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米特加穆爾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米特加穆爾map
Remove ads

米特加穆爾阿拉伯語:ميت غمر,IPA:[ˈmiːt ˈɣɑmɾ])是埃及代卡利亞省的一座城市。它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東部支流達米埃塔河的河岸。它是鋁工業的主要中心,占埃及總產量的70%以上,尤其是鋁製器皿。米特加姆爾是代卡利亞省僅次於曼蘇拉的第二大城市。這座城市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是馬穆魯克時期蘇菲派的中心。在現代,它被外國社區定居,並發生了許多著名的抵抗法國和英國占領的事件。,2024年人口157,009。

事实速览 米特加穆爾 ميت غمر ...

歷史

米特加穆爾的建城歷史不確定,但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其確切建城時間難以確定。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米特加穆爾(歷史稱Minyat Ghamr)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法蒂瑪王朝時期(10–12世紀)。當時,尼羅河東三角洲的土地分配給阿拉伯部落,如Banu Lakhm、Banu Judham,以及居住在米特加穆爾的Banu Shawar和Banu Hammam,以維持當地穩定。[1][2]

在馬木留克時期,米特加穆爾隸屬於東部地區,因土地撥給馬木留克貴族而具有重要地位。公元1458年(863年伊斯蘭曆),由於部分阿拉伯酋長的越權行為,城市發生騷亂並遭破壞,當地長老前往開羅向阿什拉夫·伊納爾蘇丹投訴,蘇丹派軍隊恢復秩序。米特加穆爾吸引了許多聖賢和修行者,他們的名聲吸引了來自埃及各地的追隨者,至今仍有15世紀的陵墓保存,如西迪·穆罕默德·瓦伊茲、西迪·卡利夫和「四十聖者」陵墓。在馬木留克時期,蘇菲在米特加穆爾享有顯著地位。[3]

奧斯曼時期,米特加穆爾被併入達克赫利亞省,成為重要的尼羅河貿易中心。城市手工業發達,特別是鐵匠和金銀匠業,設有市場、作坊和行政管理系統。金銀飾品的製作集中在銀匠區,當時由「米特加穆爾的吉姆人」(dhimmi)掌握。土耳其旅行家奧利亞·傑爾比記載,米特加穆爾有4000戶住宅、9座大清真寺、35座清真寺、7所學校、12個辦事處、7座客棧和600間商鋪。城市曾在哈耶爾·貝克時期遭到大火,阿拉伯酋長阿卜杜·達伊姆·本·巴克爾叛亂時焚毀了城市,這是米特加穆爾首次大規模破壞。[4]

1799年,拿破崙離開埃及前往敘利亞後,米特加姆爾爆發了一場大規模起義,由朝覲總督穆斯塔法·貝伊領導。他是埃及總督巴克爾帕夏的助手,後來被拿破崙任命為朝覲總督。這場起義的導火索是抗議法國軍隊在東部省的暴政,包括強徵稅款和沒收牲畜。當穆斯塔法·貝伊得知奧斯曼帝國蘇丹塞利姆三世派兵抗法時,他感到時機成熟,便開始在東部省和三角洲地區傳播革命的號召。他獲得了一些阿拉伯貝都因人和著名的艾資哈爾酋長蘇萊曼·法尤米的支持。1799年3月25日,叛軍抵達米特加姆爾(Mit Ghamr),襲擊了七艘從開羅前往敘利亞支援拿破崙的法國補給船,繳獲了補給和武器,並殺死了船員。隨後,法軍炮轟了這座城市,弗朗索瓦·拉努塞將軍奉命鎮壓起義,導致叛軍潰散,城市被焚毀,財產被沒收。同年6月,米特加姆爾的居民再次起義,與馬穆魯克人聯手襲擊法國軍艦並奪取武器。6月5日,法軍在卡夫爾內格姆(Kafr Negm)與叛軍展開激戰,造成130人死亡。拿破崙後來在米特加姆爾建立了永久駐軍,並在尼羅河沿岸修建了堡壘和一座大型要塞,以控制三角洲地區。作為報復,法國將軍拉努塞放火焚燒了米特加姆爾,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摧毀了該。[5]

在穆罕默德·阿里時期,米特加穆爾經歷了工業和教育的復興。城市建立了一個棉紗廠,擁有75個紡車和50個棉捻機,屬於尼羅河三角洲工業網絡的一部分,以支持紡織業。同時建立了一個靛藍工廠,生產的靛藍用於本地,並將剩餘產品運往開羅進行銷售。這些工廠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並鞏固了城市的工業地位,延續至今。[6]

1837年,米特加穆爾開辦了一所小學,教授法語、阿拉伯語、土耳其語,以及數學和歷史等課程,穆罕默德·阿里聘請了多位著名艾資哈爾學者監督學校事務。但該校於1846年因埃及-奧斯曼戰爭而關閉。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米特加穆爾吸引了大量外國人(外籍人士),包括法國人、意大利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等,他們應阿里家族統治者的邀請或在英國占領期間的監督來到這裡。到19世紀末,這些外國居民超過200人,按當時城市規模算是相對較多。根據1902年的人口普查,外國居民數量上升至359人,並繼續快速增長。此期間,米特加穆爾的經濟、文化活動顯著增加,基礎設施因外國社群的存在而得到發展。[7]

1902年,米特加穆爾發生了一場持續12天的大火,並蔓延到周邊村莊。這場火災造成超過5,000人死亡或受傷。事件發生後,埃及多位名人呼籲捐款以重建城市並幫助居民,其中最著名的包括作家穆斯塔法·盧特菲·曼法盧提和伊瑪目穆罕默德·阿卜杜。他們指出:「事故並非小事;受傷人數超過五千,包括失去家人的兒童,以及機器和資本被毀的商人和工匠,他們無法重新生活,除非得到兄弟們的幫助,否則將成為流浪者或乞丐。」在全國捐款幫助下,米特加穆爾得以重建,避免了滅絕的命運。這一事件也成為埃及詩人如艾哈邁德·肖奇、哈菲茲·易卜拉欣等人的悼詩主題。[8]

米特加穆爾曾抵抗英國軍隊,尤其針對鐵路線路。負責東三角洲地區的威爾遜將軍派遣火車修復鐵路損壞,但遭到當地居民埋伏,他們切斷了前方的鐵路。英國增援部隊嘗試干預,但在居民的強力抵抗下被迫撤退。隨後發生的衝突中,英國軍隊聲稱殺害了30人,又在分散新的破壞嘗試時殺死50人,額外增援期間又有10人遇害。儘管英國鎮壓了起義,威爾遜承認米特加穆爾在一段時間內仍未完全被英國控制,鐵路也持續成為當地抵抗的目標。 [9]

在1919年革命期間,米特加穆爾與澤夫塔、法拉斯庫爾和米尼亞一道宣布脫離埃及蘇丹國獨立,成立「米特加穆爾蘇丹國」,由城市顯赫人物艾哈邁德·貝伊·阿卜杜擔任蘇丹。倖存的高中和大學生組成了新成立的衛隊。在兩周的獨立期間,沒有發生盜竊或襲擊事件。城市內穆斯林與基督徒共同參與多次示威,封鎖鐵路並組織聯合抗議。部分鐵路和車輛修理工廠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改裝為為英國生產武器和炸彈,但其中500名工人罷工並加入示威者。每次示威後,參與者會召開會議計劃下一次遊行,有時在清真寺,有時在教堂,以示宗教間團結。這一民眾運動一直持續到英國騎兵部隊到達,由謝潑德先生指揮,該部隊成功終止獨立,並禁止未經授權出入城市。[10]

約瑟夫·賈迪宣布澤夫塔共和國成立後,英國派遣增援軍攻占澤夫塔失敗後撤退至米特加穆爾重組,以準備新的攻擊。然而,他們遭遇了米特加穆爾居民的激烈抵抗,迫使英國派遣澳大利亞騎兵鎮壓騷亂,並確保重新掌控城市。同時,英國使用裝甲火車保護鐵路和保障軍事供應,這些火車在當時的軍事行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1]

Remove ads

米特加穆爾的歷史文化遺產

米特加穆爾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城市曾三次被毀(1518年、1799年和1902年),導致許多古蹟消失。[1][7]

法國橋 (French Bridge)

Thumb
法國橋

法國橋是連接米特加穆爾與加爾比亞省澤夫塔的唯一通道,由法國巴黎Daydé & Pillé公司建造,於1907年英國占領期間建成,以便運輸武器和彈藥。橋長約417米,可開閉通行船隻。在贖罪日戰爭期間,埃及防空部隊在民眾協助下成功擊落攻擊橋梁的飛機。[12]

達伍德·貝伊·薩拉馬宮 (Dawoud Bey Salama Palace)

Thumb
達伍德·貝伊·薩拉馬宮

建於1926年,為法國裔米特加穆爾著名人士達伍德·貝伊·薩拉馬建造。宮殿曾是城市民族民主黨的總部,由地下室、兩層主樓及屋頂上的一層組成,四周有大型花園和高牆。建築風格融合希臘、羅馬、安達盧西亞、馬什里克阿拉伯和文藝復興元素,是埃及建築風格最豐富的宮殿之一。[7]

哈馬德酋長清真寺 (Emir Hammad Mosque)

Thumb
哈馬德酋長清真寺

建於奧斯曼時代1615年,是米特加穆爾古老的伊斯蘭建築之一。清真寺為掛式庭院結構,四周環繞四個艾文(Iwan),帶兩層尖塔和精美木製講壇。建築風格類似馬穆魯克學校建築,清真寺是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唯一保存的角落建築,高出地面,長31.65米,寬14.50米,最大艾文面向聖地方向。[7]

聖母瑪利亞教堂 (Church of the Virgin Mary)

Thumb
聖母瑪利亞教堂

最早由君士坦丁大帝之母海倫娜皇后建於4世紀,但多次重建,最後一次在1881年,依然保持拜占庭風格。教堂內藏有銀裝聖書、十字架、古老香爐和珍貴木質聖杯座,是埃及及中東地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13]

加姆里尖塔 (Al-Ghamry Minaret)

加姆里尖塔

建於1499年的馬穆魯克時代尖塔,是埃及現存最古老的雙頭尖塔。可能是開羅以外首座馬穆魯克風格尖塔,1963年尖塔頂部倒塌,後來修復。[7]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