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人人可編輯的自由百科全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維基百科(英語:Wikipedia,i/ˌwɪkɪˈpiːdiə/ 或 i/ˌwɪkiˈpiːdiə/)是維基媒體基金會運營的一個多語言的線上百科全書,並以創建和維護作為開放式協同合作項目,特點是自由內容、自由編輯、自由版權[2][3]。目前是全球網絡上最大且最受大眾歡迎的參考工具書[4][5][6],名列全球二十大最受歡迎的網站[7],其在搜尋引擎中排名亦較為靠前[8]。維基百科目前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營運[9][10][11]。Wikipedia是混成詞,分別取自於網站核心技術「Wiki」以及英文中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截至2023年11月,所有語言的維基百科有超過6200萬篇條目,每月超過1400萬次編輯(平均每秒約5.2次編輯),每月有超過20億個獨立設備訪問各個語言的維基百科網站[12]。大約26%的流量來自美國,其次是日本(5.9%)、英國(5.4%)、德國(5%)、俄羅斯(4.8%)。[13]
網站類型 | 網絡百科全書 |
---|---|
語言 | 326種語言 |
持有者 | 維基媒體基金會 |
創始人 | 吉米·威爾斯、拉里·桑格[1] |
網址 | wikipedia |
註冊 | 可選(但編輯受到保護的頁面等操作需要登錄賬戶) |
推出時間 | 2001年1月15日 |
現狀 | 活躍 |
內容許可 |
|
Wikipedia | |||||||||||||||||||||||||||||||||||
漢語名稱 | |||||||||||||||||||||||||||||||||||
---|---|---|---|---|---|---|---|---|---|---|---|---|---|---|---|---|---|---|---|---|---|---|---|---|---|---|---|---|---|---|---|---|---|---|---|
正體字 | 維基百科 | ||||||||||||||||||||||||||||||||||
簡化字 | 维基百科 | ||||||||||||||||||||||||||||||||||
| |||||||||||||||||||||||||||||||||||
藏語名稱 | |||||||||||||||||||||||||||||||||||
藏語 | ལྦེ་ཁེ་རིག་མཛོད | ||||||||||||||||||||||||||||||||||
越南語名稱 | |||||||||||||||||||||||||||||||||||
國語字 | Wikipedia | ||||||||||||||||||||||||||||||||||
壯語名稱 | |||||||||||||||||||||||||||||||||||
壯語 | Veizgiek Bakgoh | ||||||||||||||||||||||||||||||||||
方塊壯字 | 維基百科 | ||||||||||||||||||||||||||||||||||
老壯文 | Veiƨgiek Bakgoƅ | ||||||||||||||||||||||||||||||||||
韓語名稱 | |||||||||||||||||||||||||||||||||||
諺文 | 위키백과 | ||||||||||||||||||||||||||||||||||
漢字 | 위키百科 | ||||||||||||||||||||||||||||||||||
| |||||||||||||||||||||||||||||||||||
日語名稱 | |||||||||||||||||||||||||||||||||||
漢字 | ウィキペディア | ||||||||||||||||||||||||||||||||||
| |||||||||||||||||||||||||||||||||||
蒙古語名稱 | |||||||||||||||||||||||||||||||||||
蒙古語 | Википедиа | ||||||||||||||||||||||||||||||||||
維吾爾語名稱 | |||||||||||||||||||||||||||||||||||
維吾爾語 | ۋىكىپېدىيە | ||||||||||||||||||||||||||||||||||
印地語名稱 | |||||||||||||||||||||||||||||||||||
印地語 | विकिपीडिया | ||||||||||||||||||||||||||||||||||
英語名稱 | |||||||||||||||||||||||||||||||||||
英語 | Wikipedia | ||||||||||||||||||||||||||||||||||
俄語名稱 | |||||||||||||||||||||||||||||||||||
俄語 | Википедия |
維基百科最早是在吉米·威爾斯與拉里·桑格兩人的合作下於2001年1月13日在網際網路上推出的網站服務,並於1月15日正式展開網路百科全書計畫[14]。其中桑格結合了維基百科網站合作核心之「Wiki」以及具有百科全書之意的「encyclopedia」創造出新混成詞「Wikipedia」。在創立之初,維基百科的目標是向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並希望各地民眾能夠使用自己選擇的語言來參與編輯條目。其他書面印刷的百科全書多是由專家主導編輯,之後再由出版商印刷並加以銷售。維基百科在性質上一如其號稱般屬於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全球知識體,這也意味著除傳統百科全書所收錄的資訊外,維基百科也能夠收錄非學術但仍具有一定媒體關注度的動態事件。2006年《時代》雜誌所評選的時代年度風雲人物「你」中,便提到了全球上百萬人於線上以協作方式促進了維基百科的快速成長,同年提及的其他重要網站還有YouTube、MySpace和Facebook[15]。
維基百科是強調Copyleft自由內容、協同編輯以及多語言版本一個的網路百科全書項目,以網際網路和Wiki技術作為媒介,已發展為一項世界性的百科全書協作計劃。項目由非營利組織維基媒體基金會負責相關的發展事宜。維基百科由全球各地的志願者們合作編撰而成,截至2020年,整個維基百科已收錄了超過5,500萬篇條目,其中英語維基百科以超過600萬篇條目在數量上位居首位。維基百科允許訪問網站的用戶自由閱覽和修改絕大部分頁面的內容[16],整個網站的總編輯次數已超過10億次[17][18],整個維基百科有超過300種獨立運作的語言版本,且已被普遍認為是規模最大且最流行的網路百科全書[19][20][21][22][23]。根據知名的Alexa Internet其網路流量統計數字指出全世界總共有近3.65億名民眾使用維基百科,且維基百科也是全球瀏覽人數排名第13高的網站,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無商業廣告的網站[19][24][25]。根據估計,維基百科每個月便有將近2.7億的美國人民前往該網站瀏覽[26]。
由於維基百科能夠十分迅速地整理出與最近發生事件相關的資訊,並且任何人都能夠深入整理資料內容,這使得許多人也漸漸將維基百科視為一個新聞來源[27][28]。同時為方便一般學生或者瀏覽群眾能夠簡單瞭解條目的內容,維基百科中的絕大多數條目都盡可能以簡單的話語來解釋複雜的概念[29]。隨著維基百科的普及,維基新聞、維基教科書等姐妹計畫也隨之應運而生。儘管維基百科在其官方政策上堅決擁護可供查證中立觀點這兩項要求,維基百科仍因任何人都能參與編輯的特性受到了社會上許多人士的批評,其中以條目的質量、資訊的準確度、呈現態度的客觀性以及無法提供一致的準確內容為多。部分人士指稱問題在於維基百科所採用的Wiki技術,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可以編輯維基百科內容這種作法本身就是維基百科最大且無法改變的弊病[30],這般情況下破壞者能夠輕易在易引起爭紛的政治和宗教條目中添加虛假內容、刪除正確資訊或者任意添加偏見性內容[31]。而維基百科創始人吉米·威爾斯以及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喬納森·齊特林(Jonathan Zittrain)等知識份子對於條目準確性的爭議則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他人對於維基百科的偏見[32][33][34]。為盡可能解決各界對於條目品質的質疑,維基百科也陸續提出許多相對應的方針與指引來保障文章的品質,同時希望協同編輯時能夠列出足以供他人查證、審核及確認的資料來源。但批評者也提到,維基百科上的許多資訊都是由那些崇尚流行文化等事物的民眾為編寫自己喜愛的項目而成[35],這意味著許多情況下網站十分容易受到各種理由而來的人為破壞[36][37][38];批評者也同時指出,就算一些報告證實許多條目在遭到破壞後能很快被輕易恢復,但維基百科內仍包含有大量未經證實或相互矛盾的資訊[39]。不過《自然》在2005年的調查中認為,維基百科在科學文章這一領域與作為傳統百科全書代表的《大英百科全書》有著相似的精確度,但兩者在內容上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嚴重缺失」[40][41]。
與傳統百科全書相比,維基百科最主要的特點為採取開放的精神。這意味著不論是擁有維基百科帳號的使用者或者是其他匿名的瀏覽者,在閱讀條目的同時也可以把自己所認為適合的內容添加於文章之中;不過在一些特別敏感或者是容易受到破壞的內容則會賦予不同程度的「保護」,藉此以暫時禁止瀏覽者對於一些文章編輯的權限[43]。不過不同語言版本的網站或多或少會修改這項政策,例如在英語維基百科中便只有註冊用戶可以創建新條目[44]。然而維基百科其條目內容並不會歸屬於創建者或者任何編輯者,同時也不會要求任何文章必須給公認的權威人士審核;相反的,編輯者對於文章的內容和架構大多必須經達成共識以作處理[45]。
在一般情況之下,所編輯過的文章都能夠立刻檢討與修正。一些時候編輯維基百科者可能為條目加入內容不精確的字句、具意識形態的偏見或者是無意義的話語,而這些編輯結果必須等待另一名編輯維基百科者發覺並糾正內容。面對這種情況,不同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都有各自負責管理的行政架構,同時也允許針對這一現象自由地修改相關政策。例如在德語維基百科便對條目採用「穩定版本」政策,也就是編輯內容在經過他人查閱後才會顯現給一般瀏覽者觀看[46]。不過英語維基百科則沒有採取德語維基百科的模式,其中前者在2010年決定先測試2個月再做決定。英語維基百科的推動者希望能夠藉由「查閱更改」的方式來避免新加入的用戶編輯「爭議」內容或者是輕易破壞文章內容,透過審查的步驟使得一般瀏覽者只會看見查閱前的文章內容。然而在這次測試後英語維基百科社群並沒有就「暫定修改」系統達成共識,最終於2011年5月將文頁面中所有的「暫定修改」內容刪去[47]。
無論是否有於維基百科之中註冊,文章貢獻者能夠藉由軟體來編輯內容。每一篇條目都有名為「歷史」的頁面記錄著過去每一次文章的修訂,不過在針對誹謗性內容、犯罪威脅記錄或者是侵犯版權等情況時也有可能會將過去紀錄刪除。例如日語維基百科對於某些受到注目案件的受害者真實姓名會選擇刪除處理,甚至也會依同樣理由干涉其他語言版本的內容[48]。不過一般編輯者也可以於此頁面的選項,撤銷有關內容的不當更改或者是恢復先前被刪去的內容。而每一篇條目之中也會有與其相關的「討論」頁面,這能夠協調編者們針對該條目的編輯活動[49]。另外在數名編輯者們也能夠在固定的「討論」頁面之中尋求「共識」,並常常會以投票來決定條目的內容或者是架構[50]。
此外編輯者也可以於網站的「最近更改」處查看最近修改過的條目,藉此來了解其他參與者的工作。而一些長期參與的編輯成員則會將他們感到有興趣的條目列入「監視列表」之中,如此一來這些用戶便能夠輕鬆地跟蹤這些條目的最新修改。許多已有一定程度發展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編輯者則往往會更常查閱「監視列表」的變動,原因在於隨著維基百科參與人數的增長會使得「最近更改」列表項目大幅增加。另外每個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也會另外有一個待巡查頁面的列表,藉此來審查新創建的條目之中是否有過於明顯的問題[51]。經常遭受到破壞的條目則可以對文章內容申請「半保護」,這樣便只有維基百科的自動確認用戶能夠編輯[43];而當某一條目過度具有爭議性而引起激烈爭執的話,條目也有可能變成只有系統管理員能夠修改的「全保護」狀況[43]。
除了參與維基百科的志願者外,維基百科也廣泛使用經過設計的電腦程式「機器人」來糾正常見的拼字錯誤或者語法問題,甚至有些「機器人」能夠自動分析統計數據、並以相同格式來編寫地理條目的基礎內容[52]。另外也一些「機器人」被設計來檢測他人對於維基百科的攻擊或者破壞,除了能夠自動或半自動的修復這些文章內容外,透過內容過濾器的設置也能夠及時警告用戶其編輯「不受歡迎」。而透過網路地址的鎖定,「機器人」也能夠阻止其他用戶正在添加可能具有商業性質的廣告網頁,或者是使用傀儡帳號或IP位址來破壞[53]。不過許多語言版本的維基百科在設計出「機器人」之後,必須先經過社群批准才能夠運作[53]。
維基百科一開始所出現的條目內容大多鬆散且未經過組織,不過通常在之後便會有志願者對其修改,且根據內容擴展情況和條目題材給予分類,藉由分類的方式也可以幫助其他用戶更加容易依照內容和屬性查閱每一篇文章[54]。一篇新條目如果只有一些淺短的定義和條目連結的話,通常會將條目列為「小作品」並且要求他人協助修改。而另一方面如果條目內容極為完善的話,則可能會另外提名為「特色條目」[49][55][56](feature article,後來中文維基稱為典範條目)。研究員賈科莫·波代里(Giacomo Poderi)便發現這類被列為「特色條目」的文章,往往是由數名維基編輯者在密集修改的情況下才能夠達成[55][56]。「特色條目」在提名之後會由其他編輯用戶決定是否有資格,而在成為「特色條目」便通常會輪流登上維基百科首頁上展示。以英語維基百科來說,平均每天會展示一篇特色條目。然而在2010年的一項研究報告發現,維基百科中特色條目間的文章質量始終無法一致,這使得研究人員認為維基百科社群對於條目內容的評估其實「並無效果」[57]。
在2007年在準備製作維基百科印刷版本時,英語維基百科則決定依照當時文章質量的比例來安排各種不同文章質量的條目刊出[58]。另外維基百科社群的數名編輯用戶也可能會自行組織「專題」,藉此一同編輯特定領域主題的條目文章,並且藉由相關的討論頁來同時協調多篇文章的結構與用詞。
最常見和明顯的破壞類型包括插入虛假資訊、廣告言語、高度黨派意見、是自我觀點的文句或者是其他類型的垃圾郵件等,面對這些破壞行為時大多情況下維基百科社群能夠藉由編輯修改的方式刪除錯誤資訊,甚至能夠完全消除特定頁面的破壞紀錄[59]。然而一些較為少見的破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