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維多利亞·奧坎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拉莫娜·維多利亞·埃皮法尼婭·魯菲娜·奧坎波(西班牙語:Ramona Victoria Epifanía Rufina Ocampo,1890年4月7日—1979年1月27日),阿根廷作家、翻譯家,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名門望族,為文學雜誌《南方》的創立者之一,奧坎波及其妹西爾維娜·奧坎波亦為20世紀阿根廷的代表性女作家之一[1][2]。
Remove ads
生平

維多利亞·奧坎波於1890年4月7日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市維亞蒙特街482號,是曼努埃爾·西爾維奧·奧坎波(Manuel Silvio Ocampo)與拉莫娜·阿吉雷(Ramona Aguirre)的長女[3]:15,在她之下還有五個妹妹,分別是安赫莉卡、弗朗西斯卡、羅莎、克拉拉及西爾維娜[4][5],1891年,他們一家遷入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西北聖伊西德羅新落成的奧坎波別墅[6]。在童年時期,按照貴族家庭的慣例,奧坎波姐妹接受了家庭女教師的教育,其中亞歷山德琳·博納馬松(Alexandrine Bonnemason)負責教授法文、歷史、宗教和數學,而凱特·艾麗絲(Kate Ellis)則為她們教授英文[4]:21-22。
1896年,奧坎波家族按照當時阿根廷人的習慣前往歐洲進行了為期一年的旅行,並將旅途的重心放在巴黎,該城市也是不少南美洲知識分子所嚮往的大都市[3]:24-25[7],其後亦造訪了羅馬、尼斯、日內瓦及倫敦等地,其中巴黎的繁榮景象給年幼的奧坎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為她所欽佩、欣賞[4]:23-24[8]。回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後,奧坎波開始對文學產生興趣,熟讀了凡爾納、柯南·道爾、狄更斯、莫泊桑、笛福和愛倫·坡等歐洲作家的文學作品;同時,她也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對網球運動與肖邦、瓦格納、德彪西等人的音樂作品產生了較大的興趣[4]:25-28[9]:40,並開始嘗試使用法文創作,1901年,她寫出了自己最早的詩歌作品,其中包括《理想》、《肖邦》、《致繆塞》等[9]:287,而當她16歲時,亦開始與德爾菲娜·本赫等作家透過書信長期來往交流[4]:33-34。10歲時,她觀看了由瑪麗亞·格雷羅和費爾南多·迪亞斯·德·門多薩主演的戲劇[4]:25-28,不久之後又觀看了由瑪格麗特·莫雷諾領銜表演的古典風格戲劇,便開始對戲劇着迷[9]:30,還曾希望成為一名演員,但她的願望遭到了父親的反對,因為父親認為這個職業與她的社會地位不符[10]。
1908年,奧坎波一家再次前往法國,18歲的奧坎波參加了由亨利·柏格森在法蘭西公學院舉辦的哲學課程,亦曾在該學院學習鋼琴、聲樂,後來,她前往巴黎大學學習古希臘文學、英國文學、東方歷史及但丁、尼采的作品[4]:45-46。回到阿根廷後,當得知年幼的妹妹克拉拉因第1型糖尿病病逝,奧坎波曾一度陷入了痛苦之中[11]。
Remove ads
1912年,奧坎波與路易斯·貝納爾多·德·埃斯特拉達(Luis Bernardo de Estrada)成婚。埃斯特拉達與奧坎波門當戶對,兩人於1907年在奧坎波別墅的一場網球比賽中相識,自1911年起,埃斯特拉達開始經常拜訪奧坎波,之後兩人在家長的安排下成婚[4]:43-44[12]:14。然而,奧坎波對這段婚姻抱有嚴重的懷疑,因為她認為埃斯特拉達需要絕對依賴她,而反對她有自己的生活。奧坎波拒絕像姑婆那樣終生單身,也拒絕維持已婚婦女的被動生活[4]:54-56。她也記得她祖母的事例,祖母戴着丈夫送給她的金戒指,上面刻着「束縛和快樂」的字樣,這令她感到憤慨。她也從瑪格麗特·莫雷諾處聽到警告,後者表示婚姻可能會干擾她的抱負,挫敗她成為一名演員的信心[4]:43-44。
起初,奧坎波仍然認為丈夫埃斯特拉達的占有欲和對她的不信任態度可以透過婚姻改變,兩人亦在結婚當年12月乘船前往歐洲度蜜月[13],但在不久之後,奧坎波發現了丈夫寫給她父親的信,信中宣稱奧坎波只要有懷孕,就會放棄成為演員的夢想,而與此同時,奧坎波在意大利蜜月旅行時,遇到了阿根廷駐意大利的外交官胡利安·馬丁內斯,對馬丁內斯心存好感的她甚至要求丈夫邀請馬丁內斯一同觀賞芭蕾舞劇表演,在1914年回到阿根廷後,奧坎波決定與丈夫分居,分居後的奧坎波與馬丁內斯的往來更加頻繁,甚至自己開車去找馬丁內斯約會,亦於1922年與埃斯特拉達正式離婚[4]:61-65[14]。

在與埃斯特拉達分居後,奧坎波有了更多的機會與其他文人接觸,並與亞歷杭德羅·布斯蒂略等同為旅法知識分子者創立了自己的文藝團體[15]:699-701,並先後結識了來訪阿根廷的何塞·奧特加·加塞特及泰戈爾等知名學者,奧特加還幫助以法語為第一語言的奧坎波提高了西班牙語寫作水平[4]:80-81[16]。
奧坎波在1914年首次讀到了紀德以法文翻譯的泰戈爾詩集《吉檀迦利》,當時,婚姻受挫、內心茫然的她在讀過其詩歌後深感慰藉,在泰戈爾到達阿根廷前夕,她還發表了《閱讀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的快樂》(La alegría de leer a Rabindranath Tagore),將泰戈爾視為自己的偶像,對他大加讚賞[17]。1924年,秘魯政府邀請泰戈爾參加阿亞庫喬戰役勝利100周年慶典,但泰戈爾在當年11月到達阿根廷時,因身體不適滯留當地,奧坎波便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市聖伊西德羅租了一棟別墅,讓泰戈爾入住,而她也藉由此機會對泰戈爾的思想及詩歌有了新的認識。另一方面,泰戈爾也創作了詩集《夜曲集》並將其獻給奧坎波,亦在《民族報》發表文章,向阿根廷民眾介紹了自己在印度推行的教育理念,還按照奧坎波名字的含義,給她取了一個梵語名字「維佳雅」(विजय,vijayā́)[18]。
與此同時,奧坎波開始對但丁產生認同感,1920年4月4日,也就是她30歲生日前三天,她向《民族報》投出了第一篇文學評論,題為《巴別塔》,評論了但丁《煉獄》第十五章,並藉此批評了人類之間的不平等,這也是奧坎波對外發表的第一篇文學作品[19]。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