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約瑟夫·拜爾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約瑟夫·拜爾勒(1923年8月25日—2004年12月12日),二戰時美國空降兵,諾曼底登陸中被納粹俘虜,之後成功逃往蘇聯紅軍防線,隨着蘇聯部隊征戰。美國曾經認為他已戰死,當地牧師給他舉辦了葬禮。1945年4月返回美國,給他舉辦葬禮的同一牧師在同一個教堂舉辦了他的婚禮。婚後育有二子一女,大兒子參加過越戰,二兒子在奧巴馬執政期間出任美國駐俄羅斯大使。1994年,比爾·克林頓和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曾給他頒發紀念獎章。
![]() |
Remove ads
早年生活
約瑟夫是威廉·拜爾勒 (William Beyrle) 和伊麗莎白·拜爾勒 (Elizabeth Beyrle) 所生的七個孩子中的第三個,他們的父母於 1800 年代從德國來到美國。大蕭條來襲時他六歲。他的父親是一名工廠工人,也在大蕭條中失業了;全家因而被迫離開居住地,搬去和約瑟夫的祖母住在一起。約瑟夫後來告訴他的孩子們,他最早的一些記憶是和父親一起站在政府領取食物的隊伍中。他的兩個哥哥從高中輟學,加入了平民保育團,這是一個失業救濟計劃,寄回家足夠的錢讓家裡其他人住在一起。他的一位姊姊 在16 歲時死於猩紅熱。
軍旅生涯
入伍後,約瑟夫自願成為傘兵,在托科阿營地完成基礎空降步兵訓練後,他被分配到第101空降師第 506 傘兵團。約瑟夫專門從事無線電通訊和爆破工作,並首先駐紮在英格蘭的拉姆斯伯里,為即將到來的盟軍從西部的入侵做準備。經過九個月的訓練後,貝爾勒於1944年4月和5月在被佔領的法國完成了兩次任務,為法國抵抗運動運送了黃金。[1]
6月6日,諾曼底登陸日,約瑟夫所搭乘的C-47運輸機在諾曼第海岸上空遭到敵人的砲火攻擊,他被迫從360英尺(110公尺)的極低高度跳傘。 在聖科姆迪蒙降落後,貝爾勒中士與其他傘兵失去了聯繫,但成功炸毀了一座發電站。[2] 他也執行了其他破壞任務,但幾天後被德國士兵抓獲。[3]
被德軍俘虜

在接下來的七個月裡,約瑟夫被關在德國的七所監獄。他兩次嘗試逃跑,但都被抓回來。約瑟夫和他的獄友們一直希望能找到不遠處的蘇聯紅軍。第二次越獄後(他和同伴出發前往波蘭,但誤搭火車前往柏林),貝爾勒被一名德國平民移交給蓋世太保。[4] 在官員介入並確定蓋世太保對戰俘沒有管轄權後,他遭到毆打和酷刑,被釋放給德國軍方。蓋世太保則聲稱他們是空降到柏林的美國間諜,因而準備射殺約瑟夫和他的獄友。
約瑟夫被帶到阿爾特德魯維茨的Stalag III-C戰俘營,並於 1945 年 1 月上旬逃離。[5] 他向東行進,希望能與蘇聯紅軍會合。1月中旬他遇到蘇聯坦克旅,他舉起雙手,手裡拿著一包好彩香煙,並用俄語喊道:"Американский товарищ!" (Amerikansky tovarishch, 美國同志)。最終約瑟夫說服了該營的指揮官(亞歷山大·薩穆森科,據報道是戰爭中該級別唯一的女性坦克軍官)允許他在前往柏林的途中與該部隊並肩作戰。[5] 約瑟夫之後便開始在蘇聯坦克營服役一個月,他也因爆破專業知識受到讚賞。
紅軍服役
約瑟夫的新營在一月底解放了他以前的營地Stalag III-C,但在二月的第一周,他在德國俯衝轟炸機的襲擊中受傷。他被疏散到瓦特河畔蘭茨貝格(現為波蘭大波蘭地區戈茹夫)的蘇聯醫院,在那裡他受到了蘇聯元帥格奧爾吉·朱可夫的探訪,朱可夫對醫院裡唯一的非蘇聯人很感興趣,透過翻譯了解了他的故事,並向約瑟夫提供了重新加入美國軍隊的官方文件。[6]
1945年2月,約瑟夫加入蘇聯紅軍的車隊,抵達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卻得知美國陸軍部報告他已於1944年6月10日在法國陣亡。馬斯基根為他舉行了葬禮彌撒,當地報紙刊登了他的訃聞。駐莫斯科大使館官員不確定他的是否為本人,將他安置在大都會飯店的海軍陸戰隊看守之下,直到透過指紋確定他的身分。[7]
戰後
1945年4月21日,約瑟夫回到位於密西根州的家中,兩週後在芝加哥慶祝勝利日。 1946年,他在同一座教堂與喬安妮·霍洛威爾 (JoAnne Hollowell) 結婚,婚禮的牧師也是兩年前為他舉行葬禮的同一位牧師。[8] 約瑟夫之後在賓士域集團工作了28年,之後便以航運主管身份退休。
由於他獨特的生涯也讓他在1994年諾曼第登陸50週年紀念儀式上獲得由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和俄羅斯總統鮑里斯·葉利欽所頒發的獎章。[9]
死亡與遺產
2004年12月12日,約瑟夫訪問喬治亞州托科阿,因為在1942年時,他在那裡接受了傘兵訓練。而期間因心臟衰竭在睡夢中去世,享年81歲。而後他於2005年4月被光榮地安葬在阿靈頓國家公墓第一區。
約瑟夫和他的妻子喬安妮育有一個女兒朱莉和兩個兒子。長子喬·拜爾勒二世 (Joe Beyrle II) 在越南戰爭期間在第101空降師服役。他的二兒子約翰·拜爾勒 (John Beyrle)則於2008年至2012年間擔任美國駐俄羅斯大使。2002年9月17日,蘭登書屋出版了湯瑪斯‧泰勒(Thomas Taylor)關於約瑟夫的書《自由的簡單聲音》。百齡壇平裝本《希特勒的陣線背後》於2004年6月1日出版。
2005年,法國聖科姆迪蒙教堂的牆上揭幕了一塊牌匾,貝爾勒於1944年6月6日在此登陸。2014年7月5日,一塊永久牌匾在該地點落成。[10]
2010 年,莫斯科和其他三個俄羅斯城市舉辦了一場專門介紹喬·拜爾的生活和戰時經歷的展覽[11] 該展覽在新奧爾良國家二戰博物館開啟了美國四個城市的巡迴展,2011 年在托科亞和奧馬哈展出,2012 年 6 月在約瑟夫的家鄉馬斯基根展出。馬斯基根的銀邊號航空母艦博物館。
-
德國官方記載了約瑟夫作為戰俘的詳細資料
-
1944年9月,美國陸軍部向約瑟夫家人所發送的訃報。
-
約瑟夫的蘇聯病歷詳細說明了他的傷口
Remove ads
獲得勳章
![]() |
戰鬥步兵徽章 |
![]() |
帶有戰鬥跳躍星飾的跳傘員徽章 |
![]() |
銅星勳章 |
帶四片橡樹葉的紫心勳章 | |
![]() |
戰俘獎章 |
![]() |
陸軍良好行為獎章 |
![]() |
美國競選獎章 |
歐洲-非洲-中東戰役獎章,並有2顆服務星和箭頭裝飾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獎章 |
![]() |
英勇十字勳章 |
![]() |
紅旗勳章 |
![]() |
紅星勳章[12] |
![]() |
解放華沙獎章 |
![]()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戰勝德國獎章 |
![]() |
朱可夫獎章[13] |
![]() |
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獎章[13] |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