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一次李賢內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一次李賢內閣成立於天順元年七月九日(1457年7月29日),結束於成化二年三月八日(1466年3月23日)。是明英宗復辟後的最後一個內閣,亦是明憲宗統治下的第一個內閣,由時任吏部左侍郎李賢組閣。
李賢內閣任內,為政持大體,尤以惜人才、開言路為急。其舉薦的年富、軒輗、耿九疇、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紹等人,均為一代名臣。當時皇帝延見大臣,有所薦,必先與吏部、兵部商定[1]。李賢通情達理,遇事立斷;呂原濟以持重,庶政稱理;彭時善謀,三人合作無間,使得天順一朝政興治良。[2]
Remove ads
內閣成員
任內事蹟
- 天順元年,李賢建議廢止宮妃殉葬制度、釋放建庶人並從優撫卹、地方官員升遷須有三品京官保舉,均得成慣例[13]。
- 天順二年(1458年),李賢奏定纂修專選進士,自此「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形成固定的制度[14]。
- 天順五年(1461年),曹吉祥發動政變,養子曹欽攻入東朝房襲擊李賢,並將殺之,逼其寫釋己罪草奏。幸虧王翺率軍趕來救助得免。李賢則密疏請擒賊黨,英宗得疏後大喜,慰勞特加太子太保。李賢並進言,急宜詔天下停不急務,而求直言以通閉塞,得到批准[15]。政變弭平後,英宗再問李賢「奪門之變」事。李賢稱:「『迎駕』則可,『奪門』豈可示後?天位乃陛下固有,『奪』即非順。且爾時幸而成功,萬一事機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審置陛下何地!」英宗大悟並贊同。李賢並解釋道,英宗復辟是自然之理,石亨等人才是奪門之變的真正受益者。於是英宗下令章奏勿用「奪門」字,並議革冒功者四千餘人[16]。
- 天順七年(1463年),李賢奏請行寬恤之政、罷江南織造、清錦衣衛獄、止邊臣貢獻、停內外采買等事項[17],英宗批准[18]。
- 天順八年(1464年),英宗駕崩,皇太子朱見深即位為憲宗。李賢進言憲宗修身勤政,並建議減少浣衣局沒官婦女,宜放還其家,憲宗均批准。同年五月又勸諫憲宗遠內臣,重用老臣,並減少開支。此後每次遇災變,李賢必與同官進言[19]。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