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Slowdive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lowdive
Remove ads

Slowdive(慢潛)是一支英國搖滾樂隊,於1989年在伯克郡雷丁市組建。該樂隊的成員包括尼爾·哈爾斯泰德(Neil Halstead,主唱、吉他、鍵盤)、蕾切爾·高斯威爾(Rachel Goswell,主唱、吉他、鍵盤)、克里斯蒂安·薩維爾(Christian Savill,吉他)、尼克·卓別林(Nick Chaplin,貝斯)和西蒙·斯科特(Simon Scott,鼓、吉他、電子樂器),這些成員都參與了樂隊早期唱片的錄製。哈爾斯泰德是樂隊的主要詞曲作者。

事实速览 Slowdive, 組合 ...

樂隊在發行了幾張EP後,相繼推出了首張錄音室專輯《Just for a Day》(1991年)和後續的《Souvlaki》(1993年),成為20世紀90年代初期英國盯鞋搖滾(shoegaze)界的代表樂隊之一。1995年,在發行第三張錄音室專輯《Pygmalion》後不久,樂隊宣告解散,而在此之前斯科特、薩維爾和卓別林已先行離隊。餘下的成員則組建了Mojave 3樂隊,追求一種更受民謠鄉村音樂影響的風格。

2014年,Slowdive為參加春之聲音樂節(Primavera Sound festival)而重組,並於2017年發行了22年來的首張同名錄音室專輯。樂隊的第五張錄音室專輯《Everything Is Alive》於2023年發行,並成為Slowdive首張在比利時、德國、荷蘭、新西蘭和英國等國進入排行榜前十名的專輯。


Remove ads

歷史

1989–1991年:樂隊成立與早期EP

Slowdive於1989年10月由尼爾·哈爾斯泰德和蕾切爾·高斯威爾在英格蘭雷丁組建。兩人共同擔任主唱和吉他手,並且自6歲起就是朋友。他們最初在一個周日青年小組的獨立流行樂隊「南瓜仙子」(The Pumpkin Fairies)中一起創作音樂,當時的成員還有貝斯手邁克·科特爾(Mike Cottle)和鼓手阿德里安·塞爾(Adrian Sell)。 「南瓜仙子」解散後,Slowdive正式成立,陣容中依然包括鼓手阿德里安·塞爾,以及他的朋友、貝斯手尼克·卓別林。隨後,克里斯蒂安·薩維爾加入了樂隊,成為第三位吉他手。他此前是「永恆」(Eternal)樂隊的成員,也是唯一回應樂隊招募廣告的人。當時的廣告本是想招募一名女性吉他手,但薩維爾非常渴望加入,表示願意為此穿上裙子,而最終因此被錄用。 「Slowdive」這個名字的靈感,一部分來源於卓別林做過的一個夢[1],另一部分則源於他與高斯威爾的一次談話。高斯威爾當時提到了她最喜歡的樂隊之一「蘇西與女妖[2](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的一首單曲《Slowdive》。高斯威爾後來表示,在最終決定樂隊名字時,她的意見因票數不足而未被採納[3]

樂隊很快錄製了一份demo,並在幾個月後與「五點三十」(Five Thirty)樂隊進行了一場聯合演出。EMI公司A&R部門的主管史蒂夫·沃爾特斯(Steve Walters)觀看了這場演出。演出結束後,他找到了薩維爾,並向他索要了一份樂隊的試聽帶。此後不久,Slowdive便與Creation唱片公司簽訂了錄音合約。當時,樂隊成員的平均年齡只有19歲[4] 。鼓手塞爾覺得一切發展得太快,在加入樂隊約六個月後便決定離開去上大學。[5]

1990年11月,樂隊發行了一張同名EP,並獲得了音樂評論界的好評[4]。這張名為《Slowdive》的EP實際上就是他們最初的試聽帶;樂隊在對錄音室的製作工藝感到失望後,更偏愛那些早期的錄音版本。在《新音樂快遞》(NME)的一篇熱情洋溢的推薦文章中,其工作人員西蒙·威廉姆斯(Simon Williams)寫道:「Slowdive掃除了限制創造力的障礙……當他們真正放鬆下來時,能讓極地雙子星(Cocteau Twins)聽起來都像是「蜜漿樂隊」(Mudhoney)。Melody Maker則將這張EP評為本周最佳單曲,而樂隊接下來的兩張EP也同樣獲得了這項榮譽。

來自雷丁的另一支樂隊「彩色瑪麗」的鼓手尼爾·卡特及時加入,並參與了《Morningrise》EP的錄製[6][7] ,但他在這張EP於1991年2月發行前就已離隊[8]。在他離開後,西蒙·斯科特接任了鼓手一職,斯科特此前所在的另類搖滾樂隊「夏洛特一家」(The Charlottes)剛剛解散[9] 。 1991年6月,樂隊接着發行了《Holding Our Breath[10]這張EP,它在英國專輯排行榜(UK Albums Chart)上達到了第52位,而其中的單曲《乘着微風》(Catch the Breeze)則登上了英國獨立音樂排行榜(UK Indie Chart)的榜首[10]

Remove ads

1991-1992:Just for a Day

到1991年年中,Slowdive已經被英國媒體貼上了「盯鞋」(shoegazing)樂隊的標籤,並被評價為「自我陶醉」(the scene that celebrates itself)。所謂「盯鞋者」(shoegazer),指的是那些效仿我的血色情人節(My Bloody Valentine)樂隊,以粗礪吉他音色和空靈人聲為特點的樂隊[11] ;而「場景」則代表了這些志趣相投的團體及其社交行為——「盯鞋者」們通常會出沒於彼此的演出現場[12]。 1991年整個夏天,Slowdive都在與其他盯鞋樂隊一起巡演。但隨着英倫搖滾(Britpop)和垃圾搖滾(grunge)運動的興起,英國音樂媒體對盯鞋音樂的態度變得愈發嘲諷[12][4]

在哈爾斯泰德說服Creation唱片公司的老闆艾倫·麥吉(Alan McGee),讓他相信樂隊已有足夠多的歌曲來製作一張完整專輯後,他們首張專輯的便很快開始製作了——但事實並非如此。樂隊成員們只得在錄音室里匆忙創作歌曲。在此期間,他們進行了聲音實驗,也嘗試吸食大麻。哈爾斯泰德從音樂的抽象特質中汲取歌詞靈感。他回憶道:「我們進錄音室待了六個星期,剛開始一點進展都沒有,結果快要結束時我們做出了一整張專輯。」

他們的首張專輯《Just for a Day》於1991年9月發行,並進入了英國獨立音樂排行榜的前十名[12]。雖然《新音樂快遞》(NME)對這張唱片給予了正面評價,但隨着一股抵制盯鞋音樂的風潮開始興起[12],大多數媒體普遍不喜歡這張專輯。正如作家彼得·巴克利(Peter Buckley)所言,這張專輯被「斥為沉悶且缺乏創意」。《Melody Maker》的作者保羅·萊斯特(Paul Lester)則猛烈抨擊這張處女作,稱其「a major fucking letdown」[13]。在「我的血色情人節」樂隊於1991年11月發行了專輯《Loveless》之後,評論界重新看待了盯鞋音樂,而這股抵制風潮也隨之愈演愈烈。[4]

1991年秋季,樂隊在英國進行了一輪巡演。隨後,他們首次到達美國,並與另類搖滾樂隊「模糊」(Blur)一同巡演。1992年2月,他們又進行了一次歐洲巡演[14]。 Slowdive的美國廠牌SBK唱片公司原計劃在年初發行《Just for a Day》,但決定先發起一場病毒式營銷活動。在紐約,樂隊的名字被用模板噴塗在了MTV電視台和廣播電台的外面。當Slowdive在曼哈頓演出時,甚至有樂迷將樂隊名字噴在了自己的頭上。然而,這場營銷活動因為一座為慶祝廢除奴隸制而揭幕的雕像上也被噴上了「Slowdive」的字樣而引起了一些爭議。最終,SBK唱片公司被迫將專輯的發行日期推遲了三個月,導致病毒式營銷的效果被削弱。[15]

1992–1994: Souvlaki

1992年初,樂隊為宣傳早期EP的再版專輯《Blue Day[16]而進行巡演,在此期間,他們開始為下一張專輯創作歌曲。但是媒體對Slowdive的負面報道影響了他們的創作。鼓手西蒙·斯科特在2009年的一次採訪中說:「負評確實影響了我們,因為我們當時都還年輕。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人們會對我們的音樂如此憤怒,以至於要告訴《NME》或其他媒體,說他們想讓我們去死!」[17] 。 導致樂隊開始對自己的創作感到不自信和對外界評價的極度敏感,他們錄製並反覆修改了大概40首歌曲。當艾倫·麥吉聽了這些新作品後,他直接否定了這一切,說:「這全是垃圾。」 於是,樂隊放棄了之前的錄音,一切從頭再來[15]。 在2009年的一次採訪中,哈爾斯泰德回憶了這一事件:「我記得我們去巴斯的一間錄音室開始錄製唱片。Spiritualized樂隊剛走,在錄音大廳里留下了一套巨大的軌道賽車(Scalextric)。我當時心想,真是奢侈放縱到極點了!諷刺的是,我們剛把自己錄的所有東西都扔進了垃圾桶……我們不得不在牛津郡重新開始錄製。早知道這樣,我們還不如玩一個月的軌道賽車呢。」[18]

樂隊回到英國後,給Ambient visionary的 布萊恩·伊諾(Brian Eno)寫了一封信,請求他來製作樂隊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伊諾回覆說,他很喜歡樂隊的音樂,但他想做的是「合作」,而不是「製作」[15]。哈爾斯泰德後來將這次錄音過程稱為「他一生中最離奇的迷幻體驗之一」[18]。 「他走進錄音室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牆上的鐘扯下來,然後放到調音台旁邊,」哈爾斯泰德回憶道,「接着他說:『好了,你來彈吉他,我來錄。我不管你彈什麼,隨便彈點東西就行。』」 這次合作最終誕生了兩首歌曲並收錄在了後來的專輯中:一首是與伊諾共同創作的《Sing》,另一首是伊諾負責演奏鍵盤的《Here She Comes》[15]

Creation唱片公司希望Slowdive能製作一張聽起來更商業化的專輯[19]。哈爾斯泰德對此表示同意:「我們是想做一張『流行』唱片,但錄製過程要花不少時間。」[18] 1992年夏天,哈爾斯泰德一度突然離開,跑到威爾士的一間小屋裡隱居。薩維爾、卓別林和斯科特被留在了濱海韋斯頓的一間錄音室里。在等待哈爾斯泰德歸來期間,他們錄了一些「玩笑歌曲」(joke songs)。艾倫·麥吉聽了這些歌,但並不滿意;而就在此時,哈爾斯泰德帶着包括《Dagger》和《40 Days》[15]在內的新作品回來了。 樂隊將他們的第二張錄音室專輯命名為《Souvlaki》,這個名字來源於美國惡作劇電話喜劇二人組「The Jerky Boys」表演的一段小品。[14]

《Souvlaki》於1993年5月與EP《Outside Your Room》一同發行[4]。此時,Suede樂隊廣受歡迎的首張專輯已問世數月,英倫搖滾運動也已拉開序幕[20]。與前一張專輯的遭遇類似,這張專輯收到的評論界反應也普遍是負面的。 《NME》的編輯約翰·穆爾維(John Mulvey)給出評價:「儘管他指出樂隊的聲音聽起來既過時又『無法令人滿足』,但他確實也稱其為一件『堪稱典範的作品』」。為《Melody Maker》撰稿的戴夫·辛普森(Dave Simpson)則宣稱:「這張唱片就像沒有靈魂的空洞……我寧願在泡滿麥片粥的浴缸里被淹死,也不想再聽它一遍。」[20]。 讓事情變得更糟的是,Slowdive原已預定與同為盯鞋樂隊的Catherine Wheel在美國進行巡演,結果卻發現SBK公司已將專輯在美國的發行日期推遲了八個月。無奈之下,樂隊錄製了一張名為《5 EP》的EP,並與夢幻流行樂隊Cranes在歐洲進行了一次小規模巡演。鼓手西蒙·斯科特因不滿專輯發行的一再延遲,於1994年退出了樂隊。[21]

1994年初,一場推廣《Souvlaki》的營銷活動在美國展開。AllMusic的編輯安迪·凱爾曼(Andy Kellman)評論,稱這場活動「無疑將作為史上最懶惰的營銷之一而被載入業界史冊」。具體做法是:SBK公司向樂迷寄送發行傳單,並告知他們,只要複印並在鎮上張貼50張傳單,就能免費獲得一張《Souvlaki》專輯。參與的樂迷還必須用照片記錄下自己的進展,以證明他們完成了這項任務[12]。 在《Souvlaki》美國巡演進行到一半時,SBK公司撤走了資金支持,讓Slowdive自己支付餘下的費用。1994年,樂隊通過出售一盤現場錄音帶和一份嘲諷該唱片公司的巡演手冊,自籌資金在美國完成了兩次小規模巡演。[21]

Remove ads

1994–1995: Pygmalion

伊恩·麥卡琴(Ian McCutcheon)接替西蒙·斯科特擔任了鼓手。在錄製第三張也是當時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Pygmalion》時,哈爾斯泰德已將Slowdive的音樂風格帶離了早期作品中夢幻般的吉他聲響和溫暖而莊重的基調,轉向了一種全新的、更為極端的極簡主義,其風格類似於SeefeelA.R. KaneLabradford這類具有濃厚氛圍音樂色彩的樂隊。

在《Pygmalion》發行一周後,Slowdive便被Creation唱片公司解約(不久之後,Swervedriver樂隊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22]

1995-2014 解散後

在被Creation解約後不久,哈爾斯泰德、高斯威爾和麥卡琴錄製了一張受鄉村音樂影響的專輯,並簽約了4AD唱片公司。為了體現新的音樂方向,他們將樂隊名改為「Mojave 3」。該樂隊目前處於休團狀態。

鼓手西蒙·斯科特則組建了Televise樂隊,他延續了氛圍盯鞋的聲音,並將其推向了類似於Fennesz的電子音樂領域。1999年,他加入了Lowgold樂隊。之後,斯科特開始以個人名義在12k、Miasmah、Sonic Pieces和Kompakt等廠牌發行唱片,並與簽約了Ghostly International廠牌的西雅圖樂隊The Sight Below進行共同創作和演出。[23]

薩維爾則組建了「怪物電影」(Monster Movie)樂隊,這是一支夢幻流行樂隊,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Slowdive早期的風格。迄今為止,他們已經發行了四張錄音室專輯和一張EP。值得一提的是,在加入Slowdive之前,薩維爾曾是一支名為「永恆」(Eternal)的樂隊的成員,而「怪物電影」的成員肖恩·休森(Sean Hewson)當時也在那支樂隊裡。

哈爾斯泰德和高斯威爾兩人也都在4AD廠牌發行過個人錄音室專輯。此外,哈爾斯泰德於2013年組建了名為「黑心兄弟」(Black Hearted Brother)的樂隊[24]。高斯威爾則在2015年加入了超級樂團「微小勝利」(Minor Victories)。

哈爾斯泰德還曾參與過一個名為「蘇黎世」(Zurich)的樂隊,樂隊成員分別來自Seefeel樂隊和Knives ov Resistance樂隊;這個三人組合唯一的錄音室專輯發行於2009年。[25][26]

Remove ads

2014-至今:重組與新專輯

2014年1月,Slowdive的推特賬號和官方網站上線[27][28][29]。隨後,樂隊正式宣布重組,並將參加在巴塞羅那波爾圖舉辦的2014年普林瑪維拉音樂節(Primavera Sound festival)[30]。 樂隊緊接着公布了一輪包含20個日期的夏季世界巡演,其中包括在愛爾蘭萊伊什郡斯特拉德巴利舉辦的Electric Picnic音樂節洛杉磯FYF音樂節德克薩斯州沃斯堡Fortress音樂節萊比錫Wave-Gotik-Treffen音樂節丹麥羅斯基勒音樂節(Roskilde Festival)[31]意大利Radar音樂節以及在波蘭卡托維茲舉辦的Off Festival。此外,樂隊還宣布將於同年10月和11月進行另一輪包含20個日期的北美巡演[32]。 前鼓手西蒙·斯科特回歸樂隊參與了此次重組。而樂隊解散前的最後一任鼓手、後來也加入了Mojave 3的伊恩·麥卡琴則沒有回歸。

2017年1月,Slowdive通過Dead Oceans廠牌發行了單曲《Star Roving》[33] ,這是他們22年來的首支單曲。同年5月,樂隊的第四張同名錄音室專輯《Slowdive》正式發行,在此之前,他們還發行了另一支單曲《Sugar for the Pill》。[34]

Thumb
2024年5月,Slowdive在Wide Awake音樂節上表演

2020年9月,Slowdive宣布他們已開始着手製作第五張錄音室專輯[35][36]。2023年4月,樂隊在一檔播客節目中確認他們已經完成了新專輯的錄製[37]。 2023年6月20日,專輯的主打單曲《Kisses》正式發行。同月晚些時候,樂隊首次登上了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Glastonbury Festival)的舞台[38] 。專輯的第二首單曲《Skin in the Game》於7月18日發行,隨後《The Slab》和《Alife》兩首單曲也在8月相繼推出。 2023年9月1日,專輯《Everything Is Alive》正式發行。這張專輯成為了樂隊首張在多國排行榜中進入前十名的專輯,在比利時、德國、荷蘭、新西蘭和英國均取得了這一成績[39]

Remove ads

風格以及影響

音樂記者西蒙·雷諾茲(Simon Reynolds)曾經評論:「哈爾斯泰德受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的影響要大於性手槍(Sex Pistols)。Slowdive在音樂風格形成時期,更多地被像治療樂隊(The Cure)和蘇西與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這樣的後朋克樂隊影響,他們那種藝術化的手法,相比起朋克純粹的憤怒表達,更接近於70年代的前衛搖滾。」[40] 哈爾斯泰德曾表示,Slowdive想要「創造出一種宏大、優美且近乎永恆的東西」[40]。他和高斯威爾提到的其他影響還包括大衛·鮑伊(David Bowie)、飛鳥樂隊(The Byrds)、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極地雙子星(Cocteau Twins)、我的血色情人節(My Bloody Valentine)以及耶穌與瑪麗鏈(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首張錄音室專輯《Psychocandy》(1985年)[41] 。貝斯手尼克·卓別林最喜歡的樂隊是治療樂隊,這一點也在Slowdive的音樂中有所體現。[42]

他們的音樂風格被描述為盯鞋(shoegaze)[43][44]夢幻流行(dream pop)[45][46][47]氛圍音樂(ambient)[48]

Remove ads

樂隊成員

現任成員

  • 尼爾·哈爾斯泰德(Neil Halstead) – 主唱、吉他、鍵盤(1989–1995年,2014年至今)
  • 蕾切爾·高斯威爾(Rachel Goswell) – 主唱、吉他、鍵盤、手搖鼓(1989–1995年,2014年至今)
  • 尼克·卓別林(Nick Chaplin) – 貝斯(1989–1995年,2014年至今)
  • 克里斯蒂安·薩維爾(Christian Savill) – 吉他(1989–1995年,2014年至今)
  • 西蒙·斯科特(Simon Scott) – 鼓、打擊樂(1991–1994年,2014年至今);吉他、電子樂器(2014年至今)

前任成員

  • 阿德里安·塞爾(Adrian Sell) – 鼓、打擊樂(1989–1990年)
  • 尼爾·卡特(Neil Carter) – 鼓、打擊樂(1990–1991年)
  • 伊恩·麥卡琴(Ian McCutcheon) – 鼓、打擊樂(1994–1995年)

專輯列表

錄音室專輯

更多信息 序號, 標題 ...

注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