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縮減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縮減地(英語:reduction,西班牙語:reducción,葡萄牙語:redução),又稱聚集地(西班牙語:congregación),是西班牙帝國在西班牙語美洲與西屬東印度群島(菲律賓)建立的一種聚居地。西班牙統治者將其殖民地的原住民(los indios)遷移至仿照西班牙城市建立的聚居地(常是強制性的)。在使用葡萄牙語的拉丁美洲,這種縮減地又稱「村莊」(aldeia),即原住民村。

詞源
北美洲
在 1520 年代埃爾南·科爾特斯進行的征服行動之後不久,西班牙人就開始在墨西哥興建縮減地。在下加利福尼亞州是在17世紀開始,在加利福尼亞州則在18世紀晚期開始。墨西哥的縮減地常被稱為 congregaciones。[4]
加勒比海地區
1503 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加勒比海地區的島嶼上開始推行縮減地。以西班牙殖民者的話來說,「有必要將印第安人分配到城鎮,讓他們共同生活,不至於在偏遠地區彼此隔離或流動。」[5] 西班牙人下令摧毀印第安村莊,並選擇建造新村莊的地點。將原住民集中使得西班牙人更容易利用其勞動力、傳播基督教、徵收稅收和貢品。[6] 此外,縮減地的目標還有打破原住民原有的種族和親屬關係,使居民脫離部落,不顧諸多部落的各種文化與差異,創造泛印地安民族。[7]
南美洲
在弗朗西斯科·德·托萊多總督統治期間,於1570年開始在安第斯山區大規模推行縮減地,主要是在今天的秘魯和玻利維亞。托萊多想要改造原印加帝國的社會,在數年中將約 140 萬原印加帝國人民安置到 840 個社區,許多社區後來成為今日城市、城鎮和村莊的核心。[8] 在 17 和 18 世紀,在今天的巴拉圭和阿根廷、巴西和玻利維亞的相鄰地區,耶穌會創建和管理了著名的耶穌會縮減地。[9]
菲律賓群島
西班牙殖民政府在整個菲律賓群島,仿照西班牙的形式建立了數百個城鎮和村莊。當局經常將居民從分散的鄰里(barrio)或描籠涯(badangay,村莊),遷移集中到地區首府( cabecera),首府有一座新建的教堂和 ayuntamiento(市政廳)。[10] 這使殖民政府能對付、控制原住民並使其皈依基督教,進行人口統計與徵物課稅。[11]在鄰近的馬里亞納群島也採行了類似措施。[12]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