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國鬥牛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國鬥牛犬(英語:American Bulldog)是一種大型、肌肉發達的獒犬型犬種。[2] 牠們的祖先由英國殖民者帶到北美殖民地,並在小型農場和牧場中工作。
歷史

犬種被定義並制定標準的概念,是隨著犬舍俱樂部與犬種登錄制度的興起才逐漸出現的。在美國,這一發展始於1884年。[3] 在此之前,沒有正式的記錄,取而代之的是根據犬隻的來源或飼主地區而形成的非正式地方品系。
在英格蘭,與牛頭犬相似的狗最早由古羅馬人記載為「pugnaces Britanniae」。[4] 這些犬隻被認為是阿朗特犬以及後來的牛頭犬的祖先。[5][6] 自13世紀起,狗被用於鬥牛,但最早以「bulldog」之名被記錄,則是在17世紀的一封信件中,信中要求從倫敦送幾隻牛頭犬到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7] 當時英格蘭不同的牛頭犬品系被用於趕牛犬、鬥牛、農場犬及屠夫犬。[8][9] 牠們被帶到北美殖民地作為工作犬,常見於小型農場及牧場,用於守護、趕牲畜及捕獲野生動物。1800年的《Cynographia Britannica》首次以文字定義了牛頭犬的外觀與性格特徵。[10] 1835年,英國禁止鬥牛,當地繁殖者逐漸弱化了牛頭犬的攻擊性與運動能力。[11] 不過,美國當時並未禁止,但鬥牛逐漸失去娛樂性,導致這些犬隻變得稀少。[11]
在美國,多數牛頭犬的繁殖依據牠們在農場的性格與工作能力,而非血統。最終,多種牛頭犬品系在牧場主手中被保存下來,用來捕牛與獵殺威脅牲畜的掠食動物。[11]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類犬隻幾乎滅絕。殘存的少數犬隻主要分布於美國東南部的農場。John D. Johnson 與 Alan Scott 被認為是挽救該犬系的主要人物。Johnson 在南方各地尋找優良犬隻,並與年輕的 Alan Scott 合作復育。[12][13][14] 後來,Scott 將美國南方農場的牛頭犬與 Johnson 的品系雜交,形成「標準型」或「Scott 型」美國鬥牛犬。而 Johnson 則將原有品系與英國北部的運動型牛頭犬雜交,形成「Bully 型」或「Johnson 型/經典型」。1999年1月1日,聯合犬業俱樂部首次承認美國鬥牛犬為犬種。[15] 2019年11月,美國鬥牛犬被美國養犬俱樂部(AKC)納入Foundation Stock Service(FSS)。[16]
美國惡霸犬 是另一個獨立犬種,由美國比特鬥牛梗與美國鬥牛犬、英國牛頭犬及古代英國牛頭犬混種而來。UKC於2013年7月15日將其承認為獨立犬種。[17]
Remove ads
外觀

美國鬥牛犬體格粗壯、頭大、肩部與前肢肌肉發達。毛髮短且平滑,僅需數週一次清潔。牠屬於輕度至中度掉毛犬。傳統上以白色底色配紅色、黑色或虎斑斑塊最常見,但近年已包含黑色、紅色、棕色、淺黃色及各種虎斑色。鼻子與眼圈以黑色素沉澱為佳,僅允許少量粉紅。眼睛多為棕色,偶見異色瞳,但屬外觀缺陷。美國鬥牛犬比多數犬種更容易流口水。Bully 型犬通常體型較大、較重、吻部較短,但不應短到影響呼吸;標準型則更具運動能力,吻部較長,頭部方正。許多現代美國鬥牛犬則屬混合型。一般體重介於27—54公斤(60—119磅),肩高52—70公分(20—28英寸)之間。[15] 但有些超出標準的個體體型更大。[來源請求]
健康

部分美國鬥牛犬被發現患有神經元蠟樣脂褐質沉積症(NCL)。[18]
美國鬥牛犬易罹患以下皮膚疾病:過敏性皮膚病、魚鱗癬、日光性皮膚炎、以及鱗狀細胞癌。[19]
一項涵蓋美國600多家醫院的病例回顧研究發現,美國鬥牛犬易患幼年期蠕形蟎病,其發生率比一般犬種高3.4倍。[20]
在大眾文化中
畫廊
另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