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米連娜·魯德尼茨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米連娜·伊凡尼芙娜·魯德尼茨卡(烏克蘭語:Мілена Іванівна Рудницька,羅馬化:Milena Ivanivna Rudnytska,1892年7月15日—1976年3月29日),烏克蘭教育家、女權活動家、政治家、作家。
生平
魯德尼茨卡於1892年出生於奧匈帝國加利西亞茲博羅夫,父親為烏克蘭人、母親為猶太人。[1][2]其父於1906年去世後,全家移居利沃夫。[3]她於1910年入讀利沃夫大學,獲哲學與數學學位。[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家人前往維也納[4],1917年她畢業於維也納大學並獲教育學學位。[3]
1920年,魯德尼茨卡參與建立烏克蘭女性聯盟,成為了一位活躍的女權主義者。[5]她曾於1921年至1928年間在利沃夫從事教育工作,此後則開始全身心投身社會與政治活動。[4][6][7]1928年至1935年間,她作為烏克蘭民族民主同盟成員出任波蘭第二共和國眾議院議員。[7]期間,她積極為作為少數族裔的烏克蘭人發聲,批評波蘭政權鎮壓烏克蘭文化。1932年至1933年烏克蘭大饑荒發生後,她譴責蘇聯政權否認饑荒,並積極尋求國際聲援。1937年,當選烏克蘭女性聯盟主席。[8]
1939年蘇聯入侵波蘭後,魯德尼茨卡開始其流亡生涯,先後在克拉科夫、柏林、布拉格等地居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她於1945年至1950年在日內瓦領導了烏克蘭救濟委員會。[8]1950年,移居美國紐約。[9]八年後她回到歐洲,在羅馬居住一段時間後最終赴慕尼黑定居。1976年3月29日,她在慕尼黑逝世,終年83歲。死後她葬於慕尼黑森林公墓。[10]1993年,其遺骸遷葬於烏克蘭利沃夫利查基夫公墓。[9][6]
Remove ads
家庭
魯德尼茨卡1919年與烏克蘭政治活動家帕夫洛·雷夏克結婚。他們育有一子伊萬,後來成為了知名歷史學家。
魯德尼茨卡還有四位兄弟,其長兄米哈伊洛是一位文學家,次兄弗拉基米爾是律師,三弟伊萬是一位記者、政治評論家,四弟安京則是一位作曲家與指揮。[1][2]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