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耐梅蓋特龍屬
纳摩盖吐龙科的一属爬行动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耐梅蓋特龍(屬名:Nemegtosaurus)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蒙古。屬名取自化石發現地,戈壁沙漠的耐梅蓋特盆地。標本包含單一個頭骨,形狀長而低矮並有鉛筆狀牙齒,類似梁龍科,但近代研究表明牠是一種泰坦巨龍類,與薩爾塔龍、阿拉摩龍、掠食龍有接近親緣關係。
Remove ads
研究歷史

耐梅蓋特龍的頭骨與缺乏頸部及頭骨的後凹尾龍來自同一地層。最初的研究認為納摩蓋吐龍屬於叉龍科而後凹尾龍屬於圓頂龍科,因此建立成兩個不同的屬。但現在了解到兩屬都是先進的泰坦巨龍類,甚至可能是同一物種。[1]加上兩屬的正模標本皆來自同一地區,提升了後凹尾龍可能是耐梅蓋特龍異名的可能性。[2]
模式種蒙古耐梅蓋特龍(N.mongoliensis)是由Nowinski於1971年根據編號ZPAL MgD-I/9標本所敘述。[3]第二個種耙齒耐梅蓋特龍(N. pachi)由董枝明於1977年根據編號IVPP V.4879標本的牙齒所敘述,但狀態為疑名。
2019年Alexander O. Averianov和Alexey V. Lopatin討論了一些1949年發現的蜥腳類脊椎和股骨,指出它們與後凹尾龍的同部位骨骼有差異,並指出這些可能來自耐梅蓋特龍,進一步支持了兩屬各自是獨立的物種。[4]
Remove ads
敘述

如同其他泰坦巨龍類,耐梅蓋特龍的牙齒呈細長鉛筆狀,銳角向下形成鑿狀尖端。耐梅蓋特龍的食性未知,因為戈壁沒有發現植物化石,但推測可能以白堊紀晚期越趨多樣的開花植物、或依然常見的蕨類和針葉樹為食。不確定耐梅蓋特龍會在樹木高處覓食或以生長緩慢的低矮植物為食,而親緣的泰坦巨龍類具有長頸(如掠食龍)以及短頸(如博妮塔龍)兩種覓食模式。
2011年的研究比較恐龍、現代鳥類與爬行動物的鞏膜環大小,提出耐梅蓋特龍可能是無定時活躍性的動物,覓食、移動行為跟白天黑夜沒有正相關,只休息短暫時間。[5]
古生態學
耐梅蓋特龍發現於耐梅蓋特組,年代為馬斯垂克階(約7200萬至6600萬年前),成為地球最後倖存的蜥腳類之一。當地是植披繁盛的河口三角洲及氾濫平原。耐梅蓋特龍與似鳥龍科的似雞龍、阿瓦拉慈龍科的單爪龍、伶盜龍亞科的惡靈龍、大型巨爪的鐮刀龍、極常見的鴨嘴龍科櫛龍、暴龍科的特暴龍、以及可能的異名後凹尾龍共享棲地。其成年體型(長約12公尺[6])可防止受特暴龍之類的掠食者攻擊,但未成年個體顯得脆弱而容易成為目標。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