年4月12日,36名美國空軍憲兵加州喬治空軍基地英語George AFB轉移至清泉崗基地,支援基地的安全和執法部門。

1965年5月10日,兩架H-43B直升機奧勒岡州波特蘭空軍基地英語Portland AFB轉移至清泉崗基地,爲基地提供救援和搜索任務。

1965年10月12日,第436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436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從清泉崗撤回加州喬治空軍基地英語George AFB,12月21日,第435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435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F-104C戰鬥機台灣海峽完成最後一次例行性巡邏任務後,也由清泉崗基地撤回美國本土。

1968年4月7日,第479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479th Tactical Fighter Wing派遣第476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476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進駐清泉崗,配備F-104C戰鬥機以加強台灣的空防。1968年4月26日,第6217戰鬥支援大隊(6217th Combat Support Group)的採購辦公室被美國太平洋空軍(PACAF)評選為1968會計年度的最佳採購辦公室。1968年7月11日,美國戰術空軍司令部英語Tactical Air Command(TAC)將駐清泉崗基地第476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476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的所有F-104C戰鬥機出售給中華民國空軍後,中隊人員撤回加州喬治空軍基地英語George AFB並開始換裝F-4C戰鬥機

1972年12月6日,美國空軍第37戰術空運中隊英語37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維吉尼亞州蘭利空軍基地英語Langley Air Force Base部署至清泉崗基地,裝備C-130E運輸機

1972年3月15日,美國空軍第37戰術空運中隊英語37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從台灣清泉崗基地撤回維吉尼亞州蘭利空軍基地英語Langley Air Force Base

1973年8月31日,隸屬於第523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523d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F-4D戰鬥機支隊(Detachment),撤回克拉克空軍基地(Clark Air Base),改由第90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90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派遣支隊,直到1974年7月31日為止。1973年11月3日,美國太平洋空軍宣布將從台灣撤出第374戰術空運聯隊英語374th Tactical Airlift WingC-130運輸機共65架及3000名飛行員與地勤,聯隊總部移至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Clark AB),到11月16日為止,第374戰術空運聯隊(374th Tactical Airlift Wing)的所有單位完全皆已撤出清泉崗基地,除了第345戰術空運中隊(345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 ; 345th TAS)轉移至琉球嘉手納空軍基地外,第21戰術空運中隊(21th TAS)、第50戰術空運中隊(50th TAS)及第776戰術空運中隊(776th TAS)皆轉移至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50]。1973年11月15日,第6217戰鬥支援大隊(6217th Combat Support Group)重新編成,任務為負責駐清泉崗F-4戰鬥機與基地內的各項後勤支援[51][52],大隊長為上校編制,兼任基地指揮官(Base commander)。

1974年7月31日,美國空軍開始減少駐清泉崗基地F-4戰鬥機的數量,第90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90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的分遣隊撤回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Clark AB)。1974年9月1日起,第6217戰鬥支援大隊(6217th Combat Support Group)更名為第6217戰術大隊(6217th Tactical Group ; 6217th TACG)[53][54][55]

1975年3月,駐清泉崗基地的美國空軍第44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44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第67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67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與中華民國空軍三聯隊舉行代號JCS EXERCISE PRIME RATE 75的聯合防空演習[56]。1975年4月10日,駐清泉崗基地的美國空軍第18戰術戰鬥機聯隊英語18th Tactical Fighter Wing44戰機中隊英語44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總共24架的F-4C/D戰鬥機和450名地勤人員,撤回沖繩嘉手納基地(Kadena AFB) [57]。1975年5月31日,其餘28架F-5A/B自由鬥士戰鬥機歸還台灣,美軍從台灣台中清泉崗基地撤出最後一支戰鬥機部隊:第67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67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共18架EF-4C戰鬥機,從27日至31日,分5天撤往沖繩嘉手納基地(Kadena AFB) [58] [59]

Remove ads

意外事故

1969年12月5日,第50戰術空運中隊(50th Tactical Airlift Squadron)一架編號62-1800的C-130E運輸機墜毀在台南空軍基地以南約6英里(9.65公里)處,機組員無人生還[60]

1973年8月17日,美國空軍第405戰鬥機聯隊英語405th Fighter Wing第523戰術戰鬥機中隊英語523d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一架編號為66-7606的F-4D戰鬥機於清泉崗基地起飛後不久於執行台灣海峽的戰鬥空防任務(C.A.P)途中,於台灣西南海面墜毀,兩位飛官彈射跳傘,高雄縣小港鄉籍漁船「滿載億號」及「金豐財號」救起兩位失事飛官。

1973年9月16日,第44戰術戰鬥機中隊(44th Tactical Fighter Squadron)一架F-4C戰鬥機琉球嘉手納空軍基地轉場至清泉崗基地時,於清泉崗基地附近墜毀,飛行員彈射跳傘成功[61]

1973年10月15日,清泉崗基地的駐台美軍第67戰術戰鬥機中隊(67th Fighter Squadron)一架編號為63-7462的EF-4C戰鬥機於CCK起飛後不久墜毀。

Remove ads

派駐單位

國防部空軍司令部在空軍清泉崗基地有以下單位:

清泉崗基地歷代戰鬥機

備註

中華人民共和國甘肅巴丹吉林沙漠(40°22'02.8"N 99°53'01.4"E),仿照臺灣清泉崗空軍基地(24°15'40.91"N,120°37'48.47"E)修建一個假機場(靶機場),機場跑道設施、尺寸、構形與清泉崗機場完全相同,主要用於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測試精確制導攻擊以及集束炸彈攻擊。此機場可進行模擬攻擊演練,以測試精確制導導彈命中機場滑行道跑道,用於可能的戰爭模擬演練[64]

參見

參考資料

備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