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國家庭結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国家庭结构
Remove ads

傳統的美國家庭結構被認為是一個兩位成婚人士為自己的後代提供關懷和穩定的家庭支持系統。但是,這種雙親核心家庭已經變得不那麼普遍,其它的家庭形式開始變得越來越常見[1]。後代的出生通常會在幾代人之間建立起紐帶,意味着家庭的建立[2]。那些幾代同堂大家庭中的阿姨、叔叔、祖父母和表兄弟也同樣能夠起到核心家庭在情感和經濟上的作用。

Thumb
一個美國家庭由母親、父親、孩子和同堂的大家庭組成

隨着時間的流逝,傳統家庭結構已經不得不適應一些會有非常大影響的變化,這些變化包括離婚及其引致的單親家庭未成年懷孕和相應的未婚母親,同性婚姻及相應收養需求的增長等。女權運動和家庭主夫之類的社會運動也對另類家庭的創立起到了促進作用,產生了新版本的美國家庭。

家庭一覽

核心家庭

自1950年代冷戰期間對共產主義的恐慌開始,核心家庭被認為是一種「傳統的」家庭結構。核心家庭由父親母親及子女構成。雙親結構的核心家庭已經變得不那麼普遍,而美式或歐式家庭形式也更為常見[1]。這其中包括同性戀關係,單親家庭,收養家庭和幾代同堂的大家庭。同時與以前相比,核心家庭也較少選擇養育子女。統計數據表明,1960年時已婚夫婦家庭中擁有18歲以下孩童的百分比為45%,到了1990年已經下降至25.6%,到2000年則進一步下降至23.5%。[3]

單親家庭

單親家庭指的是父母中的一位在沒有另一位協助下單獨撫養一個或多個子女。從歷史上看,單親家庭往往是由於配偶的去世而出現的,如因難產導致母親過世等。夫婦離婚或未婚懷孕也會促成單親家庭。雖然人們普遍認為單親家庭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但它最終還是為社會所接受[4]:7

從1900至1950年的半個世紀裡,單親家庭的比例升高了兩倍,而在最近30年裡又翻了一番[4]:18。所謂婚姻「地久天長」的理念已經逐漸淡薄,個人與過去相比可能會更容易做出離婚的決定。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是因未婚生育,特別是意外懷孕而出現的[5]

繼親家庭

繼親家庭在美國越來越常見:原本的兩個家庭組合起來形成新的繼親家庭。離婚率和再婚率的上升也顯示了這一點。數據顯示平均每天有1300個這樣的家庭形成。有超過一半的美國家庭是再婚家庭,約75%的婚姻以離婚、再婚收場[6]

大家庭

一個大家庭中可能包含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叔叔、舅舅、嬸嬸、姑姑、阿姨、舅媽和表兄弟姐妹。在部分情況下,整個大家庭可能會住在一起,出現一種幾世同堂的景象。一個典型的例子如年邁的父母搬去與孩子一起住,這將對原核心家庭中負責照料的一方提出很高的要求,特別是對於一個大家庭中負責這些義務的女性[7]

角色與關係

已婚伴侶

美國人口調查局對已婚伴侶的定義是「組成同一家庭的一夫一妻兩位成員」[8]。從1940年代開始,美國的結婚率下降,離婚率上升[9]

未婚伴侶

未婚伴侶生活在一起也被稱為同居。美國未婚異性伴侶的數量已經從1960年的約40萬對增加到2005年的超過500萬對,增長了超過10倍[4]:271。如果再加上同性伴侶,這個數字又將提高59.4萬[4]:271。在所有未婚伴侶中,約有九分之一(11.1%)是同性戀[4]:271。同居的生活方式在當今一代正變得越來越流行[4]:275,對於兩人來說,不結婚更為便利,因為這樣更簡單,也更經濟。隨着社會中離婚率的上升,那些對自己長遠計劃不是很有把握的伴侶結婚的欲望也不再那麼強烈[4]:271

父母

父母(Parents)既可以指親生父母,也可能指領養兒童的法定監護人。傳統上,母親負責養育和照顧孩子,而父親則需要出門工作為家庭帶來經濟收入。父母的年齡範圍小到未成年懷孕的十幾歲青少年,大到決定撫養自己孫輩的祖父母不等,青少年懷孕的比例還會因種族和文化而波動[4]:326。年紀較長的父母通常經濟來源穩定,也有更豐富的社會經驗,因此養育孩子也比起青少年會更得心應手[4]:328-329

家庭主婦

家庭主婦是指不需出門工作養家糊口,而是留在家裡照料子女、整理家務的已婚女性。隨着越來越多的女性開始追求自己的事業,居家相夫教子的傳統家庭主婦已經大幅減少。1965年時,一位美國女性平均每星期花27個小時來做家務,到了1995年已經下跌到少於16小時,不過仍然遠遠超過她們的男性伴侶[4]:367

女權主義運動帶來了美國和歐洲女性就業率的大幅度上升。1950年代美國婚後女性就業率僅為11%,甚至少於1920年代。[10]經歷了在1960年代、1970年代伴隨着帶有濃烈地左翼色彩的民權運動而出現的的女權運動高潮後,1978年美國已婚女性就業率上升到50%。[需要較佳來源]1997年達到61%,在21世紀初的頭幾年的經濟繁榮期時,認同「返回家庭相夫教子」的「選擇女權主義」回潮,[11]已婚女性就業率曾經回落到54%,[12]在2008年底世界金融危機爆發後,因為生活壓力增大所迫,美國已婚女性就業率重新上揚,[13]在2010年上升到69%左右,與在改革開放30多年後婚後女性就業率下降到77%的中國大陸已相差不遠。[14]

Remove ads

「養家糊口」

養家糊口,指的是為家庭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從歷史上看,丈夫通常會負責養家糊口,但伴隨着女性運動讓越來越多的婦女開始走上工作崗位來保持自己經濟上的獨立,這種趁勢也正在發生改變。根據《紐約時報》上的文章,「2001年,在所有妻子出門工作的家庭中幾乎有三分之一其收入會超過自己的配偶」[15]。然而,即使在那些夫妻雙方都會出門工作的核心家庭中,大部分男性所承擔的家務量仍然遠遠不及女性[16]

家庭主夫

家庭主夫指的是父親並沒有出門工作,而是待在家裡做通常認為是由家庭主婦在做的事務。在美國社會中,家庭主夫並不流行[4]:328。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統計,「一共約有10.5萬家庭主夫照顧着18.9萬名兒童,這些已婚父親因為有15歲以下的孩子需要照顧,所以自己留在家裡,由他們的妻子出門工作」[17]

兒童

獨生子女家庭

獨生子女指的是一個家庭中唯一的孩子,沒有任何親生或收養的兄弟姐妹。獨生子女通常有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和自私的刻板印象。在現實生活中,獨生子女往往在學業和事業上都比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更加擅長[4]:367

無子女或不要子女的家庭

部分伴侶選擇不生孩子,這其中包括打算以後再生孩子的年輕伴侶,或是決定永遠都不要孩子的伴侶[3]

非自願性的無子女可能是因為不孕不育、醫療問題、患有遺傳病孩子夭折或是其它因素導致的。

收養兒童家庭

被收養的兒童通常是被其親生父母在出生時或出生後不久遺棄的孩子,原因可能是負擔不起、先天性缺陷或嚴重疾病以及父母本身的缺陷等。這些孩子在找到永久的收養家庭前可能會首先進入寄養家庭生活,從寄養家庭中收養一個孩子也特別困難:2001年,只有5萬名兒童獲得了收養[18]。這些兒童的平均年齡為7歲,表明年紀較長的孩子獲收養的幾率也較小[18]

爭議

同性婚姻和子女撫養

同性父母指的是那些選擇養育孩子的男、女同性戀伴侶。從全美國範圍看,約66%的女同性伴侶和44%的男同性伴侶與18歲以下的孩子生活在一起[4]:328。根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共計有59.4萬戶家庭的主人是同性伴侶,這其中的72%有孩子[19]。2004年7月,美國心理協會的結論認為「整體的研究結果表明,與同性父母生活在一起兒童的福祉、發展和調整與那些和異性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相比沒有明顯不同」[20]

單親家庭

在今天的美國社會中,單親家庭開始變得更為常見。更多的孩子父母沒有結婚,或是之後離婚,與父親或母親單獨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越來越多。未婚父母的孩子所占比例從1960年的4%增加到了2001年的42%[4]:20-21。另外在所有的單親家庭中,83%是母子家庭[4]:20-21

收養要求

美國現行的收養要求和政策讓寄養家庭和潛在永久收養家庭要收養兒童在程序上變得更加困難。一個家庭在收養前必須符合和機構的標準。收養機構的標準通常更傾向於由已婚伴侶而非單身人士領養,並且也會比較看重收養父母的年齡[21]。收養家庭還需要滿足孩子親生父母所定下的標準。所有這些不同的標準都讓有需要家庭的收養變得更加困難[21]。不過,這樣的嚴格要求可能也有利於保護孩子免被不合格的家庭收養[21]

據統計,從2007至2008年,美國共有約27.2萬名兒童獲收養,其中13%是從其他國家收養,近一半是通過私人機構收養,剩下的大部分是通過公立兒童福利機構收養的[22]

性別角色的壓力

隨着時間的推移,核心家庭中傳統「父親」和「母親」角色的界限已經變得模糊。在女性主義運動的影響下,女性開始尋求經濟獨立而出門工作,並選擇犧牲自己哺育孩子的時間來成就事業。因此父親出門養家糊口,母親在家相夫教子的傳統角色已經打上了一個問號[23]

非裔美國人家庭結構

非裔美國人的家庭結構已成為國家公共政策的關注議題[24]。1965年由丹尼爾·帕特里克·莫伊尼漢提交的報告研究了黑人貧困問題與家庭結構之間的聯繫[24]。並推測對黑人核心家庭結構的破壞將會阻礙黑人在經濟和政治平等上的進一步發展[24]

莫伊尼漢寫道,在1965年家庭結構受到破壞以前,黑人的非婚生育率約為25個百分點[25],到了1991年,68%的黑人孩童是非婚生的[26]。2001年,72%的黑人嬰兒是由未婚母親生下來的[27][28]

電視的描寫

電視行業最初創建了一個美國核心家庭的刻板印象。在二戰結束後的嬰兒潮時期,家庭成為了一個受歡迎的社交話題,特別是在電視上[4]:7-8。像《考斯比一家》、《一家子》、《奉子成婚》、《傑弗遜一家英語The Jeffersons》等電視劇描繪了美國各類不同家庭的成長。這些「完美的」核心家庭經過多年後也變得更貼合實際,展示了單親和離婚家庭,以及年長單身人士的生活[4]。《吉爾莫女孩[29]、《單身毒媽[30][31]就描寫了單身家庭的生活,而《摩登家庭》中則同時展現了三種家庭的生活:一個傳統的核心家庭,一個兩位男同性戀從國外(越南)收養了一個孩子的家庭,以及一對老夫少妻(雙方均為離異),女方還有一個兒子的家庭[32][33]

參考資料

擴展閱讀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