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味羊肚菌
羊肚菌科羊肚菌属的一种真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味羊肚菌(學名:Morchella esculenta),又稱普通羊肚菌、羊肚菌、黃羊肚菌、真羊肚菌、羊肚菇和海綿羊肚菌,是子囊菌門羊肚菌科的一種真菌。
這種真菌的子實體最初是緊實壓縮的灰白色海綿狀結構,帶有較淺的隆起紋路,隨後逐漸展開,形成大型黃色海綿狀形態,表面佈滿深凹坑和隆起脊線,底部連接著粗壯的白色菌柄。其黃褐色的菌蓋佈滿凹坑,寬度約2—7公分(1—3英寸),高度約2—10公分(1—4英寸),下緣與菌柄完全融合,形成連續的中空結構。凹坑呈圓形,排列不規則。中空的菌柄通常長2—9公分(1—31⁄2英寸),粗2—5公分(1—2英寸),呈白色至黃色。
美味羊肚菌在春季短暫出現,具體時間因氣候而異,通常生長在闊葉林和針葉樹下,也常見於老果園、林地和平整過的土地。它是所有食用蘑菇中最易辨認、最受追捧的種類之一。
Remove ads
分類學
該真菌最初由卡爾·林奈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命名為Phallus esculentus,[2]後於1801年由瑞典真菌學家埃利亞斯·馬格努斯·弗裡斯改為現名。[3][4]
美味羊肚菌擁有眾多俗名,包括:羊肚菌、普通羊肚菌、真羊肚菌、羊肚菇、黃羊肚菌、海綿羊肚菌、[5]莫莉穆徹(Molly Moocher)、乾草堆(haystack)和旱地魚(dryland fish)。[6]在尼泊爾,它被稱為Guchi chyau。[7]其種加詞esculenta源自拉丁語,意為「可食用的」。
過去,學名Morchella esculenta曾被用於泛指全球多種相似的黃色羊肚菌。2014年,Richard等人通過DNA分析將M. esculenta的名稱限定為常見於歐洲並有中國分佈記錄的特定黃色羊肚菌種類。[8]其他種類的黃色羊肚菌,包括北美地區的種類,都被賦予了新的學名。
形態特徵
美味羊肚菌的菌蓋呈淡棕奶油色、黃色至棕褐色或淡棕色至灰棕色。脊狀凸起的邊緣通常比凹坑部位顏色淺。菌蓋輪廓略呈卵形,有時為圓頂的圓錐形或更為 elongated。菌蓋中空,下緣與菌柄相連,通常寬約2—7公分(1—3英寸),高約2—10公分(1—4英寸)。菌肉質地脆嫩。菌柄呈白色至淺黃,中空,筆直或帶有棍棒狀、球莖狀的基部。整體表面有細顆粒感,略帶棱紋,通常長約2—9公分(1—31⁄2英寸),粗約2—5公分(1—2英寸)。[9]老熟時,菌柄近基部可能出現褐色漬斑。[6]
美味羊肚菌的子實體已在實驗室成功培養。R. Ower首次描述了在可控環境艙中生長的子囊果的發育階段。[10]隨後,Thomas Volk和Leonard(1989, 1990)進行了深入的細胞學研究。為探究羊肚菌的生活史,他們觀察了與球根秋海棠(Begonia tuberhybrida)伴生的子囊果發育全過程,從微小的原基到完全成熟的子實體。[11][12]
在滿足適宜的濕度和營養條件後,幼小子實體開始以密集的菌絲團形式發育。菌絲團在地下呈杯狀停留一段時間,隨後破土而出,發育成有柄的子實體。繼續生長使得子實層凸起,子囊朝向外部。由於子實層表面生長不均,發生折疊,形成許多脊和凹坑,最終呈現特有的海綿或蜂巢狀外觀。[13]
美味羊肚菌的孢子印跡呈白色、奶油色至淺黃色,但由於子實體形狀特殊,獲取完整的孢子印可能較為困難。[14]孢子產生於排列在凹坑內的子囊中,而脊狀部位是無菌的。[15]孢子呈橢圓形,表面光滑,壁薄,透明(hyaline),尺寸為17.5–21.9 x 8.8–11.0 μm。子囊內含八個孢子,尺寸為223–300 x 19–20 μm,呈圓柱形,透明。側絲呈絲狀,圓柱形,寬5.8–8.8 μm,透明。[16]
菌柄的菌絲相互交織,透明,寬5.8–9.4 μm。表面菌絲膨大,呈球形或梨形,寬22–44 μm,外覆由交織菌絲組成的網路,網路菌絲寬11–16.8 μm,末端為反卷的圓柱形。

美味羊肚菌或許是最廣為人知的羊肚菌品種。與黑脈羊肚菌及其近緣種相比,其菌蓋在整個發育過程中顏色較淺,尤其是脊部始終比凹坑顏色更淡。粗柄羊肚菌有時會與美味羊肚菌混淆。根據Smith(1975)的區分,二者雖為不同物種,但粗柄羊肚菌的幼嫩子實體很難與美味羊肚菌區分開。它們顏色相似,但粗柄羊肚菌通常更大,菌脊較薄,有時菌柄基部膨大並有縱向溝紋。[16]
鬼筆類真菌,特別是白鬼筆,外形也有些相似,[17]但其菌柄基部有菌托,且菌蓋表面覆蓋著產孢組織——一種粘稠、惡臭的孢子團。
有毒的鹿花菌在外觀上也與美味羊肚菌相似。
分佈與棲息地

美味羊肚菌的子實體有時單獨生長,但更常見的是成群出現於多樣的地面生境中。人們注意到它偏好石灰岩基底(鹼性)土壤,[6]但在酸性土壤中也有發現。[18]
這種蘑菇通常出現在早春季節,生長於森林、果園、院落、花園,有時也見於近期發生過火災的區域。[9]在北美,因其總在五月結果,常被稱為「五月蘑菇」,但其具體出現時間因地而異,從二月延續到七月。在同時存在多種羊肚菌的地區,它通常是最後出現的種類。[19]例如,在加拿大北部和氣候涼爽的山丘地帶,羊肚菌通常要到六月才出現。[20]有觀點認為其春季 fruiting 可能得益於其在低溫下生長並能藉此排除其他競爭者的能力,[21]這一推論後來通過孢子萌發與土壤溫度相關性的實驗得到了證實。[22]
有研究者提出可用縮寫詞PETSBASH來幫助記憶與羊肚菌伴生的樹木:松樹(Pine)、榆樹(Elm)、鵝掌楸(Tulip tree)、檫樹(Sassafras)、山毛櫸(Beech)、白蠟樹(Ash)、懸鈴木(Sycamore)和山核桃(Hickory)。[23]
在北美,它分佈廣泛,尤其在北美東部和中西部最為常見。大衛·阿羅拉指出:「在遭受荷蘭榆樹病侵害而瀕死(但尚未完全枯死)的榆樹基部周圍,也常能發現其大量生長。」[17]該物種已被選定為明尼蘇達州的州蘑菇,是美國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州蘑菇。[24][25]此外,在巴西和保加利亞也有其分佈記錄。[26]
Remove ads
生態學
蜈蚣偶爾會寄居在美味羊肚菌的子實體內。被寄生的羊肚菌頂部常可見一個小孔。
栽培
因其子實體價值高昂,人們多次嘗試人工栽培這種真菌。1901年,Repin報導成功在一個洞穴中培育出子實體,該處的培養物是九年前(1892年)在花盆中建立的。[27]
真菌學家Taylor Piercefield開發了一種方法,利用硬木樹苗床接種菌絲體,重點利用美味羊肚菌的共生特性。待菌絲網路充分發育後,用氫氧化鉀處理苗床,模擬森林火災後土壤的pH條件。此法能產出大型成熟的子實體,但難以進行大規模商業化生產。近來,小規模商業種植者採用部分遮蔭的木屑壟成功栽培了羊肚菌。他們將用羊肚菌孢子溶於糖蜜水製成的接種液澆灌木屑堆,任其自然生長數周。隨後,將木灰水稀釋液施於壟上,以此觸發大多數羊肚菌種類的子實體形成。羊肚菌已知在火後出現,木灰與水混合產生的鹼性環境能誘導其結菇。[28]
用途
在查漠和克什米爾地區,當地稱為喜馬拉雅野生蘑菇或Gucchi的野生蘑菇(包括錐形羊肚菌和美味羊肚菌)被採集並作為藥材使用。[29]
美味羊肚菌與所有羊肚菌一樣,被視為最珍貴的食用蘑菇之一。[30]生羊肚菌含有可能刺激胃腸的肼類物質(雖未直接從樣本中分離出),但食用前經過預煮或焯水即可去除。顯現腐爛跡象的陳舊子實體可能有毒。[14]這些蘑菇可用黃油煎炒,或填入肉餡和蔬菜後烘烤。[31]也可將菌蓋串起掛於陽光下曬乾;此過程據說能濃縮風味。[14]一項研究測得其主要營養成分如下(以幹重計):蛋白質 32.7%、脂肪 2.0%、纖維 17.6%、灰分 9.7%、碳水化合物 38.0%。[32]
美味羊肚菌的子實體和菌絲體均含有一種罕見的氨基酸:順式-3-氨基-L-脯氨酸;該氨基酸似乎不以蛋白質結合形式存在。[33]除美味羊肚菌外,已知該氨基酸僅存在於錐形羊肚菌和粗柄羊肚菌中。[34]
固態發酵是一種用於工業生產酶和提升現有食品(尤指東亞食品)價值的工藝。該過程使用不溶性基質,在足夠濕度但無游離水條件下進行發酵。與液態發酵相比,固態發酵無需複雜的發酵控制,並具有諸多優勢。研究表明,美味羊肚菌在固態發酵中能有效降解澱粉並提升玉米粉的營養價值。[35]
美味羊肚菌的菌絲體能結合並抑制呋喃香豆素的活性,該化合物存在於葡萄柚中,可抑制人體細胞色素 p450酶,是引發「葡萄柚/藥物」相互作用現象的原因。[36]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