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精神文明建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精神文明建設在中國大陸近代發展的語境中是改革開放後新詞語, 將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並列,構成兩種文明理論、政策語彙[1]。該詞正式發表於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十二大[2]。1983年中共保守派人士曾發起短暫的「清除精神污染」運動[3][4][5]。1986年9月28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並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6][7][8]

名詞釋義

精神文明是指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體現人類文明進步的情況。是人類智慧、道德的進步成果。各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存在差異,因此各個國家的精神文明也存在較大的差異。中共中央為了加強及控制精神文明,設立了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以強調不能只注重物質文明忽略了精神文明。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體現社會生產力發展進步的物質成果。物質文明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最主要的內容,現今國際通行的衡量標準有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生產總值(GNP)等。[1][6]

主要內容

改革開放後,素質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三觀等一系列理論、政策均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9]。據中國共產黨官方敘述[2]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體可以分為文化建設和思想建設兩個方面。思想建設決定着精神文明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主義的理想、道德和紀律。文化建設包括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的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事業。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