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簪汪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簪汪傳》又名《簪汪古歌》,是流傳於貴州省清鎮市「四印苗」支系的苗族史詩。它與《亞魯王》同屬苗語西部方言區的儀式類史詩,主要在祭鼓儀式中由歌師口耳相傳、唱誦流布。[2]該史詩完整反映了苗族先民的創世神話、英雄史事、戰爭與遷徙記憶,被譽為苗族民間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事实速览 苗族古歌(簪汪傳),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內容概要

《簪汪傳》全詩約8000行,涉及人物33個,其中次要人物數十位。該詩敘事宏闊、情節跌宕,主要講述英雄簪汪及其族人的起源、奮鬥與遷徙:[3][4]

  • 創世與婚姻:簪汪與妹妹乃汪在父母嶸瑟蟒和獺蹙的安排下成婚,完成開天闢地、制萬物、造人煙的任務。
  • 建國與繁衍:簪汪獲得龍心,在「省聊」建都,養育九男五女,族人繁衍興盛。
  • 戰爭與失利:簪汪與紅龍、黃龍屢次交戰,因龍心被奪而兵敗,被迫率部族遷徙。
  • 艱難遷徙:族人輾轉遷移,最終在貴州清鎮修文六枝等地定居,形成「四印苗」族群

此外史詩中穿插大量神話,如洪水泛濫、射日月、公雞請太陽等。[2]該詩詳錄142處地名,是迄今苗族史詩中遷徙路線最清晰的一部。[5]

儀式與演述

《簪汪傳》與《亞魯王》同屬儀式類史詩,但演述語境不同。其中《亞魯王》主要在喪葬儀式中吟誦,而《簪汪傳》則在十二年一次的祭鼓節完整唱誦。[2][4]此外《簪汪傳》在婚喪嫁娶、建房等場合也有部分吟唱,該詩深度參與「四印苗」族群的社會生活。[5]然而在村寨里能夠完整傳唱古歌的人寥寥無幾。許多苗族人雖然在年輕時都曾學唱過古歌,但大多只是淺嘗輒止;唯有那些真正出類拔萃的人,才能把古歌一段段、一首首地唱下來。與一些少數民族隨口便能唱起的酒歌、情歌不同,古歌承載着嚴格的禁忌與規範,需要遵循特定的規則方可傳唱。[6]史詩在祭鼓節中需連續三天唱誦,不僅有唱辭,還伴隨鼓舞、蘆笙演奏等行為藝術。[6]

發現與整理

《簪汪傳》長期在民間口耳相傳,但直到2010年才被學界系統發現。2010年,學者余未人在清鎮貓寨偶遇歌師,首次確認《簪汪傳》的存在。[5][4]不過由於該詩因採用四印苗土語並夾雜古苗語,翻譯一度陷入困境。2016年,在楊照飛的努力下,經過長期田野調查與學習,當地唱誦得以完整記錄並翻譯。2019年,苗漢對照的《簪汪傳》內部資料本出版。[5][4]

生命意識與文化價值

學者指出,《簪汪傳》不僅是史詩文本,更展現了苗族先民的生命意識與價值觀。《簪汪傳》通過描寫求生與遷徙過程,折射出苗族在惡劣環境中的堅韌與生命力,體現出苗族先民對生命的熱愛與敬畏。《簪汪傳》史詩歌頌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以及自給自足、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體現出苗族先民對自由的追求。該詩將人、神、動物並置,形成和諧共生的生態觀念,體現出苗族先民對自然的敬畏。[3]

學術定位

學界普遍認為《簪汪傳》與《亞魯王》互為異文,此二者均圍繞「失龍心—敗亡—遷徙」的敘事模式展開,但名稱與人物稱謂不同。這兩部史詩是苗族西部方言區廣泛流傳的「失龍心」故事的不同變體。[2]

影響與傳承

2015 年,《簪汪傳》入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貴州省、貴陽市、清鎮市各級非遺部門,從整理、出版古歌書籍、錄製音響視頻,到建立四印苗古歌傳習基地,積極地開展歌師傳習活動。[6]截至2021年,清鎮市登記在冊能夠較完整唱誦《簪汪傳》的歌師有31人,當地建立了簪汪古歌傳習所,並定期舉辦傳習與比賽。政府與學界也在推動數字化保護、動畫改編等項目,擴大其影響力。[5]同年,這部史詩獲清鎮市申請加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保護單位為清鎮市文化館。[1][6]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