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17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
贝多芬所作的钢琴奏鸣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D小調第17號鋼琴奏鳴曲》,作品31之2,別名《暴風雨奏鳴曲》(英語:The Tempest,德語:Der Sturm),是路德維希·范·貝多芬於1801至1802年間[1]創作的三樂章鋼琴奏鳴曲。

背景
《暴風雨奏鳴曲》是在貝多芬聽力嚴重衰退時所做的。
本作品收錄於貝多芬作品31號中。當時貝多芬對前期的作品並不滿意,正在尋找對自己的突破。
該作品的別名「暴風雨」並非貝多芬所加,而是來自於貝多芬的朋友及其傳記作者安東·辛德勒的描述,貝多芬回應他關於本作品及《熱情奏鳴曲》的詮釋問題時,順便建議他閱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2]然而,有人認為貝多芬可能指的是C·C·斯特姆的作品,這位傳教士及作家因其《關於自然界中上帝之作品的反思》而聞名,此書貝多芬就有一本,還做了大量批註。儘管許多辛德勒提供訊息不被音樂學界相信,但這是其他資料不能比擬的第一手資料。
結構
《暴風雨奏鳴曲》共有三個樂章,第一、三樂章為d小調,第二樂章為降B大調。演奏一般約需要25分鐘。
- 最緩板-快板(Largo - Allegro)
- 慢板(Adagio)
- 稍快板(Allegretto)
D小調,最緩板到快板。奏鳴曲式。由一個和緩的最緩板開始,加上一個快速下降的動機,形成強烈對比。接著突然進入主題的「快板」,變得相當強烈,在起伏之後又突然寂靜。
d小調,稍快板。奏鳴曲式。全樂章由富有流動感的十六分音符組成,有傳聞說作曲家是在模仿馬車的行走聲。樂章最後停留在單音的D上,結束了整首曲子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