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維爾納·馮·海登斯坦
瑞典诗人、小说家(1859—1940)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卡爾·古斯塔夫·維爾納·馮·海登斯坦(瑞典語:Carl Gustaf Verner von Heidenstam,又譯魏爾納·海頓斯坦姆,1859年7月6日—1940年5月20日),瑞典詩人、小說家,1912年成為瑞典學院院士(第8席),1916年為「褒獎他在瑞典文學新紀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海登斯坦的作品主要描述瑞典人的生活,富有愛國熱情,主要作品有詩集《朝聖年代》(Vallfart och vandringsår,1888年)。
早年
維爾納·馮·海登斯塔姆於1859年7月6日出生在瑞典厄勒布魯省阿斯克松德市鎮奧爾斯哈馬爾的一個貴族家庭。他的父親是工程師古斯塔夫·馮·海登斯塔姆,母親為瑪格達萊娜·夏洛特·馮·海登斯塔姆(娘家姓呂特爾斯基爾德)。他早年在斯德哥爾摩的貝斯科夫學校接受教育。[1]
此後,他進入瑞典皇家藝術學院學習繪畫,但因健康原因不久便輟學。隨後,他在歐洲、非洲和中東地區進行了長期旅行。
寫作生涯
在188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詩集《朝聖年代》(Vallfart och vandringsår),立即被視為一位極具前途的詩人。該詩集受其東方旅行經歷的啟發,標誌着他背離了當時在瑞典文學中占主導地位的自然主義。[2]
他對美的追求也體現在長篇敘事詩《漢斯·阿列努斯》(Hans Alienus, 1892)之中。隨後的詩集《詩篇》(Dikter, 1895)以及兩卷本的《卡羅林人》(Karolinerna, 1897–1898),通過描述瑞典國王卡爾十二世及其騎士們的歷史故事,展現出強烈的瑞典民族主義熱情。[3]《卡羅林人》部分短篇的英譯本曾刊載於紐約的《美洲—斯堪的納維亞評論》(American-Scandinavian Review)1914年5月號、1915年11月號和1916年7月號。此後,他創作的兩卷本史詩《福爾孔樹》(Folkunga Trädet, 1905–1907),則以激昂的筆觸敘述了中世紀瑞典一支酋長家族的歷史。
1910年,瑞典文壇圍繞「無產階級導致文學墮落」的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論戰。奧古斯特·斯特林堡與馮·海登斯塔姆分別代表兩大陣營,大批的學者、作家和文學家也參與其中。
1915年,他出版了詩集《新詩篇》(Nya Dikter),其中探討了以孤獨為出發點的人類提升與精神超越等哲學主題。1916年為「褒獎他在瑞典文學新紀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獲頒1916年諾貝爾文學獎。
Remove ads
作品列表
- 《Från Col di Tenda till Blocksberg》(1888年)
- 《朝聖年代》(Vallfart och vandringsår,1888年)
- 《Renässans》(1889年)
- 《Endymion》(1889年,小說)
- 《Hans Alienus》(1892年)
- 《Dykter》 (1895)
- 《Karolinerna》(1897年-1898年,小說)
- 《Sankt Göran och draken》(1900年)
- 《Heliga Birgittas pilgrimsfärd》(1901年)
- 《Ett folk》(1902年)
- 《Skogen susar》(1904年)
- 《Folkunga Trädet》(1905年-1907年)
- 《Svenskarna och deras hövdingar》(1910年)
- 《Nya Dikter》(1915年)
作品的中譯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龐陶普丹(1917)/蓋萊羅普(1917)/韓德斯坦(1917)》,台北市:九華文化出版,1981年。
- 黃瓊華、哈國平/譯,《海登斯坦詩選》,台北市:遠景,1982年。
- 陳映真/主編,黃瓊華、哈國平/譯,《查理士國王的人馬》,台北市:遠景,1982年再版。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