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翁牛特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翁牛特旗(蒙古語:ᠣᠩᠨᠢᠭᠤᠳ
ᠬᠣᠰᠢᠭᠤ,西里爾字母:Онниуд хошу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下轄的一個旗,位於該市中部。旗人民政府駐烏丹鎮。
歷史
該地是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發源地(距今6660年至4870年),歷史上也是建立遼帝國的契丹的發源地。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全寧衛。治所在今烏丹鎮,以捏怯來為指揮使。後廢,併入朵顏衛,朵顏衛治所在今烏敦套海鎮境內。
翁牛特旗名稱來源於翁牛特部,蒙古語「翁牛特」意為「王所領有」。明中後期,翁牛特部由大興安嶺北麓遷至此地。[2]
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翁牛特部遜杜棱、棟岱青率部歸附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翁牛特旗境定為翁牛特部牧地。清崇德元年(1636年)於境內建旗,稱翁牛特左翼旗,另有右翼旗在今赤峰市區。雍正元年(1723年),置熱河廳。雍正七年(1729年),設八溝廳(治所在今平泉縣)。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設烏蘭哈達廳(治所在今赤峰市區)。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為赤峰縣。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升縣為赤峰直隸州,今翁牛特旗先後屬之。

1913年,赤峰直隸州復為縣,管轄地區包括烏丹城以西。1914年,設熱河特別區,翁牛特左旗屬熱河道。1928年,設熱河省,轄翁牛特左旗。1929年,烏丹成立區公所,為赤峰縣第二區。1931年3月,全寧設治局於烏丹成立,翌年5月停辦,烏丹劃為赤峰縣第六區。1934年,滿洲國將翁牛特左旗劃歸興安西省。1937年,今翁牛特旗西部地區稱烏丹縣,劃歸熱河省。1939年,烏丹縣併入翁牛特左旗。
1946年9月,烏丹城以西設烏丹縣,以東為翁牛特左旗,同屬熱中分區。1947年1月,以烏丹為中心設冀熱遼二十二分區,翁牛特左旗、烏丹縣屬之。5月,因老哈河北岸原歸敖漢旗的高日罕、玉田皋、老府、阿什罕、高日蘇5地已劃歸翁牛特左旗,改旗名為翁敖聯合旗。11月10日,二十二分區撤銷,屬地併入十九分區。1949年3月20日,根據東北行政委員會命令,取消翁敖聯合旗名稱,改稱翁牛特旗,撤銷原翁左、翁右旗,保留烏丹縣、赤峰縣。5月,翁牛特旗、烏丹縣改由熱河省直轄。[3]
1956年,翁牛特旗、烏丹縣劃歸內蒙古自治區,屬昭烏達盟。同年6月,烏丹縣併入翁牛特旗。
文革時期,一度隨昭烏達盟劃歸遼寧省。
1983年11月,撤銷原昭烏達盟建制,翁牛特旗歸赤峰市管轄至今。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烏丹鎮、烏敦套海鎮、五分地鎮、橋頭鎮、廣德公鎮、梧桐花鎮、海拉蘇鎮、億合公鎮、解放營子鄉、阿什罕蘇木、新蘇莫蘇木、白音套海蘇木、毛山東鄉、格日僧蘇木和玉龍工業園區。
人口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翁牛特旗常住人口為333970人[5]。 截至2022年末,翁牛特旗常住人口32.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9萬人,鄉村人口20.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39.1%,同比增長0.6%。
交通
305國道過境。
文化
在朝格溫都蘇木的賽沁塔拉嘎查村曾經出土一個紅山時期的碧玉龍,呈勾曲形,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有並排兩個鼻孔,頸上有捲曲長毛,尾部上卷,整體酷似甲骨文的「龍」字。是直到目前發現的最具有龍形的作品,因此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在解放營子鄉,出土一個6800多年前的陶鳳杯,外觀極像一隻鳥,但具有冠,是當時大型祭祀的神器,以前認為鳳文化起源於5000多年前,這個陶杯將中國的鳳文化推前一千多年,因此被稱為「中華第一鳳」。
2004年8月翁牛特旗正式向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申請「玉龍之鄉」和「龍鳳之鄉」的商標。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