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米哈伊爾·夏多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哈伊尔·夏多夫
Remove ads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夏多夫(俄語: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Щадов,1927年11月14日—2011年11月13日),俄羅斯人,工程師,蘇聯最後一任煤炭工業部英語Ministry of Coal Industry部長,曾參與負責切爾諾貝利事故救災。

事实速览 米哈伊爾·夏多夫Михаил Щадов 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Щадов, 蘇聯煤炭工業部部長(英語:Ministry of Coal Industry) ...
Remove ads

早年經歷

1927年11月14日,生於今伊爾庫茨克州卡緬卡村的農民家庭。[1][2]

15歲,投身礦業一線,在位於切列姆霍沃的礦場擔任工段經理。後來歷任總工程師和礦長。1947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53年畢業於托木斯克理工學院採礦工程專業。1961年至1963年間出任馬姆斯柳達信託(俄語:трестом «Мамслюда»)經理。1965年畢業於全蘇財經函授學院工業經濟學專業。同年,還畢業於蘇共中央高級黨校[1]

1966年,任沃斯特西布戈利俄語Востсибуголь煤礦副經理,經理。後出任沃斯特西布戈利生產聯合體總經理。[1]

政治生涯

1977 年,出任煤炭工業部副部長,1981年任第一副部長。[1]1985年12月15日,任部長,接替鮑里斯·布拉特琴科,在尼古拉·雷日科夫領導的內閣中任職。[3][4][5]

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後,他負責領導礦工們參與清理工作。[2]

1989年3月,夏多夫續任煤炭部長,不久後,庫茲巴斯的礦工開始大規模罷工,後又引發頓巴斯的礦工加入。[6]夏多夫曾負責在礦工和黨中央之間進行斡旋。[7]他於1991年8月24日因支持八一九政變而遭解職。[8]但10月,他旋即出任莫斯科信貸銀行董事長。[8]

在夏多夫擔任煤炭部長期間,儘管石油和天然氣在市場上顯得越來越重要,而且蘇聯境內也有豐富的資源,但蘇聯政府主要把石油和天然氣當成出口換匯的手段,本國國民仍然依靠煤礦能源。夏多夫時期的蘇聯煤礦產業尚未走出黃金時代,他領導下的露天礦業的份額從33.8%提升到了50.8%。儘管1989年有礦工罷工的動盪,煤炭礦工人數仍然增至逾九十二萬,煤礦產量有7.718億噸。但這之後,很快蘇聯、俄羅斯煤炭礦業的衰落便到來了。[9]

另曾任第十一屆最高蘇維埃代表(1984—1989),並在1986年至1990年期間擔任蘇共中央委員。[1]

Remove ads

切爾諾貝利

事实速览 外部圖片連結 ...

1986年,切爾諾貝利事故後,反應堆熔融成了「大象腳」。學界一度懷疑熔融的反應堆可能會向下滲透嚴重污染地下水,產生「中國綜合症」。為解決這一隱患,最終,副總理西拉耶夫批准了韋利霍夫的地下冷卻隔溫帶方案,該方案需要挖掘出一條通往反應堆區域的地下隧道,用鑽井的方式無法完成。因而,蘇聯政府決定調礦工來完成任務。[10]夏多夫與烏克蘭的煤炭部長N·蘇爾蓋一同先就近從頓巴斯礦工中揀選了234名礦工,後夏多夫又從莫斯科盆地(圖拉地區)揀選了154名精英礦工,共計388人。[10][11]莫斯科電台上,夏多夫表示,「按理來講這項工程需要45天,但由於事態緊急我們只有30天時間。」他和礦工們,則期望只用25天就完成任務。最終,實際的完成時間是10天。[11]儘管如此,事實上後來並沒有嚴重的向下滲透,隔溫帶並未發揮作用。[10]

礦工罷工

1989年3月,庫茲巴斯的部分礦工們因待遇比不上物價飛漲的速度而開始罷工。到了6月15日,梅日杜列琴斯克的礦工們向當局呈遞了二十條要求,大多是涉及工作與日用的基本需要的要求,如要給礦工分發毛巾和肥皂、食堂天天照常運營、發放夜班點心等。[7]

7月10日,舍維亞科夫煤礦發生了新的罷工,約有三百人參與,引發庫茲巴斯新一輪罷工潮。11日,夏多夫抵達梅日度列琴斯克,斡旋於中央和礦工之間。他嘗試向礦工們承諾會給煤礦企業經濟和法律上的獨立(於地方的)地位。在做了三個小時的講話後,礦工們拒絕接受這一承諾,要求他給出更完整和無歧義的具體解決方案。夏多夫又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跟中央通話協商,同時還跟工人領袖溝通,[12]隨後重返講台,在這一輪新的溝通後,雖然仍然未能找出徹底解決方案,但他大概捋清了脈絡:絕大多數問題是可以交由城市或當局,在地區層面上解決的。[7]

7月17日,礦工們成立了科麥羅沃地區罷工委員會。同日,中央也派出了代表團抵達科州。最終,一份35點協議於次日簽署。罷工在20日結束,但之後,罷工的中心又轉移到了頓巴斯地區。頓巴斯的礦工們向夏多夫遞交了38條要求,夏多夫於是剛離開梅市就又馬不停蹄地飛往頓涅茨克。由於缺乏睡眠的疲憊,夏多夫在飛機上沒能控制住情緒,向電視記者爆了粗口,詛咒對方下地獄。[7]

當夏多夫抵達頓市後,他照舊要向頓巴斯的礦工們講話,但由於在庫茲巴斯講了太多話,此時他已經有些失語。儘管如此,在現場的數千名礦工們還是耐心地聽他講話,這是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名人民委員的77年的生涯中有五十年都是在礦業里度過的,並且其中有二十五年是在地下一線工作。7月21日,中央和頓涅茨克罷工委員會(實際上是整個頓巴斯地區的委員會)達成協議,罷工結束。[7]

Remove ads

八一九政變

1991年,八一九政變爆發,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呼籲蘇聯各地工人罷工以宣示反對政變。夏多夫則要求各地煤礦企業工人不要參與罷工,這導致在政變失敗後他被解職。[8][13]

影視形象

  • 在美劇《切爾諾貝利》中,由邁克爾·科爾根飾演[14] ,但該劇低估了夏多夫的年齡和煤炭行業的從業經驗,將其描繪為被一線工人們抹上煤炭灰的小白臉形象。[15]

榮譽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