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五號屠宰場
库尔特·冯内古特小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五號屠宰場》(英語:Slaughterhouse-Five; or, The Children's Crusade: A Duty-Dance With Death)是美國作家克爾特·馮內果的小說作品,於1969年出版,也是他生涯的代表作之一。1945年,德勒斯登遭到大轟炸時,馮內果本人正巧身在德國,他與其他戰俘一起,在第五號屠宰場地貯存獸肉的地窖裡捱過了一夜,逃避了頭頂上的一場狂轟濫炸。二次大戰的親身經歷,衍生了這部史上以來最偉大的反戰書之一[1],所以是根據他在德勒斯登大轟炸的真實經歷而成的作品[2]。
Remove ads
故事簡介
故事的主人翁畢勒是一個可以穿梭時空的人,他將這種能力稱為時光旅行。因此故事並不是一條直線的開展,而是如電影手法中的蒙太奇一般,可以隨意看到他的出生與死亡。第二章即如此敘述:「畢勒‧皮爾格林已經無視於時間的存在了[3]。」
在畢勒的時光旅行中,1945年的德勒斯登大轟炸和被外星人綁架到特拉法馬鐸星球,是小說中最關鍵的安排。畢勒曾經試著寫信給新聞報將特拉法馬鐸星球的事公諸於世:「當特拉法馬鐸上的人看到一具屍體的時候,他想到的只是這個人在此一特定時刻正處不良情況,但他在其他的許多時刻中卻活得好好的。現在,當我自己聽說某人死了,我只不過聳聳肩,學著特拉法馬鐸的人對死人的語氣說:事情就是這樣(So it goes)[4]。」
小說裡將所有令人悲傷的死別,包括畢勒的戰俘時期、德勒斯登大轟炸、岳父的空難、妻子的死亡,全部用一句「事情就是這樣(So it goes)」來詮釋,並以黑色幽默來反擊天地的不仁。
書中的戰爭描寫,也引起了廣大美國青年的迴響,稱其為最偉大的反戰書。1969年此書出版的同時,正逢越戰,亦有《第五號屠宰場》促成了美國退出越戰一說[5]。
Remove ads
評價
《第五號屠宰場》被廣泛的視為是20世紀相當重要的經典作品,在紐約公共圖書館選出的20世紀百大英文小說中,《第五號屠宰場》名列第18名。
改編作品
中譯本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