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符號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在計算機科學中,符號表是一種用於語言翻譯器(例如編譯器和解釋器)中的數據結構。在符號表中,程序源代碼中的每個標識符都和它的聲明或使用信息綁定在一起,比如其數據類型、作用域以及內存地址。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3月5日) |
實現
散列表是用來實現符號表的一種常用技術。編譯器可能會使用一個很大的符號表來包含所有的符號,或是針對不同的作用域使用層次結構的多個獨立的符號表。
使用
目標文件中通常會有一個包含了所有外部可見標識符的符號表。在鏈接不同的目標文件時,鏈接器會使用這些文件中的符號表來解析所有未解析的符號引用。
符號表可能只存在於翻譯階段,也可能被嵌入到該階段的輸出文件中,以供後續階段使用。比如,它可用於交互式的調試器中,也可以在程序執行過程中或結束後提供格式化的診斷報告。
在逆向工程中,許多工具會通過符號表來檢查全局變量和已知函數的地址。如果可執行文件的符號表被strip這樣的工具去除掉了,則逆向工程會更加困難。
在進行動態內存分配和變量訪問時,編譯器需要完成許多工作,其中擴展的棧模型就需要用到符號表。
示例
下圖是一個小程序的符號表。該表是用GNU Binutils中的nm工具生成的。其中有一個數據類型符號(由類型 "D" 表明)和許多函數(自己定義的以及標準庫中的)。第一列是每個符號在內存中的位置,第二列是"符號類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而第三列則是符號名稱。通過傳遞適當的參數,可以按照地址順序生成該符號表。
參見
- Debug symbol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