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粗球孢子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粗球孢子菌(學名:Coccidioides immitis)又稱粗球黴菌,是一種生長在土壤中的致病真菌,為雙相菌,在組織中形成小球體,可造成真菌病。粗球孢子菌從呼吸道或皮膚侵入,引起肺部和皮膚感染,多數自愈,少數引起繼發性或播散性病變[2]。


粗球孢子菌分布於美國西南部、墨西哥北部以及西半球一些其他的地區[3]。
此病原真菌在人體(37ºC以上溫度)是以 cyst 或 spherule 型態存在,但在37ºC以下則以菌絲(mold)型態存在,稱作粗球孢子菌(dimorphism)。
Coccidioides immitis為無性時期之學名,因為尚未發現其有性時期,經由DNA之分析證實其歸類於此。
經由吸入其大量分生孢子(arthrospore),造成肺部之感染,有類似感冒之症狀,嚴重時會蔓延到其他器官及骨骼。
Arthrospore 在肺部發展為多核之 spherule,此 spherule 內部經 cleavage 產生 endospore(如下圖)。
此病原存在於鹼性、沙質土壤中,沙塵爆後常會大發生,對於時常需翻動土壤者易罹患此病,如建築工人、農夫、考古學家。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