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義大利內戰(Kaiserredux)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鋼鐵雄心4Kaiserredux模組的意大利內戰是發生在 1919 年 8 月至 1920 年 7 月世界大戰戰後期間的一場武裝衝突。殘酷的戰鬥和暴力衝突摧毀了意大利北部地區,導致意大利王國解體,分裂為意大利聯邦(將於 20 世紀 20 年代中期解體)和意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
此條目已被提出存廢討論。請前往此處就該條目是否應該被刪除進行討論。? |
Remove ads
遊戲虛構歷史簡介
1919 年 8 月初,意大利與同盟國在威尼斯停戰,結束了意大利與同盟國之間的戰爭。意大利民眾認為薩伏伊家族,在領導意大利與奧匈帝國打了一場無法取勝的戰爭之後,沒有盡到保護國家的責任。奧地利人被允許駐守倫巴第和威尼西亞,直到簽訂正式結束戰爭的條約為止,因此抗議活動在這一軍事化地區之外爆發。意大利政府宣布停戰後,米蘭、都靈和佛羅倫薩的民族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共和主義者譴責薩伏伊家族將意大利推向毀滅,並於8月7日宣布成立共和國。
意大利中部和北部一片譁然,保皇黨駐軍竭力維持秩序,對抗地下活動的共和派。隨後,意大利各地都發生了武裝起義,叛亂武裝有時又分裂開來,互相對抗。雖然共和國首都米蘭迅速被奧地利占領軍攻占,但很快奧地利占領軍也陷入衝突之中,難以脫身。
隨着戰亂不斷擴大,薩伏伊政府徹底陷入混亂,也沒有人能夠再此力挽狂瀾。為了平息叛亂,維克多·埃馬紐埃爾國王和他的兒子翁貝托退位,沒有明確繼承人,以免讓軍人登上王位,進一步激怒民眾。這種做法並不成功,反而打擊了保皇黨軍隊的士氣。托斯卡納迅速落入共和軍之手,因為那裡駐軍幾乎逃散一空。到 8 月底,共和軍還占領了帕爾馬的大部分地區,從威尼斯和南方返回家園的士兵很快再次被徵召為其中一方服務。
9月13日,維也納要求馮·興登堡元帥將占領法國的部隊和物資調往意大利北部或中部,柏林以沒有多餘的部隊為由拒絕。9月底,羅馬涅地區落入共和軍之手。與此同時,在西北部,民族主義勢力也不再僅限於幫派或強盜活動,開始組織起武裝。埃米利奧·德博諾被共和軍招募,領導第三軍,開始向利古里亞推進,打擊正在崩潰的薩伏伊軍隊。
Remove ads
德博諾將軍在利古里亞擊潰了薩伏伊軍隊,奧斯塔公爵埃馬努埃萊·菲利貝托於 11 月 2 日逃往撒丁島,這是共和軍的一次重大勝利。不幸的是,10 月初「紅」「白」共和軍(社會黨和共和黨武裝)之間開始出現爭端,尤其是在皮埃蒙特和倫巴第。此時,雙方都開始了破壞活動,白軍在當地工業家的幫助下摧毀了皮埃蒙特和利古里亞的大部分工廠,然後向東撤退。
由於紅軍和白軍拒絕繼續並肩作戰,共和軍在翁布里亞的持續聯合攻勢在 11 月下旬戛然而止。包括德博諾將軍在內的白軍撤往帕爾馬的臨時首都。與此同時,隨着對托斯卡納進攻的結束,紅軍可以將更多的資源用於進攻艾米利亞。帕爾馬戰役於 12 月 6 日打響,在持續了三個星期的血腥屠殺後,白軍最終抽調在威尼托前線與奧地利作戰的部隊,解救出被圍困的殘部。與此同時,奧軍從海上登錄,攻占拉文納,並準備在威尼斯、米蘭和拉文納發動聯合攻勢,以切斷其占領區內共和軍與亞得里亞海和友軍的聯繫。
奧地利全面干預的風險迫在眉睫,這促使白軍和奧地利人之間開始了第一次外交接觸。雙方都希望防止意大利全面社會主義化,奧地利尤其需要一個穩定的政府來與之進行外交交涉,但這些計劃被泄露,最終火上澆油,不可逆轉地將共和軍徹底分為右翼和左翼兩派。1919 年聖誕節,意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在都靈宣告成立。法蘭西公社仍處於反對尼斯軍政府的內戰之中,只向他們的工團主義同志提供了有限的支持,主要包括一些政治和軍事顧問。
與此同時,紅軍開始為下一次進攻做準備。社會黨領導層急於檢驗他們新組建的赤衛隊,赤衛隊由臨時組建的社會黨民兵組成,由前意大利軍官和法國顧問訓練。隨着與北部新劃定的白軍陣線趨於穩定,赤衛隊被派往托斯卡納增援正在集結的民兵,以發動對保皇黨軍的進攻(加里波第行動),在外國志願軍抵達羅馬之前攻占羅馬,粉碎意大利首都的反動勢力和教皇。保皇黨士兵為抵禦進攻做好了充足的準備,他們沿着從羅馬經阿斯科利-皮切諾到安科納的防線構築了戰壕和前沿基地。但是,1月15日的進攻伴卻隨着一場可怕的暴風雨,巨大的風雨使守軍幾乎無法睜開眼睛,並讓紅軍在阿斯科利-皮切諾災難性地突破了防線,戰略要地安科納在1月底陷落。剩餘的守軍試圖向西調整防線,以抵禦紅軍對意大利南部的進攻。從世界大戰戰場上歸來的保皇黨士兵,很快被意大利臨時政府召回部隊,他們成功地阻擊了紅軍,並穩固了羅馬的防線。紅軍試圖繼續「加里波第行動」,對羅馬港口奇維塔韋基亞發動海上攻擊,但守軍以輕微損失擊退了他們。到 3 月 3 日,紅軍在南部的所有主要進攻都已停止。
Remove ads
雖然能夠趕走紅軍,但此時的意大利王國內部僅是因為厭惡社會主義而維繫在一起。雖然伊曼紐爾·菲利貝爾公爵於 1920 年 1 月在撒丁島宣布自己為意大利國王,但羅馬政府既不承認他,也不服從他的領導。相反,他們轉向熱那亞公爵(戰爭期間的文職領導人)來領導他們,但他拒絕繼承王位。一些人向教皇求助,希望教皇能對羅馬行使某種主權,本篤十五世多年來第一次走出了梵蒂岡。然而,臨時政府急需幫助來抵禦紅軍的再次進攻,並進行政治重組。奧匈帝國願意為臨時政府和白軍提供幫助,建議雙方聯合成立一個權力下放、反社會主義的意大利聯邦。臨時政府和白軍並沒有立即接受這一建議,但它提供了一個合作的基礎,而這一基礎將被證明是至關重要的。
加里波第行動失敗後,紅軍沒有再試圖發動大規模攻勢,而是滿足於在羅馬涅逐步削弱白軍的力量。奧地利人準備進行干預,以支持他們的新盟友。然而,此時奧地利在塞爾維亞、黑山、羅馬尼亞、烏克蘭和意大利的各種占領活動已開始使奧匈軍隊疲於奔命。儘管如此,小規模的戰爭仍持續了一個半月,而各方都在為傳聞中的紅軍攻勢做準備。5 月 18 日,攻勢終於來臨。數萬名社會黨民兵和赤衛隊開始對白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將其趕出皮埃蒙特、羅馬涅和艾米利亞。5 月 22 日,共和黨(白軍)政府、王國政府和奧地利政府在特雷維索簽署了一項反對社會黨的初步協定。外交承認和聯繫的確切條款將在社會主義共和國戰敗後決定,但大概會遵循聯邦的路線。奧匈帝國軍隊從阿爾卑斯山和威尼托的陣地奔赴前線,在 「波河奇蹟」中用空襲和炮擊摧毀了幾座橋梁,勉強阻止了紅軍的進攻,有效地切斷了社會主義共和國與共和國領土的聯繫。雙方都沒有再發動進攻。雙方於 7 月下旬簽署停戰協定,結束了戰鬥。
Remove ads
遊戲內劇情影響
1920 年 10 月 4 日,奧匈帝國與北部的共和黨(白軍)殘餘勢力和南部的保皇黨勢力簽署了《的里雅斯特條約》,條約規定奧地利承認共和黨政府為波河以北意大利的合法政府。然而,該政府必須在意大利聯邦的框架下存在。倫巴第-威尼托共和國由此誕生,其總理被授予意大利聯邦議會臨時首腦的頭銜。威尼西亞的大量自治權滿足了許多人的願望,他們只是希望在結束衝突的同時保留在地方統治。
兩國宣布相互友好,奧地利承諾,如果社會黨再次進攻,將支持共和黨,但奧地利並沒有做出保護意大利南部的具體承諾。這種不穩定的安排不可避免地導致了 1926 年的戰爭恐慌,以及後來意大利聯邦的崩潰。與此同時,在意大利西北部,尼斯軍政府在意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和法蘭西公社的聯合進攻下被擊敗,這是兩國之間第一次正式的聯合行動。意大利紅軍以少量兵力參加了法蘭西革命在薩伏伊的最後階段,但四處征戰使大多數士兵深感不滿,最後返回了他們已被毀壞的家園。意大利內戰尚未結束,統一仍需等待。
Remove ad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