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線補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線補袞(1534年11月19日—1565年5月23日),字希仲,號五泉,遼東都司寧遠衛(今遼寧省興城市)人,明朝將領,官至寧前參將,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陣亡,明廷追贈都督僉事,立祠紀念。
生平
嘉靖十三年十月十四日(1534年11月19日),線補袞出生於遼東寧遠的一個將門世家[1]。12歲時就能挽勁弓,又喜歡閱讀兵法書,曾隨父親守城[2]。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襲父職為寧遠衛指揮同知[3][4],管理寧遠衛的刑獄,曾查獲被侵吞的軍糧八萬石,用以賑濟災民,又平反了一些冤獄[5]。因為廉潔能幹,屢次受到上級推薦,升為遼東都指揮僉事,備御前屯[6][7]。
在前屯備御任上僅僅呆了九個月,兵部左侍郎葛縉又推薦其為廣寧游擊[8],曾負責與兀哈良三衛之間的馬市貿易,了解了不少蒙古人內部的情況[9]。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蒙古軍在廣寧的邊境一帶集結,準備進犯明朝。為了先發制人,遼東總兵楊照率領線補袞、郎得功等帶着火槍兵從鎮夷堡分路出發,主動迎擊敵軍,不幸中箭陣亡,線補袞等趕到後,斬首220多級,帶着楊照的屍體撤退,明軍犧牲50多人[10]。此戰因為主將陣亡,線補袞受到彈劾被免職[11][12]。
線補袞被免職後,率領家丁追隨繼任的遼東總兵佟登,抗擊進犯鞍山的蒙古人,斬首五級,救回被擄掠的老百姓上千人;又抗擊進犯撫順的建州女真軍隊,斬首二十級,因為這些功勞得以贖罪[13]。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春天,遼東巡撫王之誥重新推薦線補袞為寧前參將[14]。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線補袞與游擊楊維藩等人追擊進犯寧遠的蒙古兵,結果被包圍,楊維藩力戰陣亡,線補袞突圍後[15],於嘉靖四十四年四月二十四日(1565年5月23日)重傷而死,年僅三十二歲[16]。
家庭
線補袞無子[17],其世襲職位由堂弟線補綴繼承[18]。祖父線鎮,官至遼東都指揮同知[19]。父親線世祿,曾為薊門參將;母葛氏[20]。妻劉氏未育,側室胡氏生有一個女兒,早夭[21]。
紀念
線補袞陣亡後,明廷追贈都督僉事,升三級世襲,賜葬銀,立祠紀念[22],又追贈散階龍虎將軍[23]。明人高汴寫有《線公祠》一詩:「三十將軍死,芳名萬古揚。人生總百歲,誰短與誰長?[24]」現在遼寧省興城文廟內的鄉賢祠,仍供奉有線補袞的牌位[25]。
引用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