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維亞切斯拉夫·緬任斯基

苏联政治人物(1874—1934)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维亚切斯拉夫·缅任斯基
Remove ads

維亞切斯拉夫·魯道福維奇·緬任斯基(俄語:Вячесла́в Рудо́льфович Менжи́нский[c]波蘭語Wiaczesław Mężyński;1874年8月19日—1934年5月10日),又譯明仁斯基俄羅斯波蘭裔革命家、蘇聯政治人物。他在1926年至1934年擔任蘇聯國家政治保衛局主席。緬任斯基可以流利使用朝鮮語中文土耳其語波斯語。緬任斯基出生於聖彼得堡的波蘭家庭,1902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7年,他從俄國移民到歐洲和美國,並在那裡度過了接下來的十年。1917年二月革命後,他於1919年加入契卡(全俄肅反委員會),1923年被提拔為契卡領導人費利克斯·捷爾任斯基的副手。1926年捷爾任斯基去世後,緬任斯基成為契卡的繼任機構OGPU的負責人。在約瑟夫·斯大林的強制農業集體化期間,他致力於鎮壓農村的抵抗運動。

事实速览 維亞切斯拉夫·緬任斯基Вячеслав Менжинский, 國家政治保衛局主席 ...

早年生活

維亞切斯拉夫·緬任斯基出身於波蘭貴族,出生於一個東正教波蘭-俄羅斯家庭,父母均為教師。他的父親是俄羅斯化的波蘭人,是一名歷史講師;母親則是一位同情革命者的文學女性。他的哥哥是沙皇政府的財政部官員。他於1898年畢業於聖彼得堡大學法律系,並在雅羅斯拉夫爾從事法律工作,同時涉足文學創作,1905年出版了一部小說。同年2月,他年幼的女兒因腦溢血去世,這一創傷導致他十年婚姻的結束。他離開雅羅斯拉夫爾,與未婚的姐姐維拉和柳德米拉同住,她們的公寓是革命者聚會的熱門場所。

政治活動

緬任斯基於1902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RSDLP)。在1905年革命期間,他的姐姐維拉與弗拉基米爾·列寧的妻子娜傑日達·克魯普斯卡婭一起工作,後者是布爾什維克派系的秘書,而緬任斯基則加入了布爾什維克的軍事組織,直到1906年7月被警方突襲逮捕。他在監獄絕食抗議兩周後獲釋,隨後移民國外。他先後居住在比利時、瑞士、法國和美國,在RSDLP的海外分支工作。當布爾什維克因是否參加杜馬選舉而分裂時,緬任斯基加入了由列寧的對手亞歷山大·博格丹諾夫領導的「抵制派」,並加入其期刊《前進》的編輯委員會。但當「前進」派系分裂時,緬任斯基轉而支持自稱「正統馬克思主義者」的格里高利·亞歷山大斯基和米哈伊爾·波克羅夫斯基,拒絕博格丹諾夫和阿納托利·盧那察爾斯基提出的無產階級文化理念。1910年7月,他在俄國移民期刊《我們的回聲》中寫道: 「列寧是一個政治耶穌會成員,多年來將馬克思主義塑造成符合當下目標的工具……列寧,這個俄國專制主義的私生子,認為自己不僅是俄國皇位的天然繼承人,還認為自己是社會主義國際的唯一繼承人。如果他掌權,他造成的危害不會比保羅一世少多少。列寧主義者甚至不是一個派系,而是一個希望用他們的叫喊淹沒無產階級聲音的黨內流浪者團體。」

個性

曾與緬任斯基一同流亡的托洛茨基在1920年對他進行了尖刻的描述:「他對我的印象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他沒有任何印象。他仿佛是一幅未完成的肖像草圖。只是偶爾一抹討好的微笑或眼中隱秘的神情,才透露出他渴望擺脫平庸……沒有人注意到緬任斯基,他總是靜靜地埋頭於文件。」他精通十多種語言(包括韓語、漢語、土耳其語和波斯語,最後一種語言是他專門為閱讀奧馬爾·海亞姆的作品而學習的)。

晚年生活

1917年二月革命後,緬任斯基於同年夏天返回俄國,加入由列昂·托洛茨基領導的獨立派系「區聯派」,該派繫於1917年8月與布爾什維克合併。布爾什維克革命幾天後,他被任命為財政人民委員。他上任後的第一件事是將一張大沙發拖進辦公室,貼上「財政人民委員部」的標籤,然後躺在上面。列寧進來時發現他睡着了。當俄羅斯國家銀行的官員拒絕承認新政權時,緬任斯基下令逮捕了銀行行長等人。據G·馮·尚茨記載,緬任斯基「親自領導了對俄國銀行的破壞,這一舉動剝奪了所有反布爾什維克勢力的財政手段。」 1918年4月,緬任斯基被任命為柏林的蘇聯總領事,但同年11月,他與大使阿道夫·約菲一起被驅逐出境。之後他被派往烏克蘭,1919年加入契卡,五年後成為其繼任機構OGPU的副主席。1926年7月捷爾任斯基去世後,緬任斯基成為OGPU主席。他在「信託」和「辛迪加-2」反間諜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這些行動將海外大型反蘇組織的領導人鮑里斯·薩文科夫和西德尼·賴利誘捕到蘇聯。 與此同時,緬任斯基對約瑟夫·斯大林保持忠誠,斯大林的個人崇拜已開始形成,並伴隨1930至1931年的幾次重大清洗。

死亡

緬任斯基晚年身患重病,自1920年代末起罹患嚴重心絞痛,無法進行體力活動。他在盧比揚卡的辦公室里躺在沙發上處理OGPU事務,但很少干預日常運作。斯大林通常與其副手根里希·雅戈達打交道,後者實際上在1920年代末開始接管了該組織的領導權。 緬任斯基於1934年5月10日去世,享年59歲。他的繼任者雅戈達在1938年莫斯科二十一審判中被迫公開認罪,稱自己毒死了孟任斯基。1988年,蘇聯當局承認整個審判基於被告的虛假供詞,但雅戈達未被平反。 緬任斯基的遺體被火化,骨灰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宮牆墓地。

Remove ads

參見

圖片

備註

  1. 父;俄語:Рудольф Игнатьевич Менжинский
  2. 母;俄語:Мария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Шакеева
  3. 俄語羅馬化Vyacheslav Rudolfovich Menzhinsky 

參考文獻

  • Рассказы о Менжинском.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современников), сост. М. Смирнов, М., 1969.
  • О Вячеславе Менжинском.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очерки, статьи / Составитель М. А. Смирнов. —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85. — 272 с., ил.
  • Гладков Т. К.俄語Гладков, Теодор Кириллович, Смирнов М. А. Менжинский. — М.: Мол. гвардия俄語Молодая гвардия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1969. — 351 с.: ил., портр.
  • Барышев М. И. Особые полномочия: Повесть о Вячеславе Менжинском. — М.: Политиздат, 1976. — (Пламенные революционеры). — 446 с., ил.
  • Мозохин О. Б., Гладков Т. К. Менжинский. Интеллигент с Лубянки (Вожди в законе). — М.: Яуза; Эксмо俄語Эксмо, 2005. — 448 с. — ISBN 5-699-09942-5.
  • Рейфилд Д.俄語Рейфилд, Дональд Сталин и его подручные / авторск. пер. с англ., расширенн. и доп. — М.: 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俄語Новое литературное обозрени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2008. — 576 с. — ISBN 978-5-86793-651-8. — Гл. 3. Изысканный инквизитор; гл. 4. Партия соло. — С. 122−220.
Remove ads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