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維克托·德·布羅伊
法國政治人物 (1785-1870)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維克托·德·布羅伊(法語:Victor de Broglie,1785年11月28日—1870年1月26日),全寫阿希爾-萊昂斯-維克托-夏爾,第三代布羅伊公爵(Achille-Léonce-Victor-Charles, 3rd duc de Broglie)是法國政治家、外交家、法蘭西學術院院士。七月王朝期間兩次任部長會議主席(1830年8月至1830年11月、1835年3月至1836年2月)。
維克托·德·布羅伊生於巴黎,維克多-弗朗索瓦·德·布羅伊之孫,維克多·德·布羅伊之子。1804年祖父第二代布羅伊公爵去世他承襲布羅伊公爵爵位。1809年在帝國行政法院工作,後拿破崙派他隨外交官員出使各國。1814年6月波旁王朝第一次復辟時期,在路易十八的貴族院任議員。「百日」事件後,因勇敢捍衛米歇爾·內伊元帥而聞名。1830年7月革命後,歷任教育大臣和外交大臣,他主要致力於加強與英國的關係。1834年4月退職,次年3月出任內閣首腦(首相),1836年2月,政府的一項減少五個百分點稅的提案被否決,他再次辭職,後不再參與政治。
從1836年至1848年德·布羅伊幾乎完全退出政治,好友弗朗索瓦·基佐1845年誘導他接受臨時任務,並於1847年5月任法國駐倫敦大使。1849年5月由厄爾省選為議員,他參加保守派,竭力遏止社會主義的潮流。1851年12月3日政變後,他成為拿破崙三世政權的死敵之一,1855年起為法蘭西學術院院士,餘生20年間主要從事哲學和文學的研究,著有《關於法國政府的管見》(1861)、《文稿與演說》(1863)、《自由貿易與賦稅》(1879)和《回憶錄》(1885-1888)。
Remove ads
來源和參考
- 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1] 本條目包含來自
Remove ad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