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紅毛城武聖廟
澎湖四大古廟之一,主祀關聖帝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澎湖馬公紅木埕武聖廟,又稱紅毛城武聖廟、紅木埕關帝廟、澎湖關帝廟、朝陽里關帝廟、關夫子廟、關聖廟或武忠廟,主祀關聖帝君,周于仁《澎湖紀略》收錄澎湖四大古廟之一,亦屬闔澎公廟性質的官廟。[1]
沿革

澎湖武聖廟確切的立廟年代無碑記可考[2],《澎湖紀略》僅載康熙23年(1684年)將澎湖收入版圖之後所建[3],但《臺灣縣志》載康熙36年(1697年)由澎湖水師協副將尚宣興建於澎湖天后宮西側。[4]武聖廟最初設於媽宮澳協鎮署西側校場[2](今澎湖防衛司令部東側),光緒元年(1875年)澎湖水師協副將吳奇勳遷建至紅木埕[5](今北辰市場一帶),即為今址。[1]
根據伊能嘉矩的《台灣踏查日記》中紀錄,紅木埕為「紅毛城」的訛音。[5]明朝天啓二年(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尋求遠東貿易據點攻佔葡萄牙人盤據的澳門未果,雷爾生(Cornelis Reijersen)率艦隊就近佔領澎湖群島。[6]天啓四年(1624年)荷軍撤離澎湖轉往台灣之前,荷軍在風櫃尾蛇頭山築城,而明軍為了與驅逐荷軍,便在紅木埕、瓦硐港建造碉堡或砲台,而紅木埕高地處的城池建築周圍約一百二十丈。[a][7]當時玄武岩堆砌而成的城基,直到日治時代初期尚能窺見城跡之一二[5],但日治時代末期,城牆石塊被挪去做防風牆之用,在關帝廟後方僅剩縱深八十公尺的城垣殘存[8],現已不存。[9]
年表[1]
祭祀
例祭為農曆六月廿四,關公聖誕千秋。
軼聞
澎湖地區除了「王爺」信仰昌盛之外,奉「關聖帝君」(或稱「文衡聖帝」)為主神的廟宇也多達十六之數。[13]
關聖帝君信仰看似興盛,但其實在日治時期(1895年-1945年)香火沉寂了許久。[1]
文物
- 武聖廟大鐘:鐘銘隱可見為乾隆40年(1775年)所製,推測為乾隆39年上任的澎湖水師副將林俊所獻。[14]
- 亙古無雙匾:道光15年(1835年),澎湖通判蔣鏞、福建澎湖水師副總兵官詹功顯仝立。
- 超群絕倫匾:光緒元年(1875年),儘先補用水師提督福建澎湖副總兵官健勇巴圖魯吳奇勳敬獻。
- 配義與道匾:光緒元年(1875年),游擊銜澎湖鎮中軍郁文勝、右營蘇桂森仝敬獻。
- 圓口三足石香爐: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桂月吉旦,澎湖協魏大斌。
- 大義昭垂匾:道光歲在辛丑季秋穀旦 (道光廿一年,1841年),欽差駐札澎湖督辦海防軍務兼會辦全臺防堵事宜⁄太子太保前任浙江水陸提督門二等子爵世襲⁄王得祿敬。
- 楹聯:紀雙抱(紀經才)立行書、吳克文(吳藻卿)立隸書、莊東立金文和楷書。
圖輯
-
廟埕、半月池
-
聖旨牌
-
山門立面
-
西側亭樓
-
正殿神明廳:關公像
-
三樓:吳克文隸書楹聯
-
三樓:正殿神像
-
三樓:前殿匾額
-
武聖廟古鐘
-
玉皇大帝勅令平安符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