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六日戰爭

1967年的武裝衝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三次中东战争
Remove ads

六日戰爭,又稱第三次以阿戰爭第三次中東戰爭希伯來語מִלְחֶמֶת שֵׁשֶׁת הַיָּמִים羅馬化:Mil°ḥȩmȩt Šȩšet HaẎåmiym),阿拉伯國家方面稱六月戰爭(阿拉伯語:نكسة حزيران羅馬化Naksaẗ Ḥaziyrʾan直譯「六月挫敗」),亦稱六·五戰爭六天戰爭,它發生在以色列與毗鄰的埃及敘利亞約旦阿拉伯國家之間。戰爭從1967年6月5日開始,6月10日結束,共進行了六日,最終埃及約旦敘利亞被以色列徹底打敗,以色列的領土擴大了三倍,是20世紀軍事史上最具有壓倒性結局的戰爭之一。

事实速览 第三次中東戰爭, 日期 ...
Remove ads

背景

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就一直被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區阿拉伯人所抵制。阿拉伯人認為以色列建國占據了他們的家園。在以色列的西南部有敵對的埃及,東部有控制着約旦河西岸(包括東耶路撒冷)的約旦,北部有同樣敵對的敘利亞。具體地來講,埃及控制的西奈半島加沙地帶對以色列的威脅最大;在東邊,被趕出家園的巴勒斯坦人大部分聚居在約旦河西岸,不斷和以色列發生低度衝突;在以色列東北部,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附近,也不斷與以色列相互炮擊。

美國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也捲入這場衝突,以色列有大批北約成員國提供的武器裝備,而蘇聯則向埃及、約旦和敘利亞提供蘇製飛機戰車大炮等武器裝備。

戰事過程

導火線

1967 年 2 月,以色列外交部長阿巴·埃班在訪問倫敦期間向記者介紹了以色列的「希望和焦慮」,並向在場人士解釋說,儘管黎巴嫩、約旦和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71 年之前為埃及的官方名稱)政府似乎已經決定不與以色列積極對抗,但敘利亞是否能夠保持最低限度的克制,將敵意僅限於言辭,還有待觀察。同時,以色列正在策劃達揚將軍所提之以敘非軍事區沿線對敘挑釁。挑釁是派遣拖拉機在非軍事區犁地,預期敘利亞人會向這些拖拉機開火,並砲擊以色列定居點。當裝甲拖拉機計劃在靠近哈翁基布茲猶太社區的非軍事區進行陸地作業時,情況會達到一個關鍵點。預期敘方會做出反應後,以色列空軍會進入戒備狀態。總理批准了該計劃。

1967年4月7日,駐戈蘭高地敘軍最初使用輕武器向裝甲拖拉機開火。作為挑釁,以色列派出裝甲拖拉機繼續犁地,導致進一步交火。此時,在以色列定居點實際遭到砲擊前,以軍飛機在沒有事先計劃也沒有提交安全部長委員會批准的情況下,使用 250 公斤和 500 公斤炸彈對敘利亞陣地進行俯衝轟炸。作為回應,敘利亞開始猛烈砲擊以色列邊境定居點,而以色列戰機則轟炸了Sqoufiye村,炸毀了約 40 所房屋。15點19分,敘利亞砲彈開始落在加多基布茲猶太社區,40 分鐘內,超過 300 人降落在基布茲大院內。在以色列緊急升空戰機後,這「事件」升級為戈蘭高地的全面空戰,導致敘利亞空軍六格米格21戰機被以色列空軍達梭幻影III擊落,而後者之後飛越戈蘭高地。 聯合國停戰監督組織(UNTSO)試圖安排停火,但敘利亞拒絕合作,稱除非以色列的農業工作停止。

埃及總統納瑟處境艱難。 1967 年 4 月以色列襲擊敘利亞後,他因埃及缺乏行動而受到羞辱性指責。聲援外別無選擇。

1967年5月14日,納瑟開始對西奈半島進行重新軍事化,並將坦克和部隊集中在那裡。

最初,納瑟的信並沒有要求聯合國部隊全面撤軍,而是要求他們撤離西奈半島並集中在加薩。聯合國秘書長吳丹要求納瑟做出繼續駐軍不變或全部撤軍的澄清,埃及別無選擇,只能要求全部撤軍。吳丹隨後試圖與埃及政府談判。

1967年5月18日,埃及外交部長通知駐聯合國部隊的國家,聯合國部隊在埃及和加沙地帶的任務已終止,他們必須立即離開。埃及軍隊隨後阻止聯合國駐地部隊進入他們的哨所。埃及外交部長通告所有聯合國部隊派遣國:聯合國部隊必須立即離開埃及和加薩地帶。

國際反應

美國並不認為聯合國部隊的退出過於令人擔憂。美國駐以色列大使沃爾沃斯·巴伯告訴以方官員,撤軍不會影響「基本軍事局勢」,納賽爾「有充分理由」不攻擊以色列。埃及自願表示,如果以色列擔心埃及入侵,它可以接受聯合國軍隊站在停戰線以色列自己的一邊。阿米爾元帥告訴蘇聯大使波日達耶夫:「如果以色列希望他們留下來,它可以騰出自己的領土。聯合國秘書長吳丹也有同樣的想法,5 月 18 日,他向以色列駐聯合國大使吉迪恩·拉斐爾提出了這個選擇,以防止可能的入侵。拉斐爾回答說,這項選擇「對以色列政府來說是完全不可接受的」。

法國駐埃及大使雅克·魯(Jacques Roux)向法國外交部長莫里斯·庫夫·德穆維爾(Maurice Couve de Murville)做出了評估,認為埃及採取這一行動是為了回應有關埃及沒有履行其對其他阿拉伯國家義務的指控。魯認為,聯合國部隊退出的請求,並不意味著埃及領導層正在開始「冒險」。

以色列並沒有因為聯合國部隊的撤離而感到特別困擾。有些人甚至認為這對以色列有利。

以色列總理埃希科爾重申了以色列在1957年發表的聲明,稱關閉蒂朗海峽將是一種戰爭行為。 然而,5月22日,埃及做出回應宣布,除了聯合國撤軍之外,蒂朗海峽將對「所有懸掛以色列國旗或運載戰略物資的船隻」關閉,生效從5月23日起。以色列90%的石油通過蒂朗海峽。原定通過該海峽的油輪被延誤。

據埃及總統事務國務部長薩米·沙拉夫稱,納瑟知道封鎖蒂朗海峽的決定使戰爭「不可避免」。納瑟表示,「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允許以色列國旗通過亞喀巴灣」。蒂朗海峽的關閉與先前聯合國維和人員的撤離密切相關,因為在沙姆沙伊赫部署維和人員(而不是埃及軍隊)對於保持該水道暢通非常重要。

1967年5月26日,納瑟在對阿拉伯工會會員的演講中宣布:「如果以色列對敘利亞或埃及發動侵略,針對以色列的戰鬥將是一場全面的戰鬥,而不僅限於敘利亞或埃及邊境的一個地點。」

納瑟公開否認埃及將首先發動攻擊,並談到如果以色列允許所有巴勒斯坦難民返回的權利,就可以透過談判實現和平,並可能在蒂朗海峽問題上達成妥協。

埃及拒絕 5 月 27 日攻擊以色列的計劃

埃及陸軍元帥阿米爾制定了5月下旬對以色列發動攻擊的計畫;納瑟拒絕了這項建議,他認為儘管緊張局勢不斷升級,但埃及不應該攻擊以色列,除非以色列先進攻。納瑟在拒絕該計劃之前是否意識到這一計劃受到了其他歷史學家的爭論。

1967年5月30日,約旦和埃及簽署了五年共同防禦條約[1][2]

1967年6月1日,以色列透過擴大內閣組成了民族團結政府,並於6月4日決定發動戰爭。第二天早上,以色列發動了「焦點行動」,這是一場大規模的突然空襲,引發了六日戰爭。

Remove ads

空戰

1967年6月5日在留下十二架戰機擔任本土防空任務後,以色列空軍其他戰機全部動員起來準備投入到對埃及、約旦和敘利亞的襲擊當中。

以色列時間清晨7點10分,第一波183架戰機分批升空,分別撲向埃及十個機場。埃及的時間比以色列早一個小時,而埃及正常的早班時間是上午9點。所以以色列戰機起飛的時候,埃及空軍的官兵們正忙著進行夜班與早班的交接工作。巡邏機返航加油,雷達室忙著填寫值班記錄,其他多數下夜班和準備上早班的官兵到餐廳吃早餐。[3]

以色列時間7點45分、埃及時間8點45分[4],超低空飛行,依託地形做掩護的以色列戰機突然出現在埃及空軍基地的上空,伴隨著朝陽的逆光,讓埃及人看不清形勢,以色列空軍對跑道雷達及戰機突然實行了大規模空襲。在一批以色列戰機離去後,埃及空軍地勤官兵衝出掩體,搶修跑道,但不到十分鐘後第二批以色列飛機又鬼魅般的殺到,地勤人員來不及躲藏,在開闊的機場上被以色列飛機的機關炮掃射,以及第一次留下來的延時炮彈陸續爆炸,造成大量傷亡。[3]

就這樣在第一波空襲結束後,以色列摧毀埃及飛機197架,其中189架在停機坪上被炸燬。六個埃及機場破壞得不能使用、十六個雷達站遭破壞而失去作用。以色列飛機在返航途中又順道摧毀了埃及的一批地對空導彈。以色列空襲開始後,埃及有十二架米格-21和八架米格-19飛機升空作戰,結果八架在空戰中被擊落,其餘更因北方機場遭破壞無法著陸而墜毀。[3]

以色列第二攻擊波於9時34分出擊,共出動164架次,其中115架次繼續襲擊埃及空軍基地,又擊毀埃機107架,十三架次襲擊埃及的雷達站,其餘的執行巡邏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第二攻擊波的以機轟炸了埃及十四個空軍基地,其中六個是第一次未去攻擊的埃及飛機轉場著陸的機場。僅僅一個上午的時間,埃及空軍幾近覆滅。[3]

在以色列空襲埃及時,約旦敘利亞的戰機相繼起飛,對以色列機場發動襲擊,以支援埃及。但因事先完全沒有準備,且戰爭意志游移不決,空襲規模很小,幾乎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效果。而以色列在摧毀埃及空軍後,揮師約旦,約旦空軍瞬間消失。第二天以空軍又撲向大馬士革達米爾等空軍基地,消滅了近一半的敘利亞飛機。

至此三個阿拉伯國家的空軍完全癱瘓,以色列徹底掌握了制空權,為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Remove ads

陸戰

西奈半島

Thumb
西奈半島戰役示意圖

在實施空襲後的半小時,以色列地面部隊五個師以坦克裝甲車為前導,自加薩、阿里什阿布奧格拉,向西奈半島大舉進攻。當時埃軍在西奈半島有五個步兵師和兩個裝甲師,共約十二萬人,分別據守在各個戰略要點上。以軍在空軍的掩護下,占領了加薩地帶,進入了西奈半島的阿里什、阿布奧格拉等地。接着,以軍兵分三路,向蘇伊士運河地區進攻:

雖然埃軍頑強抵抗,發動了兩次反攻,但終因沒有空軍支援而失敗。

7日北路以軍攻抵坎塔臘附近、中路以軍越過比爾吉夫賈法、南路以軍進抵吉迪山米特拉山口,堵住了埃軍退路。於是埃軍不得不封鎖蘇伊士運河。到6月8日以軍全殲了埃及在西奈半島上的五個師,一直挺進到蘇伊士運河東岸。當日埃、以雙方接受了聯合國的停火決議。僅僅三天時間西奈半島就全部落入以軍之手。

約旦河西岸

Thumb
約旦河西岸戰役示意圖

約旦最初不願意參戰,但埃及提供的虛假勝利讓約旦動心,宣布參戰,約旦軍隊向耶路撒冷新城發起炮擊。

戰爭之初,約旦部隊包括11個旅共約55,000人,配備了大約300輛現代西方坦克。其中的9個旅(45,000人、270輛坦克和200門大炮)被部署到約旦河西岸,包括精銳裝甲第40旅。約旦的阿拉伯軍團裝備精良而且訓練有素,當時約旦皇家空軍的實力十分弱小,他們僅有24架英國霍克獵人式戰鬥機,該戰鬥機的基本性能與以色列空軍幻影戰鬥機相同[5]

為了對付約旦軍隊,以色列部署了大約40,000人的部隊(8個旅)和200輛坦克[6]。以色列中央司令部部隊包括5個旅、其中兩個部署靠近在耶路撒冷,這兩個旅被稱為耶路撒冷旅和機械化哈雷爾旅,第55傘兵旅也從西奈前線被召喚到西岸。

6月5日下午以色列空軍利用空襲摧毀了約旦皇家空軍。到當天晚上耶路撒冷步兵旅南移到耶路撒冷,而機械化哈雷爾旅和傘兵旅從城市北部包抄過來。在發動對約旦的地面進攻時,以色列攻打的戰役目標是先奪取耶路撒冷舊城南北的制高點,然後奪取舊城。與埃及陸軍的命運相同,沒有空中掩護的約旦守衛部隊和增援部隊,就像靶子一樣任由以色列戰機屠戮。幾個小時之內,約旦的全部有線通訊線路都遭破壞。約旦河西岸的約軍司令部遭到以色列飛機的狂轟濫炸後被迫撤到東岸。當日深夜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城西高地上的探照燈把約軍的陣地照得如同白晝,以色列炮兵輕鬆地摧毀了約軍陣地。6日凌晨以軍突入城區,7日上午以色列軍隊對已是空城的耶路撒冷發起了總攻,上午10時就推進到了猶太教中的哭牆腳下。

以色列攻打耶路撒冷時,也同步展開了對約旦河西岸北部地區的進攻。5日下午以色列越過停火線,6日凌晨占領傑寧。6日夜晚占領納布盧斯。7日約旦和以色列雙方接受了聯合國緊急發出的停火決議,而此時以色列已經奪取了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的全部地區。

Remove ads

戈蘭高地

Thumb
戈蘭高地戰役示意圖

在6月7日及6月8日分別與約旦和埃及實現停火後,以色列的視線轉向了東面的敘利亞戈蘭高地。戈蘭高地是敘利亞西南邊境內的一條狹長山地,長達60多公里,中部最寬處約20多公里。戈蘭高地上公路縱橫,交通便利。庫奈特拉城是高地的首府也是高地上的戰略要地,從這裡有一條公路直通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戈蘭高地與以色列接壤,高地居高臨下,海拔600到1000公尺。而戈蘭高地上駐守的敘軍炮兵陣地,被以色列視為肉中刺,必除之而後快。所以,雖然以色列和敘利亞都已經宣布接受聯合國的立即停火決議,但以色列仍於6月9日中午對敘利亞發起了大規模的進攻,敘利亞也頑強抵抗,激戰到夜晚,以色列占領了卡拉、扎烏拉和巴尼亞斯3個城鎮。6月10日,敘利亞一方面在聯合國控訴以色列違反停火決議,另一方面命令仍在戈蘭高地抵抗的軍隊迅速回撤以保衛大馬士革,使以色列輕鬆控制了戈蘭高地的大部分地區,當天下午6點30分以色列再次宣布停火。

Remove ads

結果及影響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軍雖然傷亡近千人,3個阿拉伯國家傷亡卻有近20,000人。以軍損失戰機46架,卻擊毀了對方400多架飛機,以色列占領了埃及控制的加薩地帶西奈半島、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耶路撒冷舊城、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合共65,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數十萬阿拉伯平民逃離家園淪為難民,成為中東局勢仍不可收拾的根源,至今以色列仍控制巴勒斯坦領土大部分地區。

4個月後即1967年11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242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六天戰爭後占領的它國領土,也要求阿拉伯國家承認以色列的獨立與安全。這個決議是解決以阿衝突的綱領和藍圖,但是巴勒斯坦人繼續在西岸和加薩地帶組織和訓練反以活動,雖然以色列於1982年把西奈半島歸還埃及,換取埃及承認以色列,但以色列拒絕撤出西岸並擴大猶太殖民區,以巴雙方形成多年僵局,但隨著伊朗的崛起,阿拉伯國家逐漸在實際上默認以色列的存在。

1967年的六日戰爭是中東戰爭中最具歷史意義的轉折點之一。此戰對阿拉伯國家造成重大打擊,更直接影響埃及總統納瑟的心理及健康情況。其繼任總統沙達特在回憶錄表示納瑟在此役中「他最寶貴的資產——自尊,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只不過在幾天前,全世界都緊張在等待著他在記者會上所說的每一句話。現在人民到處在嘲笑他,把他當作了一個笑柄。六月五日的事件,給他一個致命的打擊。那些事件簡直可以致他於死地。瞭解他的人體會到:他並非在1970年9月28日死去,而是在1967年6月5日,在戰爭爆發後一個小時,他就已經死去了」,並指出「這就是那時候甚至在後來漫長一段時間——他的樣子簡直變成一具活殭屍的原因。雖然他仍能活動、行走、傾聽、和說話,可是他臉上和手上,顯然已現出了死亡的蒼白」。

戰爭罪行

納賽爾不想讓埃及民眾第一時間了解到埃軍戰爭慘敗狀況,於是下令待命部隊秘密處決了數百名逃回蘇伊士運河西岸的埃及潰兵[7],同時也有以埃雙方的資料稱以軍槍殺埃及戰俘[8][9][10][11][12][13][14][15]

船艦被困

引用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