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索布隆·艾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索布隆·艾地[2](印尼語:Sobron Aidit,1934年6月2日—2007年2月10日),另譯梭伯倫·艾地[3][4][5]或索勃隆·艾地[2],是印度尼西亞舊秩序時代的著名作家和詩人。他是印度尼西亞共產黨領導人D·N·艾地的弟弟。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3月25日) |
生平
索布隆·艾地1934年6月2日出生於印度尼西亞勿里洞縣丹絨香蘭。自十幾歲開始,他便積極參與文學創作。在13歲時,在棉蘭的《時代》(Waktu)雜誌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球花豆》(Kedaung)。他在勿里洞的荷印學校畢業後,前往雅加達的印度尼西亞大學學習。[6][7][8]搬到雅加達後,索布隆遇到了與他的哥哥住一起的凱里爾·安哇爾。凱里爾在寫作方面給了他很多指導,索布隆的創造力也在增長。他的詩歌和短篇小說發表在各種由H·B·耶辛籌辦的雜誌上。
1954年至1963年,擔任雅加達沙連峇第一高中和中華會館高中教師。也是穆爾塔圖里文學院的講師,巴格里·西里格爾也是該學院的講師。他還是《人民日報》和《東星報》的記者,這兩份報紙均為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左派報紙。

1964年他在印尼左翼文化組織「人民文化協會」(LEKRA)的推薦下來到中國,被聘任為北京外國語學院(1964年1月至1968年12月,聘期5年)的印尼語副教授。根據當時北京外國語學院的聘書顯示,他的名字被登記作「索勃隆·艾地」[2]。為體現對其特殊身份的重視,中國方面給予了他較高的待遇,每月薪資達到425元,遠高於普通外教的薪資標準。[2]
從那時起,因人身安全原因,他一直未能回到印度尼西亞。在中國期間,與一名中國女子結婚並育有兩個孩子。
文化大革命期間,索布隆·艾地及其家人被轉移至南京和江西高安的五七幹校,一邊進行政治學習,一邊參加生產勞動。他在文革後短暫擔任中國國際廣播電台印尼語專家。[2]在合同到期後,索布隆打算離開中國,但他不知道該去哪裡。 起初他想去香港,但他擔心他會被引渡回印度尼西亞。1981年,他決定去巴黎,儘管他對這個國家一無所知並且不諳法語。抵達法國後,他在難民中心接受了法語課程;後來與幾位好友在巴黎開設了「印度尼西亞」餐廳(Restaurant Indonesia)。在經營餐廳期間,還創作了題為《以餐廳來抗爭》的作品。
2007年2月10日,因心臟病發作,索布隆在法國巴黎的一家醫院去世。[1]
Remove ads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