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細胞表面受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細胞表面受體
Remove ads

細胞表面受體(cell surface receptor),是一類位於細胞表面英語cell surface受體。細胞表面受體可以接收來自細胞外的信號,即與可以配對的配體結合,引發細胞內部的反應,最後產生特定的效應。這個效應可能僅在短時間內持續,比如細胞代謝或運動上的改變。也可能是長時間持續的,比如說使特定基因的表達上調[1][2]。總的來說,已發現的較經典細胞表面受體包括: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受體酪氨酸激酶(Receptor tyrosine kinases)、鳥苷酸環化酶偶聯受體(Guanylate cyclase-coupled receptor)、離子通道(ion channel),以及黏附受體(adhesion receptor),其中以G蛋白偶連受體的數量最多[1][3]

Thumb
一種G蛋白偶聯受體的結構示意圖,圖中用彩色標出的是其七次穿膜的結構
Remove ads

結構與機制

許多膜受體是跨膜蛋白。它們種類繁多,包括糖蛋白脂蛋白[4] 已知受體有數百種,還有更多受體尚待研究。 [5][6] 跨膜受體通常根據其三級(三維)結構進行分類。如果三維結構未知,則可依據膜拓樸結構進行分類。最簡單的受體,多肽鏈穿過脂質雙分子層一次,而其他受體,例如G蛋白偶聯受體,則穿過多達七次。每個細胞膜可以有幾種膜受體,其表面分佈各不相同。單一受體也可能在不同的膜位置分佈不同,這取決於膜的類型和細胞功能。受體通常聚集在膜表面,而不是均勻分佈。[7][8]

機制

目前已提出兩種模型來解釋跨膜受體的作用機制。

  • 二聚化:二聚化模型表明,在與配體結合之前,受體以單體形式存在。當激動劑結合時,單體結合形成活性二聚體
  • 旋轉配體與受體胞外部分結合後,會誘導受體部分跨膜螺旋旋轉(構象變化)。旋轉會改變受體暴露在胞膜內側的部分,從而改變受體與細胞內其他蛋白質的相互作用方式。[9]

參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