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容學(英語:Cosmetology)是一門結合科學藝術的學科,專注於提升個人外觀的美感,涵蓋頭髮皮膚指甲等領域的護理與美化技術。其名稱源自希臘語kosmētikos」,意為熟練運用化妝品。美容學的範疇包括髮型設計(如剪髮染髮)、皮膚護理(如面部清潔與保養)、化妝藝術、指甲護理(如美甲與修甲),以及脫毛技術(如蜜蠟脫毛英語Waxing、電解脫毛或雷射脫毛)。這些技術旨在通過非侵入性或微侵入性的方式,改善外觀並提升自信

美容實踐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古代文明。例如,古埃及人使用天然礦物製作化妝品來修飾容貌,古希臘古羅馬則發展出基礎的護膚與理髮技術。現代美容學不僅延續這些傳統,還融入先進科技,如強脈衝光與雷射技術,應用於更精準的美容療程。

美容學的專業人士稱為美容師(cosmetologist),他們需具備專業知識與技術,熟悉化妝品成分、皮膚科學及美學設計,提供個人化的美容服務。美容院、髮廊及水療中心是美容學應用的主要場所,這些場所提供從基礎護理到高端醫學美容的多元化服務,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

Remove ads

歷史

古埃及

古埃及的美容文化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並且融入了日常生活、宗教儀式與喪葬習俗。早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已從天然材料如礦物昆蟲莓果中提煉化妝品,用於美化眼部、唇部與皮膚。他們以指甲花(henna)將頭髮與指甲染成暖紅色,並從植物葉片樹皮花朵中萃取精油,製作香氛以增添個人魅力或用於淨化儀式[1]

眼線妝容「炭黑」(kohl)是古埃及的標誌性美容技術,主要以研磨後的方鉛礦混合動物脂肪製成,用以勾勒濃黑眼線。此妝容不僅強調眼部輪廓,還被認為能保護雙眼免受陽光與沙塵侵害,部分成分或具抗菌效果。古埃及人亦注重頭髮與皮膚護理,常用天然油脂乳霜滋潤肌膚,並以精緻假髮與飾品提升外觀。

美容在古埃及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不僅限於貴族階層。女王如娜芙蒂蒂(約公元前1370年至前1330年)以其繁複的妝容與標誌性香氛聞名,而克麗奧佩特拉(公元前69年至前30年)則以熱衷美容著稱,據傳其積極推廣化妝品製作與使用[1]

Remove ads

古希臘

古希臘黃金時代(公元前500年),髮型設計已發展為高度精緻的藝術。古希臘人廣泛使用香氛與化妝品,應用於宗教儀式、日常梳妝及醫療用途。他們建造了複雜的浴場,並開發出優良的護髮、護膚與指甲護理方法。希臘女性以白鉛粉塗抹面部,以炭黑(kohl)描畫眼周,並以朱紅(vermilion)點染雙頰與唇部[1]。這種鮮豔的紅色顏料來自礦物硃砂(cinnabar),經研磨成細粉後與藥膏混合,或直接撲於皮膚上,其使用方式與現代化妝品相似。

古羅馬

古羅馬時期,女性對香氛與化妝品的使用更趨奢華。流行以牛奶與麵包或葡萄酒製成面膜,也有以穀物粉、麵粉與牛奶,或麵粉與新鮮奶油調配的護膚配方。面部化妝則常用白堊與白鉛的混合物。髮色在羅馬社會中成為階級標誌:貴族女性將頭髮染成紅色,中產階級偏愛金髮,而貧困女性則多將頭髮染為黑色[1]

中世紀

中世紀時期(約公元476年至1450年)是歐洲古典時代文藝復興之間的過渡階段。這一時期的掛毯雕塑及其他文物記錄了當時的美容文化。考古證據顯示,人們佩戴高聳的頭飾、梳理繁複的髮型,並在皮膚與頭髮上使用化妝品。女性會在雙頰與唇部施以色彩,但眼妝並不常見。約公元1000年,波斯醫師兼煉金術師伊本·西那改良了蒸汽蒸餾技術,開啟了現代蒸汽蒸餾精油的應用時代,其技術影響深遠至今。

文藝復興時期

文藝復興時期是西方文明從中世紀過渡到現代歷史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的繪畫與文字記錄詳細反映了當時的美容習俗。其中最獨特的實踐之一是剃除眉毛和髮際線,以展現更寬闊的前額。裸露的額頭被認為能賦予女性更顯智慧的容貌。在此時期,男女皆對自身外貌極為講究,穿著精緻優雅的服飾。雖然香氛與化妝品仍被使用,但過於鮮豔的唇妝、頰彩和眼妝則受到抑制[1]

維多利亞時期

維多利亞時期(1837-1901年)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統治為標誌。這一時期的服飾與個人裝扮風格深受嚴謹保守的社會風俗影響。為維持皮膚的健康與美麗,女性常使用以蜂蜜雞蛋牛奶燕麥水果蔬菜等天然成分製成的美容面膜與護理膏[1]。相傳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寧願通過掐臉頰、咬嘴唇等方式來營造自然紅潤,也不願使用胭脂唇彩等人工化妝品。這種對自然美的推崇,反映出當時社會對含蓄與端莊審美觀念的重視。

中國歷代

中國古代的美容文化源遠流長,與社會階層審美觀念中醫學養生理念密切相關。早在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至前1046年),貴族女性已開始注重外觀美化,特別是指甲染色。她們使用阿拉伯樹膠明膠蜂蠟蛋白調製的有色混合物,將指甲染成深紅或烏黑色,這些色彩不僅增添美感,更象徵高貴身份。到了周朝(約公元前1046年至前256年),金、銀二色成為王室專屬的尊貴色彩,平民若擅用這些顏色,可能面臨死刑的嚴厲懲罰。《詩經》中「素以為絢兮」的描述,點明了白色作為美的核心要素,反映了古人對白皙膚色的推崇。為實現這一理想,夏商時期女性以米粉敷面,營造均勻膚色,後來逐漸改用含化妝品。古代對化妝品安全性的認知尚不完善,雖然含鉛化妝品效果更持久,但也潛藏健康風險。

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化妝品與技法更趨多樣化。楚國墓葬中的俑像顯示,當時女性已普遍使用粉底、胭脂與畫眉技術,這些化妝品多取自天然材料,如礦物、植物與動物成分。胭脂以紅藍花或硃砂製成,塗抹於雙頰與唇部,呈現自然紅潤,符合「白裡透紅」的審美標準。文人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賦》中描繪女子「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強調粉白與胭紅的和諧搭配,這一定義成為後世妝容的經典參考[2]。《漢孝惠皇后外傳》則以「不傅脂粉而顏色如朝霞映雪」讚美自然美態,將紅潤與潔白的結合推崇至極致[3]。此外,髮蠟的出現用於梳理鬢髮,保持髮型整潔。古人還注重眉部修飾,視眉為「元命之象」,以青黛或炭粉勾勒蛾眉,營造清秀氣質。

漢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美容文化更為成熟,化妝用具與技術種類顯著增加。女性常用胭脂塗抹雙頰,修飾柳葉眉,並以花鈿裝飾額頭,花鈿以金箔或珠翠剪成花形,增添富貴氣息。護膚方面,宮廷與民間使用蜂蠟與花瓣調製的乳霜,滋潤肌膚並淡化瑕疵。西周時期已有針對損美性皮膚病的內治方法,如草藥湯劑調理氣血。戰國時期的《山海經》記載多種美容藥物,涉及治療痤瘡狐臭的天然成分,這種內外兼修的理念,奠定了中醫美容的基礎。

唐代(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國美容史的高峰期,開放的社會風氣促使化妝文化繁盛。貴族女性以白粉厚敷面部,形成「三白妝」法,在額頭、鼻樑與下巴塗抹白粉,強調立體輪廓。胭脂點頰與櫻桃小口唇妝相得益彰,眉形則從遠山黛演變為胡人影響下的五嶺眉。《千金方》記載了八十餘種美容方劑,使用桃花杏仁與蜂蜜等成分,治療面部瑕疵並潤澤肌膚。

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風格轉向淡雅,女性偏好輕薄粉底與月眉,化妝品製作形成專業行業。元代(公元1271年至1368年)受遊牧文化影響,北方女性流行「黃妝」,以黃芩粉塗面,兼具防寒與美容功效。明代(公元1368年至1644年)回歸秀美清麗,珍珠粉英語Pearl powder因其滋潤與美白效果廣受歡迎。《本草綱目》記錄七百餘個美容驗方,融合花卉與草藥,體現「以色補色」的養生理念。

清代美容文化以含蓄內斂為核心,延續明代簡約質樸的風格,強調素雅與柔美的女性形象。清代女子化妝注重淡雅,眉毛偏向纖細高挑的曲眉或柳葉眉。眼妝以清淡柔和為主,避免濃重色調,胭脂多選粉色系,輕掃於雙頰,營造柔弱氣質。唇妝追求小而薄的「絳唇妝」,以少量胭脂點塗,模擬櫻桃般精緻效果。紅妝仍是主流,面部薄施朱粉,呈現清透雅致膚質,與宋明妝容相近。後宮嬪妃的護膚程序講究細緻,每日以溫水潔面,並敷用宮粉或自配玫瑰露滋養肌膚,類似現代面膜的保養方式。清代化妝品素有「蘇州胭脂揚州粉」之美譽,戴春林謝馥春孔鳳春等都是當時廣受歡迎的美妝品品牌。

Remove ads

二十世紀

20世紀初期,西方美容產業因技術創新與社會變遷迎來顯著轉型。電影的發明與普及深刻影響美國民眾的審美觀念,銀幕上明星們光滑無瑕的肌膚、精緻的髮型和修飾整齊的指甲,逐漸塑造了現代女性美的標準,推崇白皙膚色與精緻妝容。工業化帶來的經濟繁榮與大規模生產技術,使化妝品和美容服務價格降低,變得更普及,進一步推動美容潮流的發展。

1904年,馬克斯·法克托波蘭移民至美國。1908年,他定居洛杉磯,以「蜜絲佛陀」(Max Factor)作為品牌名稱,開始為電影明星設計化妝品。其產品專為電影攝影需求打造,能在強烈燈光下保持自然膚色、不結塊或龜裂,革新了電影化妝技術。蜜絲佛陀品牌不僅服務電影產業,還奠定了現代專業彩妝的基礎,影響後世化妝品設計。

1906年,查爾斯·內斯勒英語Karl Nessler(Charles Nessler)發明了電熱燙髮機,透過加熱金屬捲桿將頭髮定型,並利用懸掛式平衡系統避免燙傷頭皮。這項技術分為兩種捲繞方式:長髮採「螺旋捲法」,從頭皮向髮尾纏繞;短髮波波頭則用「逆向捲法」,從髮尾向頭皮纏繞,創造深邃波浪與鬆軟捲曲的造型。內斯勒的燙髮機簡化了造型過程,使複雜髮型更易實現,成為1920年代女性時尚的關鍵推手。

美容產業的成功典範之一是莎拉·布利德洛夫(Sarah Breedlove),後以C·J·沃克女士(Madam C. J. Walker)的名字聞名。她1867年出生於路易斯安那。1906年,她與第三任丈夫C·J·沃克結婚,並以「Madam C. J. Walker」作為品牌名稱,推出針對頭皮問題與脫髮的護髮產品,其中「沃克夫人的神奇生髮劑」最為知名。她透過直銷模式培訓「沃克代理人」,巡迴展示產品,成功將生意擴展至全美。1910年,她將公司總部遷至印第安納波利斯,建立工廠、髮廊與培訓學校,事業版圖不斷擴大。沃克被譽為現代黑人護髮與化妝品產業的先驅。

1920年代,化妝品產業快速成長,受到女性投票權(1920年)與消費文化興起的推動。1927年至1930年間,化妝品廣播廣告支出從約39萬美元激增至320萬美元,反映市場需求的增長。雖然早期許多女性雜誌因道德顧慮拒絕刊登化妝品廣告,但至1920年代末,化妝品廣告已成為這些刊物的重要收入來源。美容產業不僅在技術與產品上創新,更透過媒體宣傳與市場策略,重新定義了現代消費文化與審美標準,影響深遠。

1930年代,美容產業因技術進步而蓬勃發展。1931年,預熱燙髮法問世,採用逆向捲法(croquignole)將頭髮從髮尾向頭皮纏繞,再以獨立電熱夾具加熱定型,相較於早期內斯勒燙髮機,該技術提升了安全性與操作效率。1932年,化學家拉爾夫·埃文斯(Ralph Evans)和埃弗雷特·麥克多諾(Everett McDonough)開發出無機器熱燙技術,利用含有硫代硫酸銨的柔軟墊片,遇水釋放熱量形成持久捲曲。這項技術免除了笨重燙髮設備,降低燙傷風險,成為熱燙技術的重要里程碑。

同年,查爾斯·雷夫森(Charles Revson)創辦露華濃公司(Revlon),借鑒汽車噴漆技術推出首款不透明指甲油,取代傳統透明染色劑。其化學配方提升了色彩飽和度與持久性,徹底改變指甲美容領域。銀幕女神珍·哈露(Jean Harlow)與葛洛莉亞·史璜生(Gloria Swanson)在電影中展現指趾同色的時尚造型,將指甲油潮流推向大眾。

1931年,紐約化學家勞倫斯·蓋爾布英語Lawrence M. Gelb(Lawrence Gelb)創立伊卡璐英語Clairol品牌(Clairol),次年推出改良的永久性染髮劑,採用更安全的配方,使染髮更普及且效果自然。1935年,蜜絲佛陀為適應彩色電影拍攝,開發出專用粉底膏,解決彩色菲林下膚色失真的問題,提升演員在銀幕上的自然美感。

1938年,阿諾德·威拉特(Arnold F. Willatt)發明冷燙技術,透過硫代乙醇酸等化學藥劑實現無需加熱的持久捲曲。1940年代,新型冷燙技術因無需加熱設備,迅速取代傳統熱燙方式,成為主流。「冷燙」的核心技術包括鹼性燙(使用硫代乙醇酸)與後來的酸性燙(單硫醇乙酸甘油酯)。現代紋理燙則涵蓋針對不同髮質的燙髮處理,如放鬆捲曲或增加波浪,提升造型靈活性。

20世紀下半葉,美容產業持續創新。1950年代,管狀睫毛膏(tubing mascara)問世,簡化了為睫毛化妝的過程。1960年代,維達·沙宣(Vidal Sassoon)於1963年起推廣幾何剪裁技術,強調精準線條與低維護性,革新了現代髮型設計。1970年代,法國髮型師引入鋁箔挑染技術,利用鋁箔分隔髮束以精準上色,開啟染髮新紀元。1980年代,妝容風格多樣化,從自然裸妝到濃重的貓眼妝與鮮艷腮紅,反映流行文化的多元性。日間水療英語Day spa(day spa)逐漸興起,為美容從業者提供更多就業機會。1990年代,染髮技術開始採用低氨或無氨配方,使不同族裔能安全體驗金髮、棕髮或紅髮。

進入21世紀,染髮技術更加溫和且不易褪色,美容師採用雷射治療、微針療法等技術改善面部年輕化問題,針對曬斑與輕度痤瘡提供有效解決方案。美容業走向專業化:髮型師專注於剪裁或染髮,美容師分為普通與醫學美容,指甲技師則細分為人工指甲、自然指甲或足部護理等領域。男士專屬水療與理髮水療也日益普及,推動男性指甲與護理服務的發展。

Remove ads

主要範疇

護膚

皮膚護理是美容學的核心領域,旨在維護皮膚的健康與功能。皮膚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扮演保護屏障的角色,抵禦外界環境的侵害,如紫外線、污染和細菌。適當的護理不僅能防止脫水、刺激和過早老化,還能平衡油脂分泌,減少痤瘡等常見皮膚問題的發生。美容專業人士透過專業知識與技術,提供個人化的護理方案,幫助客戶建立健康的皮膚護理習慣,提升膚質、膚色與彈性,進而增強自信。

在美容學中,護膚的重點在於維持皮膚的健康與功能,強調保護皮膚屏障,透過適當的清潔、保濕與防曬產品,防止環境因素對皮膚的損害。例如,紫外線可能導致光老化英語Photoaging,而污染則可能引發炎症毛孔堵塞。透過定期的面部護理程序,能平衡皮膚的油脂與水分含量,預防乾燥、敏感或油膩等問題。這些護理不僅改善外觀,還能促進皮膚的自我修復能力,確保其長期健康。

護膚的另一重要面向是改善外觀。針對不同的膚質與需求,透過專業治療與使用護膚產品,可以改善皮膚紋理、均勻膚色並增強彈性。例如,針對痤瘡、細紋或色素沉澱等問題,美容師可能建議個人化的護理方案,如使用含視黃醇果酸的產品來促進細胞更新,或透過保濕精華提升皮膚光澤。

常見的服務包括多種專業治療與技術。面部護理(facial)是美容護膚核心項目之一,涵蓋清潔、去角質英語Exfoliation (cosmetology)按摩與保濕等步驟,幫助深層清潔毛孔、促進血液循環並補充水分。皮膚分析則是另一關鍵環節,美容師透過觀察與專業工具評估客戶的膚質類型(如乾性、油性或混合性)與狀況(如敏感或痤瘡),從而推薦合適的產品或治療方案。此外,脫毛技術如蜜蠟脫毛英語Waxing線面脫毛,以及身體護理如去角質磨砂或保濕裹敷,也廣泛應用於皮膚護理,提升全身皮膚的健康與光滑度。

美容師(或稱美膚師)在皮膚護理中扮演專業角色,接受過專業訓練以應對各種皮膚問題。他們不僅提供面部護理,還能夠處理痤瘡、酒糟鼻濕疹乾燥等皮膚狀況。透過使用抗氧化劑胜肽或植物萃取等成分的產品,改善細紋、皺紋與不均勻膚色等皮膚問題。隨著科技進步,現代皮膚護理融入了更多創新技術。例如,非侵入式的雷射治療英語Laser medicine微針療法英語Collagen induction therapy能刺激膠原蛋白生成,改善皮膚彈性與細紋;化學換膚則可針對痤瘡瘢痕或雀斑提供顯著改善。

Remove ads

護髮

頭髮護理是美容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清潔、保養、造型與化學處理等多方面的技術與實踐,旨在維持頭髮的健康、清潔與美觀。無論是長髮、短髮、捲髮、直髮,還是天然或經過處理的頭髮,適當的護理方式能顯著改善頭髮狀況,提升外觀與個人自信。美容專業人士透過分析頭髮與頭皮的特性,提供個人化的護理與造型建議,確保頭髮保持健康並符合客戶的審美需求。

頭髮護理的核心在於維持頭髮與頭皮的健康。頭髮容易受到乾燥、分叉、頭皮屑脫髮等問題的影響,而定期的清潔與保養能有效預防這些狀況。使用適合頭髮類型(如乾性、油性或受損髮質)的洗髮產品,能清除頭皮上的油脂和污垢,保持頭皮清潔並減少感染風險。護髮素則為頭髮提供水分與保護層,減少因環境因素或熱造型工具造成的損傷。深層護理產品,如護髮油英語Hair oil髮膜,可進一步滋養頭髮,修復受損髮絲,提升光澤與柔順度。健康的頭髮不僅更易於造型,還能展現自然光彩,增強整體外觀。

在美容學中,頭髮護理涵蓋多樣化的造型與處理技術。美容師提供洗髮、剪髮、造型、染髮燙髮及護髮等服務,根據客戶的頭髮狀況與需求量身定製。剪髮技術包括修剪、塑形與紋理處理,幫助創造符合個人風格的髮型。染髮服務則使用永久或半永久染劑,為頭髮增添色彩或改變色調,現代低氨配方使染髮更安全且不易褪色。燙髮與直髮處理則透過化學藥劑改變頭髮紋理,如鹼性燙或放鬆劑,能打造持久的捲曲或直順效果。此外,編髮接髮技術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造型選擇,增加頭髮的長度或蓬鬆感。這些服務需謹慎操作,以避免化學產品對頭髮或頭皮造成損害。

男士理髮是頭髮護理的另一分支,涵蓋剪髮、修剪、洗髮、造型與鬍鬚修剪等項目。現代理髮師也為男士提供染髮、燙髮與假髮安裝等服務,滿足不同年齡層的需求。與專注於女性客戶的造型師相比,男士理髮更強調精準的剪裁技術與簡潔的造型風格,但兩者在技術上日益融合。

頭髮護理產品在美容學中扮演關鍵角色,特別是在治療脫髮與頭皮問題時。洗髮精、護髮素與造型產品(如髮膠造型慕斯英語Hair mousse)不僅幫助清潔與造型,還能針對特定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例如抗頭皮屑洗劑或修復受損髮質的護髮素。理髮師需了解不同產品的化學成分與作用,例如染髮劑中的氧化劑或燙髮劑中的硫代乙醇酸,以確保使用安全並避免副作用。針對不同種族的頭髮特性,如非裔的捲髮或亞裔的直髮,美容師會推薦適合的產品與技術,確保最佳的護理效果。隨著科技進步,頭髮護理技術不斷創新。例如,無氨染髮劑與溫和燙髮配方的出現降低了對頭髮的損傷,而雷射治療與頭皮微針療法則促進毛囊健康,改善脫髮問題。

美甲

美甲(Manicure)是美容學的分支之一,涵蓋手腳指甲的護理與美化,旨在提升外觀、健康與個性化裝飾。美甲服務以手部指甲為主,包括修剪、銼磨、塑形及推角質層等步驟,確保指甲整潔且形狀美觀。美甲師通常會使用細砂指甲銼英語Nail file塑造圓形、方形或杏仁形指甲,並塗抹護甲油滋潤角質層以預防倒刺與乾燥,最後塗上指甲油完成整個程序。塗抹指甲油或凝膠指甲英語Artificial nails可增添色彩與保護,強化劑則有助於改善脆弱指甲。雖然美甲通常被認爲是專屬於女性的美容服務,但事實上男性和女性同樣適合接受美甲護理,男士可選擇簡約護理以保持整潔外觀。

美足(Pedicure)專注於足部與腳指甲的健康與美觀,涵蓋修剪腳指甲、去除老繭、去角質及保濕按摩。水療美足則結合溫水浸泡與海鹽磨砂,搭配精油按摩,改善足部乾燥與疲勞。美足護理強調衛生,需注意工具消毒以預防真菌感染

指甲彩繪是美甲的創意延伸,利用凝膠顏料萊茵石貼紙或3D裝飾等素材打造獨特設計。與單純塗抹單色指甲油相比,指甲藝術的款式更爲多元化,從簡約的法式美甲,層次豐富的日式美甲、到對比強烈的美式美甲,可展現不同的個人風格。丙烯酸或凝膠延長技術可增加指甲長度或強度,但需定期回填(約每兩至三周)以避免損傷天然指甲。美甲師需經專業訓練,熟悉指甲結構與材料化學成分,並透過消毒工具與規範操作,降低感染風險。隨著全球美甲產業的快速發展,技術與產品不斷創新,滿足多樣化的審美需求。

化妝

化妝是指應用於面部的可見化妝品,旨在增強面部吸引力並提升個人自信。化妝透過修飾外觀、掩蓋瑕疵及增添色彩,幫助使用者展現最佳面貌並提升自我形象。隨著人們對年輕外貌的追求,化妝品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涵蓋多種產品類型,如乳霜唇膏香水眼影指甲油髮膠等,滿足不同需求與場合。化妝不僅是美學的表現,更是一種增強心理健康的工具,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化妝師是美容學中的專業人士,擅長在專業攝影棚電影製作時裝表演婚禮或特殊活動中運用化妝技術。他們了解化妝品與皮膚的相互作用,能根據不同場合與客戶需求創造特定妝容效果,如自然妝、誇張的特效妝或婚禮新娘妝。化妝師透過精準的產品選擇與應用技巧,確保妝容持久且適應各種光線與環境條件,為客戶營造出理想的外貌。

化妝的第一步通常是使用妝前底霜英語Primer (cosmetics)進行打底,包括面部底霜與眼部底霜。面部底霜在粉底前使用,能平滑肌膚紋理,填補毛孔與細紋,幫助後續妝容更服貼並延長持妝時間。眼部底霜則應用於眼瞼,防止眼影褪色或出現摺痕,使眼妝色彩更飽和且持久。這些打底產品雖為選用,但對提升妝容品質有顯著效果,特別適合長時間活動或油性膚質。

唇部化妝品是化妝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唇膏唇蜜唇線筆英語Lip liner與唇部底霜等。唇膏由色素、油脂與蠟質等成分製成,可改變唇部顏色與質感,部分產品還具備保濕或防曬功能。唇蜜呈液態或軟固態,賦予唇部光澤效果,種類包括透明、半透明及不透明,可呈現閃爍、玻璃或金屬質感。唇線筆作為唇膏的輔助,能勾勒唇形、防止唇膏溢色並增強色彩深度。唇部底霜則平滑唇部紋理,延長唇膏的持妝效果。唇部保養品如潤唇膏,含有蠟質成分,能滋潤唇部,防止乾燥與脫皮,特別適用於寒冷或乾燥環境。

面部化妝品包括粉底遮瑕膏蜜粉腮紅修容產品高光英語Highlighter (cosmetics)古銅粉。粉底是妝容的基礎,可呈液態、霜狀、粉狀或慕斯質地,用於均勻膚色並提升肌膚平滑度,應選擇與自然膚色相符的色號以避免色差。遮瑕膏質地較厚,用於遮蓋痘疤、黑眼圈或色斑,根據用途分為眼部或面部專用。蜜粉在粉底後使用,固定妝容並提供霧面效果,適合油性肌膚定妝或全天補妝。腮紅為臉頰增添色彩,營造年輕活力感。修容產品(粉狀或霜狀)與高光產品用於調整臉部輪廓,打亮額頭、鼻梁、下巴和蘋果肌上方等部位,塑造立體感。古銅粉則模擬日曬效果,賦予自然健康光澤。

眼部與眉部化妝品方面,睫毛膏以液態形式塗抹,用於加深、加厚與延長睫毛,部分產品含滋養成分促進睫毛生長,防水款則適合易流淚或潮濕環境。眉筆與眉粉用於勾勒與填補眉毛,定義眉形並增添濃密感。眉筆操作簡單,適合精準描繪;眉粉則以刷具塗抹,呈現柔和自然效果。這些產品共同提升眼部輪廓,強化整體妝容的和諧感。

方式

主要分為侵入式與非侵入式。

非侵入式美容

包括但不限於:

廣義的非侵入式方法還包括按摩SPA療程,如:

侵入式美容

包括但不限於:

醫療美容

隨著醫學及科技發展,加上侵入式美容往往比非侵入式美容更快速見效,現代產生了美容醫學英語aesthetic medicine、醫療美容(簡稱:醫美)行為,並衍生出相關產業。依據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說明,「醫療性美容」是指透過手術、藥物或物理等侵入性手段,改變人體外部型態、色澤、美觀等,以符合當事人主觀上對美的定義。[4][5]

發展

緣起於整形手術的醫療美容,如今在許多國家都非常普遍。依據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協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ISAPS ) 提出的報告指出,2015年全球實施的醫療美容手術就比前年增加了 100 多萬宗。[6]

更多信息 術式, 2015年 ...
更多信息 術式, 2015年 ...

在亞洲,日本、韓國和泰國一直被認為是醫療美容產業特別發達的國家,如今中國醫美市場已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和巴西。[7]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