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國海軍戰艦列表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美國海軍戰艦列表
Remove ads

美國海軍戰艦列表記錄了美國海軍自19世紀9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間建造的一系列戰列艦。19世紀末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深刻影響了其早期戰列艦設計——印第安納級「愛荷華」號奇爾沙治級主要被設計用於近海防禦任務。這種設計理念隨着更現代化、更適合遠洋作戰的伊利諾級緬因級的出現而進入轉型期。1898年美西戰爭的勝利證明了強大戰列艦艦隊的價值和必要性,隨後的維吉尼亞級康乃狄克級在設計上比前代艦型更龐大、火力更強。然而艦體規模的擴大也導致建造成本激增,引發美國國會及海軍內部的激烈爭論,最終促使密西西比級採用了縮小的設計方案。

Thumb
1954年演習中的四艘愛荷華級戰列艦——美國建造的最後一批戰列艦

1906年英國戰列艦「無畏」號的服役徹底改變了世界海軍造艦格局,使當時美國所有現役戰列艦瞬間過時。美國首批無畏艦南卡羅萊納級與「無畏」號同期設計,其主炮布局實現了革命性創新。隨後誕生的德拉瓦級佛羅里達級懷俄明級紐約級均沿襲前代設計基礎,艦體規模持續擴大。針對海軍戰列艦噸位與成本不斷攀升的反對聲浪,催生了所謂「標準型戰列艦」(Standard-type battleships)——這類戰艦以統一的主武器配置、裝甲防護、續航能力和航速為特徵,可實現編隊協同作戰。首型標準艦內華達級之後,相繼建成了賓夕法尼亞級新墨西哥級田納西級科羅拉多級。按原計劃,南達科他級將成為最後一代標準艦,但其設計指標較前型艦有大幅提升。隨着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簽署,該級戰艦最終遭取消建造。

《華盛頓海軍條約》與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禁止各國在1936年前新建戰列艦,並將新艦標準排水量限制在3.6萬噸。19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不僅維持了噸位上限,還將主炮口徑限制在356毫米。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雖按此標準設計,但美國隨後援引「彈性條款」,將其主炮口徑提升至406毫米。隨着華盛頓海軍條約體系的瓦解,更大噸位戰艦的建造禁令隨之解除。由於國會反對艦體繼續擴大,南達科他級在縮減排水量的前提下強化了裝甲與火力配置。不過這種政治阻力很快消退,使得排水量超出萬噸的愛荷華級最終獲得批准。美國共開工建造六艘戰列艦,其中最後兩艘因二戰結束而中止建造。作為美國海軍終極戰列艦方案的蒙大拿級,原計劃成為該國史上最龐大、火力最強且防護最優的戰艦,但最終為優先發展航空母艦而遭取消。

美國建造的戰列艦在近一個世紀裡參與了多場重大戰爭。其首戰是美西戰爭,印第安納級戰列艦與「愛荷華」號在聖地亞哥海戰中全殲西班牙裝甲巡洋艦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拉華級、佛羅里達級、懷俄明級和紐約級無畏艦組成戰列艦第九分隊,加入英國大艦隊作戰。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多數前無畏艦及早期無畏艦於1920年代被拆解。二戰時期,懷俄明級、紐約級、內華達級、賓夕法尼亞級、新墨西哥級、田納西級和科羅拉多級戰艦主要執行太平洋戰區的岸轟任務,而北卡羅來納級、南達科他級和愛荷華級高速戰列艦則承擔航母護航職責。戰後絕大多數戰列艦遭拆解,唯愛荷華級四艦在後世多次復役,先後參與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現存美國戰列艦博物館包括:紐約級的「德克薩斯」號、北卡羅來納級的「北卡羅萊納」號、南達科他級的「麻薩諸塞」號「阿拉巴馬」號,以及全部四艘完工的愛荷華級戰列艦。

更多信息 主要武器, 排水量 ...
Remove ads

前無畏艦

印第安納級

Thumb
1895-1900年間的美國海軍「印第安納」號戰列艦

印第安納級是美國海軍首型主力戰列艦,其前身是數年前以小型受限方案建造的二線戰列艦「德克薩斯」號[1][2]。該級艦的建造預算曆經國會多輪激辯才獲批准——爭議焦點既涉及海軍擴張的必要性與成本,也折射出美國孤立主義思潮的影響[3]。雖然設計定位為近海防禦艦[4](缺乏遠洋適航性:續航力有限且干舷較低,嚴重製約其作戰半徑[5]),但該級艦卻配置了異常厚重的裝甲與當時罕見的203毫米二級主炮系統,火力遠超同期各國戰列艦[5][6]。不過這種激進設計導致艦體穩定性存在嚴重缺陷[7]

該級戰艦在服役初期主要執行日常訓練任務,活動相對平靜[8][9][10]。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後,各艦被緊急調往古巴戰區——其中「奧勒岡」號更是從西海岸出發不惜繞道南美洲,完成了一場史詩性的遠航馳援[11]。在封鎖聖地亞哥港的作戰中,「印第安納」號與「奧勒岡」號聯手參加了1898年7月的聖地亞哥海戰,成功擊沉西班牙裝甲巡洋艦隊。戰後雖回歸訓練艦職責,但「奧勒岡」號仍活躍於美菲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海外戰場。1900年代末各艦陸續退役,後偶爾作為訓練艦重新啟用。其中「印第安納」號與「麻薩諸塞」號分別於1920年和1921年作為靶艦擊沉,前者殘骸於1924年被打撈拆解;而「奧勒岡」號雖在1925年被改建為博物館艦,卻於1941年被海軍重新徵用,最終在1956年拆解[8][9][10]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12] ...
Remove ads

「愛荷華」號戰列艦

Thumb
1897年的美國海軍「愛荷華」號戰列艦

與印第安納級相同,「愛荷華」號戰列艦主要設計用於近海防禦,其設計特點包括:通過削減部分結構重量來增加儲煤量以提升續航力;將主炮縮減為4門305毫米口徑火炮;取消部分203毫米二級主炮,改用102毫米副炮;採用新型裝甲在保持同等防護水平的同時減少厚度;此外還採用了更高的艏樓和更長的艦體設計。[15]

「愛荷華」號戰列艦在服役首年主要執行大西洋常規訓練任務,1898年初調往加勒比海地區。美西戰爭爆發後,該艦先後參與波多黎各聖胡安炮擊戰和聖地亞哥海戰,並成功擊沉三艘西班牙裝甲巡洋艦。戰後十年間,該艦重新回歸訓練艦職責,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域執行常規任務而未發生重大事件。1908至1910年間接受現代化改裝後轉為訓練艦,1913年退役,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短暫重新服役。1919年被改裝為靶艦,直至1923年被擊沉。[16]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17] ...

奇爾沙治級

Thumb
1906年的美國海軍「奇爾沙治」號戰列艦

美國因1893年經濟危機和海軍部長反對而推遲了新戰列艦的建造計劃,直至1895年才批准新艦級的建造[18][19]。奇爾沙治級的設計在印第安納級和「愛荷華」號之間取得了折中,其干舷高度高於印第安納級但低於「愛荷華」號。該級艦擴大了裝甲防護範圍,採用改進的裝甲甲板布局,使艦體內部空間獲得更好保護[20]。兩艦還採用了獨特的武器配置方案:在330毫米雙聯裝主炮塔頂部固定安裝了203毫米雙聯裝副炮塔[21]

「奇爾沙治」號在服役前五年擔任北大西洋分艦隊旗艦,而「肯塔基」號則被派往中國鎮壓義和團運動,並在東南亞地區駐守至1904年。兩艦於1907-1909年間作為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派遣的「大白艦隊」成員完成環球航行,此舉既提升了美國國際聲望,也向國會證明了建設強大海軍的必要性。1909-1911年完成現代化改裝後轉入預備役,此後十年主要作為訓練艦使用,直至1920年最終退役。「肯塔基」號於1922年迅速拆解,而「奇爾沙治」號則被改裝為起重船並一直服役至1955年才拆解。[22][23]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19] ...
Remove ads

伊利諾伊級

Thumb
1901-1908年間的美國海軍「伊利諾伊」號戰列艦

伊利諾伊級的設計摒棄了前代戰列艦以近海防禦為主的功能定位,其適航性較印第安納級和奇爾沙治級有顯著提升。為增加吃水深度,該級艦取消了203毫米二級主炮,改用性能更優的152毫米火炮。伊利諾伊級還採用了新型330毫米炮塔設計,其前部採用傾斜裝甲並優化了配重平衡,確保艦炮側向射擊時不會導致艦體過度傾斜。[25]

「伊利諾伊」號和「阿拉巴馬」號最初在北大西洋分艦隊服役,1902年曾短暫調往歐洲海域,而「威斯康星」號則配屬太平洋艦隊和亞洲艦隊。1907年「伊利諾伊」號和「阿拉巴馬」號隨大白艦隊從東海岸出發,繞行南美洲後與西海岸的「威斯康星」號會合,期間「阿拉巴馬」號因發動機故障退出航行。三艦於1909年完成現代化改裝,1912年起轉入預備役作為訓練艦使用直至1920年退役。「阿拉巴馬」號1921年作為靶艦被擊沉後拆解,「威斯康星」號於1922年拆解,「伊利諾伊」號則被改裝為紐約海軍民兵的浮動軍械庫,直至1956年拆解。[26][27][28]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29] ...
Remove ads

緬因級

Thumb
1911年左右的美國海軍「緬因」號戰列艦

1898年美國海軍本無意訂購新戰列艦,但裝甲巡洋艦「緬因」號的沉沒及隨後爆發的西美戰爭,促使國會迅速批准了新的海軍擴建計劃。首批三艘新戰列艦中,首艦以沉沒的「緬因」號命名。此時多項技術突破已實現:包括更高效的鍋爐系統、新型裝甲工藝(在同等防護下可減薄厚度),並首次採用無煙火藥,由此研發的305毫米艦炮實現了更高的初速[30]

三艦服役初期主要執行常規訓練任務,「緬因」號和「密蘇里」號配屬北大西洋艦隊,「俄亥俄」號則派駐以菲律賓為基地的亞洲艦隊。1907-1909年間三艦均參與大白艦隊環球航行,但「緬因」號因鍋爐故障在南美航段後退出編隊,經維修後獨立完成環球航行,反而比大艦隊更早歸航。此後六年三艦均未經歷重大事件:「密蘇里」號轉為訓練艦,「俄亥俄」號在墨西哥革命期間被派往當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三艦均作為訓練艦使用,1919-1920年間相繼退役,數年後拆解。[31][32][33]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29][34] ...
Remove ads

弗吉尼亞級

Thumb
1910–1913年間的美國海軍「弗吉尼亞」號戰列艦

美西戰爭的勝利深刻改變了美國造艦方針,海戰實踐證明遠洋作戰需要強大的戰列艦力量,促使美國放棄了近海防禦艦的建造思路。國會隨後批准了更大噸位的艦艇方案,新設計以緬因級為基礎,但沿用了奇爾沙治級的武器布局——在305毫米主炮塔頂部固定安裝203毫米副炮塔。這種設計存在嚴重缺陷:203毫米炮全速射擊時會干擾主炮運作。而1906年英國皇家海軍「無畏」號的服役更引發全球海軍革命,使得弗吉尼亞級戰列艦剛服役數月就淪為過時裝備。[35]

五艘戰艦的服役生涯相對平靜,主要承擔例行訓練任務。它們多數時間隸屬大西洋艦隊,並參與了1907-1909年大白艦隊的環球航行,期間也在加勒比海局勢動盪時執行任務。各艦均參與墨西哥革命期間保護美國公民的行動,最終促成1914年初對韋拉克魯斯的占領。一戰初期被用作訓練艦,後期轉為運輸船隊回航法國時的護航艦。1920年前全部退役,根據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報廢。「維吉尼亞」號「紐澤西」號1923年作為靶艦被擊沉,「內布拉斯加」號「喬治亞」號「羅德島」號則於同年拆解。[36][37][38][39][40]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41] ...
Remove ads

康涅狄格級

Thumb
1909–1914年間的美國海軍「康涅狄格」號戰列艦

康涅狄格級延續了弗吉尼亞級開啟的戰列艦大型化與火力強化趨勢[42],該級艦配備203毫米與178毫米混合二級主炮。後四艘較前兩艘略有裝甲防護提升,其中「新罕布夏」號改進尤為顯著[43],因此這四艘有時被單列為佛蒙特級[44]。作為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強前無畏艦,六級康涅狄格級雖性能比肩外國同類戰艦,但因「無畏」號的問世而在服役時即已過時[45]

該級前五艦甫一服役即隨大白艦隊啟航,尚未完工的「新罕布夏」號雖未能同行,但參與了1909年艦隊歸國閱艦式。此後數年各艦均在大西洋艦隊服役,參與墨西哥革命及韋拉克魯斯占領行動。從一戰爆發至美國參戰期間,康涅狄格級被用作炮兵與輪機人員的訓練艦。1918年起轉任大西洋護航任務,其中「明尼蘇達」號9月觸雷嚴重受損。戰後各艦短暫恢復訓練艦職能,最終在1920-1923年間陸續退役,數年後拆解。[46][47][48][49][50][51]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41] ...
Remove ads

密西西比級

Thumb
1908年的美國海軍「密西西比」號戰列艦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美國海軍經歷大規模擴張,但這一發展未獲政府與海軍內部一致支持,形成主張技術優勢艦艇與傾向低成本建造的兩派勢力。為此,密西西比級被刻意設計得較前代更小,以控制戰列艦的成本增長、噸位膨脹與數量規模[52]。該級艦最終方案試圖在適航性、火力與造價間達成最優平衡[53],但實際建成後適航性能拙劣——在大西洋水域航行時艦體搖晃劇烈,甚至平靜海況下也難以保持直線航行,導致其成為極不穩定的射擊平台[54]

「密西西比」號與「愛達荷」號在大西洋艦隊服役期間表現平穩,1910年曾訪問歐洲,兩年後運送海軍陸戰隊古巴平息騷亂。不久後兩艦退役——「密西西比」號轉為彭薩科拉航空站的訓練輔助艦,「愛達荷」號則改為訓練艦。1914年被希臘購得後分別更名為「基爾基斯」號[a]與「利姆諾斯」號[b],在希臘皇家海軍服役近三十年間,先後參與協約國干涉俄國內戰希土戰爭,最終在1941年德國入侵希臘時被擊沉,戰後打撈拆解。[56][57]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58] ...

無畏艦

南卡羅來納級

Thumb
1910–1914年間美國海軍「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

1903年年中,美國海軍和政府內部就曾提出過與後來無畏艦規格相似的主力艦構想,其研發進程與英國無畏艦同步且獨立進行[59]。儘管遭到海軍部分勢力反對,設計方案仍經過兩年完善,最終於1905年定型[60]。該艦摒棄了前代艦艇採用的混合口徑主炮配置,轉而採用統一由305毫米主炮與76毫米副炮組成的武器系統,更開創性地將主炮塔採用重疊式布局——即一座炮塔可越過另一座炮塔射擊。這種設計在保持與無畏艦同等裝甲防護的同時,實現了排水量減輕三千噸的突破[61]

「南卡羅來納」號和「密歇根」號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隸屬於大西洋艦隊,和平時期的主要任務包括例行訓練和對外港口的外交訪問。1914年墨西哥革命期間,兩艦共同參與了韋拉克魯斯占領行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最高航速較低,它們與舊式前無畏艦混編執行任務,先是在美國東海岸開展中立巡航,後期又為跨大西洋船隊提供護航(最遠至赴歐航線中途)。戰後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兩艦於1921至1922年相繼轉為訓練艦並退役,最終在1924年拆解。[62][63]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64] ...
Remove ads

特拉華級

Thumb
1912年左右的美國海軍「北達科他」號戰列艦

美國國會和海軍都意識到,無畏艦的性能遠超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而後者正是國會此前自行設定的尺寸限制下設計建造的產物。國會開始認為這類限制脫離實際,因此特拉華級成為美國首批完全不受約束設計的主力艦,其授權建造法案明確要求打造「火力最強、防護最優、航速最快」的戰列艦[66]。最終設計方案催生了噸位遠超前輩的巨艦。作為技術驗證,該級兩艦還採用了不同的動力系統:「特拉華」號配備三脹式蒸汽機,「北達科他」號則搭載蒸汽輪機以供對比評估[67]

兩艦均被編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10年末,「特拉華」號與「北達科他」號共同完成歐洲訪問,前者更在次年單獨執行了南美諸國巡訪任務。1914年,兩艦共同參與了韋拉克魯斯占領行動。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特拉華」號被派赴歐洲,成為英國大艦隊麾下美式戰列艦第九分隊成員,參與對德國公海艦隊的封鎖行動。而「北達科他」號則留守本土,整個戰爭期間均作為訓練艦使用。戰後兩艦曾多次重返歐洲訪問,最終於1923年同步退役——「特拉華」號1924年即遭拆解,「北達科他」號則被用作靶艦,直至1931年才解體。[68][69]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70] ...

佛羅里達級

Thumb
1921年左右的「佛羅里達」號戰列艦

佛羅里達級戰列艦是其前型特拉華級的改進版本,但兩艦級整體設計仍高度相似。新型戰列艦通過增加艦體寬度獲得了更高的穩心高度,從而顯著改善了浮力穩定性,同時艦體結構所受應力也大幅降低[71]。該艦級還配備了新型127毫米副炮,這些火炮安裝在裝甲防護更強的炮廓[72]

兩艘軍艦最初都在大西洋艦隊服役。它們參加了1914年韋拉克魯斯的占領行動,派遣海軍陸戰隊登陸作戰。隨後三年間,這些戰列艦主要進行常規訓練和演習。美國於1917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佛羅里達」號作為第九戰列艦分隊的一部分被派往歐洲,而「猶他」號則在大西洋護航船隊。戰後兩艦都回到大西洋艦隊的常規訓練中,並在1920年代上半葉進行了現代化改造。美國於1930年簽署《倫敦海軍條約》,根據條約規定,這兩艘軍艦都應被淘汰。「佛羅里達」號於次年退役並被拆解。而「猶他」號則被解除武裝,改裝成無線電控制靶艦和防空武器測試平台。該艦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中被兩枚魚雷擊中傾覆。其船體後來被部分打撈並拖近岸邊,但救援努力失敗,其殘骸至今仍留在福特島附近。[73][74]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72] ...

懷俄明級

Thumb
1912–1913年間的美國海軍「懷俄明」號戰列艦

懷俄明級的設計靈感來自前型佛羅里達級,但增加了一座主炮塔。海軍原本希望新戰列艦配備356毫米艦炮,因為英國皇家海軍當時已將其戰列艦主炮口徑增至343毫米。然而開發這種口徑的火炮將使新艦級建造進度延遲至少兩年,且會導致艦體過大而無法適配現有港口設施,因此最終保留了305毫米艦炮。其他改進包括將127毫米副炮的仰角提高以及優化裝甲布局方案。[75]

兩艘軍艦最初都在大西洋艦隊服役,執行常規訓練任務。它們於1913年在地中海巡航,次年參與了韋拉克魯斯的占領行動。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懷俄明」號於1917年作為第九戰列艦分隊成員前往歐洲,「阿肯色」號則於次年加入該分隊。兩艦共同見證了1918年11月德國公海艦隊的投降。戰後它們短暫在太平洋艦隊服役,隨後返回大西洋艦隊,並在1920年代後半期進行了現代化改造。根據《倫敦海軍條約》規定,「懷俄明」號於1931年改裝為訓練艦,一直服役至1947年被拆解。「阿肯色」號則繼續現役,在美國參加二戰後為北非航線船隊護航,隨後參與諾曼底登陸法國南部登陸以及硫磺島沖繩戰役的岸轟任務。戰後該艦在十字路口行動中被用作靶艦,於1946年7月被擊沉。[76][77]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78] ...

紐約級

Thumb
1915年的美國海軍「紐約」號戰列艦

紐約級的設計源自懷俄明級戰列艦的某個初步方案。因此,這兩個艦級非常相似,尺寸也大致相當。紐約級是美國海軍首批裝備356毫米艦炮的戰列艦[79]。1911年,美國參議院海軍事務委員會曾試圖縮小該級艦的尺寸以削減當年海軍預算,但這一舉措被海軍部長阻止[80]

兩艘軍艦在服役後不久就參與了韋拉克魯斯的占領行動。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它們作為第九戰列艦分隊成員被派往歐洲,其中「紐約」號擔任分隊旗艦,並可能在1918年10月意外撞沉一艘德國U型潛艇。兩艦在戰爭期間主要執行封鎖和護航任務,戰爭結束時見證了德國公海艦隊的投降。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兩艦主要進行常規訓練和演習。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兩艦在1942年為北非登陸行動提供支援,隨後多年從事護航任務。「德克薩斯」號在1944年諾曼底登陸和法國南部登陸期間執行岸轟任務,之後與「紐約」號一起轉戰太平洋戰區,參與硫磺島和沖繩戰役。「紐約」號在戰後被用於十字路口行動核試驗,但倖存下來並於1948年被故意擊沉。而「德克薩斯」號則在1948年退役,並在其同名州被改造成博物館艦。[81][82]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83] ...

內華達級

Thumb
1917年左右的「俄克拉荷馬」號戰列艦

美國戰列艦的持續發展導致國會中政治反對聲音日益強烈,主要原因是不斷攀升的造價。此外,海軍部長開始否決美國海軍總委員會關於建造更大型、更強力軍艦的提案,這導致設計方案趨於標準化。內華達級及其後續艦艇被稱為「標準型戰列艦」,其特點是在火力、裝甲、速度和續航力方面保持統一標準,僅進行漸進式改進[84]。內華達級是美國首級裝備三聯裝主炮塔的戰列艦,也是首級採用「全有或全無」裝甲防護設計的軍艦,該設計僅對彈藥庫和輪機艙等要害部位提供防護[85]

兩艘軍艦在服役前兩年主要參與訓練任務,隨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幾個月被調往為前往英國的船隊護航。戰後它們被調往太平洋艦隊,此後二十年主要從事例行訓練和對外港口的外交訪問。兩艦在1920年代末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1941年12月珍珠港遇襲時,兩艦均遭日軍飛機攻擊。「俄克拉荷馬」號被九枚魚雷擊中並部分傾覆,1943年被扶正但因損毀過於嚴重無法重新服役,1947年在拖往拆解途中沉沒。「內華達」號則被一枚魚雷和六至十枚炸彈擊中,為避免沉沒而搶灘擱淺。該艦被打撈修復並完成現代化改裝,1943年重新服役執行岸轟任務,先後參與阿留申群島戰役、諾曼底登陸、法國南部登陸以及硫磺島和沖繩戰役。戰後該艦退役,先被用於十字路口行動核試驗,後於1948年被故意擊沉。[86][87]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88] ...

賓夕法尼亞級

Thumb
1934年的美國海軍「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

賓夕法尼亞級的設計受到尺寸不得超過前型內華達級的限制,但最終獲批方案仍比前型尺寸更大,排水量增加約四千噸。該級兩艦是美國海軍首批全部採用三聯裝主炮塔配置的戰列艦。由於國會政治反對勢力影響,兩艦的建造預算分別在不同財年獲批,打破了此前每個財年同時訂購兩艘戰列艦的慣例。[90]

這些軍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服役,但整個戰爭期間都留在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兩艦作為太平洋艦隊的一部分,主要進行例行訓練和年度艦隊演習。它們在1929至1931年間進行了現代化改造。1941年12月珍珠港遇襲時,兩艦正停泊在珍珠港。「亞利桑那」號被炸彈擊中後因內部爆炸損毀,其上層建築和武器雖被移除,但大部分殘骸仍沉沒在原地。「賓夕法尼亞」號僅受輕傷並迅速重返現役,主要執行岸轟任務,先後參與阿留申群島、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和帕勞群島以及菲律賓戰役。該艦1945年在前往沖繩戰役途中遭魚雷重創,戰爭結束時仍在維修。戰後它被用於十字路口行動核試驗,最終於1948年被故意擊沉。[91][92]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93] ...

新墨西哥級

Thumb
1943年的美國海軍「新墨西哥」號戰列艦

新墨西哥級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基於前型賓夕法尼亞級,但進行了一些小幅度改進,包括採用飛剪型艦艏以提高適航性、重新布置副炮位置使其在惡劣海況下不易浸水、加強甲板裝甲防護以及採用新型威力更強的356毫米三聯裝主炮塔。設計階段曾考慮使用406毫米艦炮,但最終放棄該方案,因其會顯著增加建造成本且當時相比356毫米火炮並未提供足夠優勢。作為試驗,「新墨西哥」號採用了被認為效率更高的渦輪-電力推進系統[94]。最初僅訂購兩艘,但1914年密西西比級前無畏艦出售給希臘的這筆交易為第三艘的建造提供了足夠資金[95]

這些戰列艦最初隸屬於大西洋艦隊,但很快被調往太平洋艦隊。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三艦主要與整個艦隊一起進行常規訓練和大型演習。1939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新墨西哥級艦艇返回大西洋艦隊執行中立巡邏和保護美國商船的任務。珍珠港遇襲後它們重返太平洋,1942年在西海岸巡邏,隨後被用於太平洋戰區的岸轟作戰。在此後的三年裡,它們參與了阿留申群島、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和帕勞群島以及菲律賓戰役,還有硫磺島和沖繩戰役。戰爭結束時參與了對日占領的初期行動,之後立即返回美國。「新墨西哥」號和「愛達荷」號於1946年退役,1947年拆解。而「密西西比」號則被改裝為炮兵訓練艦,並作為包括導彈在內的新武器測試平台,直到1956年退役拆解。[96][97][98]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99] ...

田納西級

Thumb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海軍「田納西」號戰列艦

外國戰列艦主炮口徑增至381毫米的情況促使美國海軍考慮建造更大、火力更強的軍艦來應對,但這一計劃遭到海軍部長否決。因此,田納西級的設計本質上是對前型新墨西哥級的復刻版[100]。其主要改進是採用增強的水下防護系統以抵禦水雷和國外新研發的魚雷[101]。此外,該級戰列艦採用了原為後續科羅拉多級開發的渦輪-電力推進系統,這一系統在田納西級開工建造前被追溯應用[102]

這些軍艦整個服役生涯都在太平洋艦隊度過,最初幾十年的服役期相對平靜,主要活動是與艦隊其他艦艇一起進行訓練和演習。兩艦在1941年12月珍珠港襲擊中均遭攻擊:「田納西」號被兩枚炸彈擊中但未造成重大損傷,「加利福尼亞」號則被兩枚魚雷和一枚炸彈擊中後在淺水區沉沒。它們經過大規模重建,強化了防空和水下防禦能力。重返現役後,先後參與阿留申群島、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和帕勞群島以及菲律賓戰役的岸轟任務,隨後又參加硫磺島和沖繩戰役。在支援日本初期占領行動後返回美國,於1947年退役。兩艦一直留在大西洋後備艦隊直至1959年報廢拆解。[103][104]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99] ...

科羅拉多級

Thumb
1924年的美國海軍「科羅拉多」號戰列艦

406毫米艦炮曾考慮用於之前的艦級,但美國海軍部長始終以成本過高和缺乏明顯需求為由否決。儘管如此,這類火炮的研發工作在1910年代前半期仍在繼續。直到科羅拉多級才獲准採用406毫米主炮,但這是唯一被允許的重大改動[105]。因此,科羅拉多級的設計基本沿襲前型田納西級,只是改為安裝四座406毫米雙聯裝炮塔[106]

本級訂購的四艘軍艦中,有三艘最終完工。「華盛頓」號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兩天後被取消建造,當時已完成75%[107],其船體於1924年11月在火炮和裝甲測試研究過程中被擊沉[108]。完工的幾艘戰列艦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主要進行例行演習訓練和對外港口的外交訪問。1941年12月日軍襲擊珍珠港時,「馬里蘭」號和「西弗吉尼亞」號正停泊在該基地;前者被兩枚炸彈擊中但損傷不大,後者則被七枚魚雷和兩枚炸彈重創。「科羅拉多」號和「馬里蘭」號經過現代化改裝後,參與了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戰役以及馬里亞納和帕勞群島戰役。「西弗吉尼亞」號進行了大規模改裝,直到1944年才重新服役,加入其姊妹艦參與菲律賓戰役。此後三艦都參加了硫磺及琉球群島戰事,戰爭結束時返回本土。它們於1947年退役並封存,最終在1959年報廢拆解。[107][109][110][111]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112] ...

南達科他級(1920年)

Thumb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設計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以及美國海軍面對德國等潛在對手時處於劣勢的認知,促使美國政府重新考慮其海軍建設的限制條件。因此,南達科他級的設計規模大幅提升:其排水量增至四萬噸以上,航速提高兩,武備增強為四座三聯裝共十二門406毫米主炮。儘管尺寸增大,該級艦仍遵循「標準型」設計理念,沿用了與前級戰列艦相同的指揮塔、桅杆、推進系統和水下防護體系。[113]

該級艦於1917年獲准建造,但同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導致工程暫停,優先建造小型艦艇。這使得設計能根據英國在1916年日德蘭海戰等戰役中獲得的經驗進行小幅修改[114]。它們的建造工程在戰後1920至1921年間才開始,最終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條款於1922年取消建造。未完工的船體於次年出售拆解[115]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112] ...

北卡羅來納級

Thumb
1946年的美國海軍「北卡羅來納」號戰列艦

《華盛頓海軍條約》將新造戰列艦的噸位限制在標準排水量3.6萬噸,並禁止十年內建造新艦。1930年《倫敦海軍條約》將這一限制延長至1936年,而1936年《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則將主炮口徑限制在356毫米以內。北卡羅來納級的設計方案曾考慮過多個符合這些限制的版本,最終獲批方案採用三座四聯裝共十二門356毫米主炮,並提高最高航速以適應航母護航需求。然而美國在1937年援引所謂「階梯條款」——該條款規定若《華盛頓海軍條約》簽署國中某些國家未簽署《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日本實際尚未未簽署),則允許使用最大406毫米口徑主炮——因此北卡羅來納級最終裝備了九門406毫米主炮。[116]

「華盛頓」號1942年初在英國本土艦隊加強北極航線對蘇聯的護航任務。隨後兩艦被調往瓜達爾卡納爾戰役,「華盛頓」號在瓜達爾卡納爾海戰中擊沉日本戰列艦「霧島」號。此後兩艦先後參與所羅門群島、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和帕勞群島以及火山列島和琉球群島戰役的航母護航任務,期間也執行過岸轟作戰。戰爭結束時返回美國,1947年退役後封存至1960年。「華盛頓」號於次年拆解,而「北卡羅來納」號則在其同名州被改建為博物館艦。[117][118]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119] ...

南達科他級(1939年)

Thumb
1943年的美國海軍「南達科他」號戰列艦

《華盛頓海軍條約》體系在1937年因國際海軍大規模重整軍備而瓦解。雖然美國已援引《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的「階梯條款」,獲准建造標準排水量4.6萬噸、配備406毫米主炮的戰列艦,但當時國會僅願批准維持此前3.6萬噸限制的軍艦。因此南達科他級被迫沿用前型北卡羅來納級的主炮配置方案[120],但在艦體縮短約20米的情況下實現了更厚重的裝甲防護並保持同等最高航速[121]

「南達科他」號和「印第安納」號剛服役就被派往瓜達爾卡納爾戰役。「馬薩諸塞」號支援了北非登陸行動,並與未完工的法國戰列艦「讓·巴爾」號短暫交火。「亞拉巴馬」號則於1943年初增援英國本土艦隊。「馬薩諸塞」號和「亞拉巴馬」號在1943年中期轉赴太平洋戰區,與姊妹艦共同執行了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和帕勞群島、菲律賓以及火山列島和琉球群島戰役的航母護航與岸轟任務,並對日本本土實施炮擊。四艦於1947年退役封存,「南達科他」號1962年報廢拆解,「印第安納」號次年同樣處置;而「馬薩諸塞」號與「亞拉巴馬」號則分別在各自同名州作為博物館艦保存。[122][123][124][125]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126] ...

愛荷華級

Thumb
1987年的「愛荷華」號戰列艦

1938年左右,國會中對增大戰列艦尺寸的政治反對已不再成為制約因素,這使得美國海軍能夠充分利用《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階梯條款」所允許的額外1萬噸排水量進行設計。這些增加的排水量主要用於延長艦體以實現33節(61公里/小時)的最高航速,比前型南達科他級快6節。此外,該級艦採用了威力更強的406毫米主炮新型號,同時改進了內部隔艙劃分以提升抗沉性能。[127]

共訂購六艘戰列艦,其中最後兩艘在二戰結束時尚未完工,於1950年代取消建造並拆解[128]。已完工的四艘參與了吉爾伯特和馬紹爾群島、馬里亞納和帕勞群島、菲律賓以及火山列島和琉球群島戰役的航母護航任務,並執行岸轟作戰。日本投降儀式在「密蘇里」號上舉行。「愛荷華」號、「新澤西」號和「威斯康星」號戰後即退役,但「密蘇里」號繼續服役。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四艦全部重新服役提供炮火支援,戰後再次退役封存。「新澤西」號是唯一在1968年重新啟用參加越南戰爭的,僅服役一年後即重返封存狀態[129][130][131][132]。四艦在1980年代經過現代化改裝後重新服役,參與全球範圍的演習和演練[129][130][131][132][133][134]。「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執行了沿岸目標炮擊任務。四艦均在1990年代初最終退役[129][130][131][132][135]。它們均被保存為博物館艦:「密蘇里」號1999年在夏威夷、「新澤西」號2001年在其同名州、「威斯康星」號2006年在弗吉尼亞州、「愛荷華」號2012年在加利福尼亞州[129][130][131][132][134][135]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136] ...

蒙大拿級

Thumb
蒙大拿級戰列艦設計圖

蒙大拿級的設計完全不受國際條約限制,因此設計師能夠大幅增加艦體尺寸以容納預期改進並實現最大戰鬥力。該設計基於前型愛荷華級,增加一座406毫米三聯裝主炮塔並增強裝甲防護,但最高航速降至28節。這些戰列艦還計劃配備新型號的127毫米副炮/高平兩用炮及其雙聯裝炮塔。[137]

1942年訂購的五艘戰列艦被暫緩建造,因為愛荷華級戰列艦和埃塞克斯級航母正在相同船廠建造且具有更高優先級。蒙大拿級於同年6月暫停建造,並在工程開始前的次年正式取消,原因是海軍認為航母比戰列艦具有更高的戰略價值。[138]

更多信息 艦名, 主要武器[139] ...

腳註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