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署前路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署前路站廣州地鐵10號線規劃的車站,擬建於越秀區廟前直街北側的地底,臨近東山口站。本站因規劃過程透明度不足,且選址廣州歷史核心區域東山而引起爭議和備受關注[1][2]。受此引發的輿論風波及征拆等影響,本站不具備實施條件[3],最終被取消[4][5]

事实速览 署前路, 位置 ...

規劃歷史

2016年1月7日,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在網公示《廣州市新一輪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方案》,當時公示了15條新線(段)的起始站點、長度及功能定位和意義,未有說明具體站點,其中即有10號線[6]。2017年3月15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員會提交的《廣州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2016-2022年)》獲得國家發改委批覆(發改基礎〔2017〕498號),批覆中建設規劃期被調整為2017-2023年[7]。規劃文件隨批覆而公開,附上了繪有線網的建設規劃示意圖,示意圖中新線走線、所有站點及其換乘性質均被標出,其中首次可見署前路站[8][註 1]。在公示10號線第二次環境影響評價[註 2]、可行性研究報告及環評報告書全本等時亦有提及到本站。而2018年7月2日廣州地鐵也在網公開獲批後的《規劃》內容及示意圖[10]

其中,在2018年6月14日公開的環境影響報告書全本中有特別說明,表示規劃工程因應臨近新河浦歷史文化保護區,特別設計避開上述區域設站,且計劃採用明暗挖結合的施工方法,減少征拆以期降低車站對該街區影響[11]

在2017年獲批之時,署前路站有預設構思為換乘站[8][2]。但在初步設計階段及環境評價、工程許可招標等階段,署前路站又取消了換乘計劃,而不會建設換乘通道。當時10號線工程可行性報告的批覆意見亦指出署前路站和中大南門站是原由換乘站變更成非換乘站,應力爭兩站按換乘站設計,以增強整個線網的通達性[12]。在地鐵官方2018年左右公布的13號線二期路線計劃時,10號線與3號線的換乘站點曾規劃在林和西站,未有計劃接通1號線,該換乘規劃最終未獲入選,最終入選的是天河路—體育西路站方案,可接通上述兩線。在2018年初媒體獲得的消息中,10號線在署前路6號線十字交叉,但與北側1號線6號線東山口站彼此不換乘[13],相距約200米[14]。對於10號線多個站點「交而不換」,有市民表示,地鐵規劃關乎市民出行便利,有關方面應更多考慮市民的便利性需求,重視市民意見,允許市民參與到方案比選中[13]

2020年10月,廣州日報進一步獲得地鐵方面消息,稱若能夠完成徵地,則有望升級該站與1號線6號線三線換乘。這是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員會提交的10號線工程可行性報告獲批以來,再一次有車站規劃調整為換乘站。根據越秀區政府同期公佈的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補償方案,為配合署前路站的建設,計劃東山口一帶拆除越秀區圖書館、陳樹人紀念館等建築[1]。對於這次規劃,不少市民表示毫不知情[2]

Remove ads

規劃爭議

Thumb
東山口站E出入口旁的陳樹人紀念館

2020年9月11日越秀區政府在網發布署前路站項目徵收國有土地的補償方案(徵求意見)通告(下稱「通告」),指為建設本站及換乘東山口站的通道,擬拆遷署前路東側和廟前直街北側合計42座物業,公示期於同年10月10日結束[15]。到徵求意見期限結束後,本地媒體於10月中旬開始報道相關拆遷事項。由於廟前直街(北側)位於老城區東山的咽喉入口處,坐落部分政治遺跡及文化名人故居,陪伴幾代廣州人成長;部分媒體在初期報導稿件中亦未準確描述徵拆的位置,令外界以為整個東山可能會會被清拆,很快引起市民的廣泛關注和討論[16]。不少市民反對拆遷,提出了種種疑問,希望政府說明地鐵10號線署前路地鐵站的選址理由;在東山本地出身長居、有出版《記憶東山》一書的吳偉鵬表示,他是在9月中發現署前路站徵收補償方案徵求意見公告,才驚悉這帶計劃拆遷[2]。而支持拆遷的市民認為拆遷重建後可以改善周邊地區的道路交通環境,方便市民出行[2][17];亦有部分廟前直街北側多棟住宅樓的居民,支持通過拆遷改善其居住環境[18]

根據通告,此次計劃徵地范圍主包括了越秀區圖書館、陳樹人紀念館、廟前直街北側居民樓等東山多處地標性建築,而東山總站(署前路)、署前路小學暫未納入擬徵收范圍[19]。於1988年在樗園舊址(陳樹人1927年所建私宅,毀於抗日戰爭)興建的陳樹人紀念館,於2020年5月才完成修繕[20][21],徵收消息立即引起陳樹人孫女、著名畫家陳靜芬在內的部分文化界人士關注。陳靜芬為此起草《關於保護陳樹人紀念館的緊急呼籲書》,獲廣州十位著名畫家等美朮界代表聯署,促請市政府高度重視繼續保留紀念館等重要歷史文化名片。而廣東省中國畫學會會長陳永鏘也在10月21日寫親筆信,懇請越秀區政府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中心鄭重重視陳樹人紀念館的存在[2]。還有文物保護團體關注到,擬徵收范圍內多個建築有一定歷史,如1920年始建的東方茶樓(廟前直街16號)和1948年始建的陳樹人的櫟園舊址(署前橫路1號)。而據史料反映廟前直街其他多個被徵拆建築,均在1920至1930年代間落成使用,可反映地段的歷史風貌[22]

而設計單位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解釋,該設計方案可緩解1號線10號線體育西路換乘的壓力,減輕東山口地鐵站進出站壓力。規劃、設計部門同時表示,後續還有文化遺產評估,發布正式徵收公告仍需較長時間[23][2]。在輿論壓力下,廣州地鐵於11月4日再度公佈,經與市、區等部門討論再修改拆遷方案,陳樹人紀念館、越秀區圖書館等處於西段的建築暫不拆遷,換乘通道因而暫緩建設,留待遠期實施;而東段廟前北街北側街區部分建築仍在拆遷範圍。地鐵方面強調該地段建築未有被評為不可移動文物、歷史建築或歷史風貌建築,也不在街區劃定的核心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24]

Remove ads

現狀

施工方項目部有關人士,在2022年3月向廣州日報記者表示,東湖站寺右新馬路站區間在進行完房屋鑑定後,盾構機將始發挖掘該段隧道。而該站點的施工公示牌標註顏色為灰色。而根據施工計劃,盾構機定於3月30日、4月30日分別進行盾構始發,若該站未有建成[註 3]則工段內有3公里保持原狀。同月廣州規劃局越秀分局在回覆市民查詢時表示,地鐵集團正就該站周邊的歷史文化保護要求去優化站點方案,其亦會支持配合推進關聯建設,但未有詳述事務細節[18]

廣州日報記者報道稱,有業主提出1:1原地回遷,亦有若干戶車站核心區域的居民要求維持現狀,導致征拆難度極大[25]。截至目前,車站所在位置的房屋仍維持原狀,車站沒有進場施工的條件;而10號線隧道的盾構機已通過本站,未對車站建設作出預留,若要加站則需拆除盾構隧道,且10號線需中斷運營,意味着本站實施概率極低[26]

2025年3月,地鐵方面宣布10號線西塱-天河路段建設進度時,提到該段車站數目由14座變為13座,間接提示本站已被取消[4]

參見

備註

  1. 示意圖中除背景地圖外均為矢量繪出,而需放大閱覽上述標註。
  2. 第一次公示僅針對項目附近地域可能受影響的公眾個人及團體[9]
  3. 盾構機直接挖過本站,而該站停留在規劃中,或未能與本線同步開通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