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第82屆威尼斯影展
2025年在意大利举行的国际电影艺术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第82屆威尼斯影展於2025年8月27日至9月6日在義大利威尼斯麗都島舉行[4]。評審團主席由美國導演亞歷山大·潘恩擔任[5]。榮譽金獅獎由德國導演韋納·荷索和美國演員金·露華獲得[6][7]。
Remove ads
評審團
正式競賽[8]
地平線[8]
茱莉亞·迪古何諾:導演、編劇。(評審團主席)
尤里·安卡拉尼:導演、藝術家。
費南多·恩里克·胡安·利馬:評論家。
香儂·墨菲:導演。
拉梅爾·羅斯:藝術家、作家、導演。
未來之獅獎[8]
威尼斯經典[9]
威尼斯沉浸式[10]
國際影評人週[11]
瓦倫蒂娜·貝爾塔尼、妮可·貝爾塔尼:導演。
娜塔莉·鄭:電影行銷人員。
李鴻其:演員、導演。
達格·約翰·豪格魯德:導演、編劇。(評審團主席)
法蘭西絲卡·安德羅利:監製。
喬許·西格爾:策展人。
莉娜·舒阿萊姆:導演、演員。
蘇菲安·艾爾·法尼:攝影指導。
官方單元
以下電影被選為競賽片,並依首映日期排序,可角逐最高榮譽金獅獎[1][14]:
- * 表示為導演的首部長片,可角逐未來獅子獎。
Remove ads
以下電影選定為非競賽片放映[15]: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酷兒獅獎。
以下電影被選定為地平線,並依首映日期排序,可角逐該單元最高榮譽地平線獎[16][17][18]:
- * 表示為導演的首部長片,可角逐未來獅子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酷兒獅獎。
以下電影被選為威尼斯聚焦[19]:
- * 表示為導演的首部長片,可角逐未來獅子獎。
以下電影被選為沉浸式競賽片,可角逐該單元最高榮譽最佳沉浸體驗獎[10]: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酷兒獅獎。
平行單元
以下影片入選第40屆威尼斯國際影評人週單元[22]:
- * 表示為導演的首部長片,可角逐未來獅子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酷兒獅獎。
以下影片入選第22屆威尼斯日單元[23]: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酷兒獅獎。
獎項
官方獎項[24]
正式競賽
- 金獅獎:《父母姐弟》– 吉姆·賈木許
- 評審團大獎:《欣德·拉賈布之聲》– 卡勞瑟爾·賓·汗耶
- 最佳導演銀獅獎:班尼·沙夫戴 –《重擊人生》
- 評審團特別獎:《雲層下》– 詹弗蘭科·羅西
- 最佳劇本獎:華蕾莉·董澤利、吉爾斯·馬尚 –《投入工作》
- 最佳男演員獎:托尼·瑟維洛 –《恩典》
- 最佳女演員獎:辛芷蕾 –《日掛中天》
- 最佳新演員獎:露娜·維德勒 –《寂靜的朋友》
路易吉·德·勞倫蒂斯-未來獅子獎
- 未來獅子獎:《短暫的夏天》– 娜斯佳·科基亞
威尼斯聚焦
- 阿瑪尼美妝觀眾票選獎:《馬拉加街夕陽紅》– 瑪莉安·圖澤尼
地平線
- 最佳影片:《在路上》– 大衛·帕布洛斯
- 最佳導演獎:阿努帕納·羅伊 –《被遺忘的樹之歌》
- 評審團特別獎:《失土之途》– 藤元明緒
- 最佳男演員:賈科莫·科維 –《我們的最後一年》
- 最佳女演員:貝妮黛塔·波卡洛利 –《阿拉貝拉的綁架》
- 最佳劇本獎:安娜·克里斯蒂娜·巴拉甘 –《常春藤》
- 最佳短片:《除了凱莉》– 路易莎·賽倫
威尼斯經典獎
- 最佳修復電影:《小芭舒》– 巴赫拉姆·貝扎伊
- 最佳紀錄片:《舞伶密史》– 喬·貝申科夫斯基、詹姆斯·史密斯
威尼斯沉浸式競賽
- 評審團大獎:《雲在兩千米》– 陳芯宜
- 評審團特別獎:《少於5克藏紅花》– 奈加爾·諾莫特瓦利梅德沙
- 沉浸式成就獎:《漫長的告別》– 凱特·弗埃特、維克多·梅斯
特別獎
國際影評人週[27]
- 國際影評人週大獎:《無界之環》– 奧斯卡·哈德森
- 觀眾票選獎:《伊什》– 伊姆蘭·佩雷塔
- 最佳獨立製作獎:《對手》– 朱利奧·貝爾泰利
- 最佳技術貢獻獎:費代里科·卡馬拉塔、菲利波·福斯卡里尼 –《覺醒時分》
- 最具創新電影獎:《無界之環》– 奧斯卡·哈德森
- 最佳短片獎:《碼頭》– 保羅·德·盧卡
- 短片最佳導演獎:
- 納迪爾·塔吉 –《家庭聚會》
- 保羅·巴伊格拉 –《迷失的孩子》(特別提及)
- 短片最佳技術貢獻獎:保羅·德·盧卡 –《碼頭》
- 國家中心短片獎:《色情作家》– 哈里爾
威尼斯日[28]
- GdA導演獎:《阿米爾的內心》– 阿米爾·阿齊茲
- BNL人民選擇獎:
- 《童年記憶》– 弗拉德列娜·桑杜
- 《一個悲傷而美麗的世界》– 西里爾·阿里斯
- 歐洲電影標誌獎:《熊洞》– 史特爾吉奧斯·迪諾普洛斯、克麗西安娜·B·帕帕扎基斯
- 創意人才獎:泰克拉·泰德利 –《六時零六分》
會外獎項[29]
酷兒獅獎
- 酷兒獅獎:《在路上》– 大衛·帕布洛斯
青年電影獎
1964年普普藝術獎
- 1964年普普藝術獎:瓦萊麗雅·布魯尼-特德斯奇
40歲以下作者獎
- 最佳導演:勞拉·薩馬尼 –《我們的最後一年》
- 最佳劇本:梅拉·埃莫西約 –《香草》
Ciak雜誌獎
布萊恩獎
瓦比之家—曼陀羅獎
- 瓦比之家—曼陀羅獎:《短暫的夏天》– 娜斯佳·科基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恩里科·富爾奇尼奧尼」獎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欣德·拉賈布之聲》– 卡勞瑟爾·賓·汗耶
電影與藝術獎
- 最佳影片:
- 《西里安的故事》– 塔瑪拉·科特夫斯卡
- 《誰還活著》– 尼可萊斯·沃迪莫夫
- 特別提及:菲魯澤·科斯羅瓦尼、菲羅斯·霍斯羅瓦尼
薩拉電影獎
義大利紅十字會獎
- 紅十字會獎:《欣德·拉賈布之聲》– 卡勞瑟爾·賓·汗耶
伊底帕斯獎
使人工作環境基金會獎
- 使人工作環境基金會獎:《最後的KPI》– 納瓦波·坦榮瓜塔納利
- 特別提及:
粉絲之心獎
義大利電影俱樂部聯合會獎
- 最佳影片:《微笑的山谷》– 保羅·史崔波利
- 最佳短片:《阿爾卡》– 洛倫佐·奎格利奧奇
電影企業特別獎
- 電影企業特別獎:《費爾迪南多·斯基亞納:影子攝影師》– 羅貝托·安度
綠滴獎
金球影響力獎
- 金球影響力獎:《重製》– 羅斯·麥克爾維
促進宗教交流獎
燈籠魔法獎
- 燈籠魔法獎:《我們的最後一年》– 勞拉·薩馬尼
小金獅獎
卡洛·利扎尼獎
- 卡洛·利扎尼獎:《我承認:我如何發現自己無法參與革命》– 博尼法西奧·安傑斯
奈派克獎
- 奈派克獎:《朝聖之旅》– 沙哈德·阿米恩
努沃伊邁人才獎
- 最佳新演員:賈科莫·科維、彼得羅·朱斯托利西和塞繆爾·沃爾圖諾 –《我們的最後一年》
法蘭西斯柯·帕西內蒂獎
拉佩利科拉金獎
- 最佳製作總監:埃爾達·巴爾迪 –《恩典》
- 最佳舞台道具製作師:麥克·塞拉基尼 –《杜塞》
- 最佳燈光師:戴安娜·瑪麗亞·埃爾南德斯·吉拉洛 –《埃莉莎》
RB選角獎
- RB選角獎:蒂齊亞諾·邁奈克利 –《網球大師》– 安德烈亞·迪·斯戴法諾
SIGNIS獎
- SIGNIS獎:《埃莉莎》– 李歐納多·柯斯坦佐
社會批判獎
- 最佳義大利電影:《埃莉莎》– 李歐納多·柯斯坦佐
- 最佳外國電影:《欣德·拉賈布之聲》– 卡勞瑟爾·賓·汗耶
原聲明星獎
- 最佳原聲帶:法布里齊奧·埃爾維蒂科、馬可·梅西納、薩沙·里奇 –《杜塞》
地中海大學聯盟獎
- 聯盟獎:《欣德·拉賈布之聲》– 卡勞瑟爾·賓·汗耶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